羅澍偉
面食除蒸、煮外,各種烤烙食品亦為大宗。一般說,烤烙食品色澤金黃,質(zhì)地酥脆,咸(甜)香適口,因此甚受廣大群眾的歡迎。
烤烙食品多為餅類。餅,初稱髓餅、爐餅,這是因為制作時在面粉中加入動物骨髓、油脂,然后入爐烤制。在爐餅中最常見的,大概要屬麻餅了。
麻餅,俗稱芝麻燒餅,古稱胡麻餅或胡餅。制作方法是在做出層次的半發(fā)面團上,蘸滿芝麻,然后入爐烤制。由于芝麻燒餅的制作方法源于西域,西漢時由西域傳入中原地區(qū),所以也稱胡餅。又因胡餅、麻餅制作時要用火烤,因此又叫燒餅。西漢宣帝劉詢也因與燒餅的傳入有關,成為了制餅業(yè)的代表人物,被后世奉為制餅業(yè)的祖師爺,懸掛他的影像,常年供奉。
魏晉時期制餅技術異軍突起,據(jù)北魏人賈思勰寫的《齊民要術》記載,餅類的制作方法已有十余種,其中包括白餅、燒餅、面起餅、髓餅、雞鴨子餅、細環(huán)餅、粉餅、豚皮餅等。書中對各種餅類的制作方法也有詳細的記述,如在發(fā)酵面中加蛋、牛奶等,烤出來的餅就會松脆可口。
唐宋時期出現(xiàn)了平底鐺,燒餅的制作絕大部分由烤制改為烙制,不見明火,方便、清潔、衛(wèi)生,極大地促進了烤烙面食的發(fā)達。與此同時,人們對面食造型、色澤等也開始重視,使烤烙食品進一步向糕點化發(fā)展。
各種烤烙食品在天津十分興盛,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中僅燒餅一類,就有一百多種。特別是天津的大餅,以“大”聞名,直徑達70~80厘米,是典型的碼頭食品,近年已不多見。歷史上著名的烤烙面食,有大胡同雞樓的雞油火燒,襪子胡同的肉火燒,盧莊子華興樓的羊肉餡餅,以面點師杜稱奇命名的杜稱奇餡火燒,桂順齋的各式燒餅,明順齋的什錦燒餅等等。其中,明順齋的什錦燒餅,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曾被商業(yè)部授予“金鼎獎”。
油炸也是中國面食加工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傳是由“髓餅”——一種由面粉和動物骨髓油脂烤烙食品——發(fā)展而來的。后來,油炸面食以其酥脆可口,傳遍全國各地。在天津,被列入小吃“三絕”的耳朵眼炸糕和十八街麻花,都是享譽全國的油炸面食精品,而且均已發(fā)展成為宴席中最能代表天津特色的一道面點了。
然而,在天津老百姓早餐桌上久食不厭的,當屬馃子了。天津的馃子種類繁多,有長坯馃子,套環(huán)馃子,四個頭,花籬笆,棒槌馃子,馃頭兒,馃子餅,糖皮兒,老虎爪,糖三刀,馃篦兒(兩折、四折)等等,此外尚包括雞蛋口袋,排叉,馓子之類,不下三四十個品種。當年,這些品種的馃子,上、下午兩個時段都有制作和出售;由于制作技術要求較高,且本小利薄,現(xiàn)在只供應早點,而且以棒槌馃子為主角了。至于聞名遐邇的天津煎餅果子,可說是烤烙與油炸完美結合的面食精品?,F(xiàn)在,天津的煎餅果子,經(jīng)改刀之后,也能擺到宴席上去。
在一定意義上說,“貼”就是面食中蒸法與烤烙的結合。說起“貼”來,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由餃子發(fā)展而來的大眾食品鍋貼。鍋貼與餃子最大的不同,是鍋貼上熱鐺加油和水,再蓋上鍋蓋,連蒸帶烤,兩端可以開口;而餃子要用水煮,所以必須捏嚴實了。
在天津,最具特色的“貼”類食品,應數(shù)“貼餑餑熬魚”。貼餑餑,也叫貼餅子,過去曾是北方城鄉(xiāng)廣泛食用、用玉米面制作的主食。但在貼餑餑的柴鍋里,同時熬魚;出鍋時,魚味噴香,玉米面餑餑上面有一層金黃色的焦笳,下端微微沾一點魚湯,端上來,色、香、味、形、意、養(yǎng)無一不備,純屬“原生態(tài)”的美食佳肴。如果用白面卷子代替玉米面餑餑,那就會出現(xiàn)另外一番風味?,F(xiàn)在,不少的餐館均以這道美食相標榜,但真正做出地道“天津味兒”的,還不多見。
把做好的半發(fā)面團,貼在一種特制的烤爐爐壁上,密封烤制,也應屬于“貼”的一種。如風味獨特的爐干燒餅,爐粽子,缸爐燒餅,馬蹄兒燒餅(包括“黃馬蹄兒”和“白馬蹄兒”兩類)等等即是。這種包涵了特殊技藝的烤烙面食制作方法,以及烤爐的壘制,近年來多已失傳或跡近失傳。最近,去安徽亳州考察,見街頭還有類似北方馬蹄燒餅制作的攤位,吊爐烤制,類似于過去北京的“白馬蹄兒”,口感也十分接近。其實,這種傳統(tǒng)的面食加工工藝,也應屬地方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實在有發(fā)掘整理和搶救的必要。
提起中國面食文化中的“炒”,很多人以為不可思議,其實不然。把面粉經(jīng)過油炒,加上桃仁、瓜子仁和糖粉,沖以滾水,就是老少咸宜的油炒面。把大麥粉、高粱米粉或糜子粉干炒,食時用滾水調(diào)沖,外加小料和紅白糖粉,就是“茶湯”。
再有,便是面食熟品經(jīng)過二次加工的“炒”,如炒餅,炒面,炒火燒,炒疙瘩等等。當年,北京穆家寨(廣福館)和恩元居的 “炒疙瘩”,天津保陽館山泉涌炒火燒外加醬鴨子,都非常有名。現(xiàn)在,炒餅、燜餅,已很少有餐館出售了,偶爾在街頭食攤的快餐盒中尚可見到;過去的炒餑餑(窩頭),反而成為大餐館的一道主食,想起來也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
中國的面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國餐飲文化的重要組成,也是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其高超的制作技藝則是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面食的另一大特點就是,柔軟的面團在制作過程中,可以依照自己的意愿或喜好,進行特殊的加工,或者是通過某種制作方法表達自己的心理訴求,很能夠代表一個地方或地區(qū)的民風民俗,因而幾千年來,種類繁多的面食備受中國老百姓的青睞。
今天,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對中國的面食文化加以珍惜和保存,并發(fā)揚光大。不久的將來,我們一定能夠看到,更加現(xiàn)代、更加方便、更加美味、更加豐富多彩的面食產(chǎn)品走上每個家庭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