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苒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一定要慢慢成長。
人生不是短跑,也不是中長跑,是一場馬拉松——馬拉松從來沒人搶跑,因為絕不會“輸在起跑線上”。所以孩子,一定要慢慢成長。
允許孩子慢慢成長,這恐怕是當前最著急、最不能慢慢來的事。當興趣班成為“信仰”
不論孩子已經(jīng)有多出色,家長們仍然期待神一般的培訓班,神一般的輔導老師,孩子則像神一般地學習。一些家長在恐慌和焦慮中無從依賴,于是催生了一種共同的奇特信仰一培訓班。
中國美院的一名臺北學生敏感地發(fā)現(xiàn)了大陸奇特的培訓班文化,對兩地進行了比較:臺灣沒有那么多專為考試服務的畫室,而大陸的學生把在畫室學習當作人生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因為考不上就完了。他疑惑地問:“畫畫不是興趣嗎?畫畫應該沒有壓力啊?!?/p>
大家都把興趣班當成應試捷徑的一個結果是,行情水漲船高,為了加分或者應試而學的孩子并沒有得到這方面的回報。據(jù)了解,2012年杭州建蘭中學招生,以特長生名義報名的學生就有三四百名,其中鋼琴十級的學生就有60多個,而按照學校的招生計劃,鋼琴特長生只招收一兩個。
問題是,經(jīng)過如此慘烈廝殺進入民辦中學的藝術特長生,很多人會在初中嚴峻的課業(yè)壓力下,放棄藝術特長。
當興趣班成了“信仰”,這些奇特的場景才能在各地上演:周末孩子在少年宮上一天的課,家長就在外面扎帳篷,孩子睡個午覺繼續(xù)上課。幼兒園里四五歲的孩子也不能幸免——下了課,家長在走廊上喂飯,這些還沒有解決自主吃飯問題、晚上還要抱著奶瓶入睡的孩子,吃完飯要接著學習。
“我覺得現(xiàn)在的孩子很可憐,真的很可憐?!遍L期關注幼兒教育的浙江省特級教師王芳說,即便在看似離高考指揮棒十萬八千里的學前階段,家長們也顯得“很急,很瘋,很可怕。”
“家長患了一種病,集體焦慮癥?!闭憬〗逃龑W會副會長魯林岳說,“這種病是我們整個社會焦慮的折射,政府是GDP導向的,教育是GDP導向的,所以大多數(shù)家長不能幸免,無法超脫。”
“另外一個原因,今天的家長對子女追求成功的訴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強烈。因為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孩子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的成敗對家庭來說,是百分之百,簡單來說就是輸不起。再追究下去,跟我們的文化、傳統(tǒng)教育價值觀有密切關系,跟人才觀、幸福觀存在誤區(qū)有密切關系。”
浙江大學社會學教授馮鋼說,從上世紀90年代后,社會結構開始逐漸固化了,社會向上流動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如果說一個社會所有能夠向上流動的渠道只有一條,就是考大學,那么家長肯定都圍著高考打轉。在這種時代背景下,家長焦慮不能完全避免,但當焦慮成為一種社會群體性的疾病,并且非理性地互相傳導蔓延,那么在這個群體中最脆弱的那些人,一定會出現(xiàn)不理智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的承受者是他們自己的孩子。
別讓孩子跑錯了方向
讓孩子提前學習,避免“輸在起跑線上”,但是違背規(guī)律的學習,最后帶來的不僅僅是競爭中快和慢的問題,而是跑偏方向或者跑反了的問題。
王芳說,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guī)律,比如3歲是直覺思維期,5歲才有形象思維,大班的孩子才開始出現(xiàn)邏輯思維的萌芽,8歲至12歲是記憶力最好的時期?!白尦錆M想象力,充滿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去記憶漢字,背出一百以內的加法,他雖然不理解,但也能做到,帶來的后果是什么呢,想象力的空間被固化的知識填滿了”。
一項研究表明,在學前班認識較多漢字的孩子,一年級的語文會領先其他孩子,但是到了二年級,水平就與其他孩子持平了。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精明的商家發(fā)明出來的一句廣告語,”魯林岳說,“家長被高考綁架還可以原諒,但是如果被廣告左右就太不合格了?!?/p>
興趣班的使命就是把孩子送進名校。孩子們多才多藝,但卻并不享受自己的愛好?!昂芏噤撉偈壍暮⒆影l(fā)誓再也不碰鋼琴,他們不覺得音樂是終生的伴侶,因為音樂奪走了他們玩樂的時間?!币幻麑iT教授鋼琴的老師無奈地說。
“有時候僅僅是因為太早,太急,家長反而把孩子的興趣扼殺了?!睍r代小學校長高軍玉講了一個學生的親身經(jīng)歷,“這個孩子來報名的時候問我,你們學校要不要學奧數(shù),我說不學。她拍著手說太好了,我聽到奧數(shù)就想吐。到了初中,老師發(fā)現(xiàn)她的數(shù)學天分,開始讓她接觸奧數(shù),最后這個孩子對奧數(shù)非常著迷,拿到了大獎。”
教育界已經(jīng)認識超前教育和強化教育的嚴重后果。最近,教育部發(fā)布《3到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公開征求社會各界意見。專家認為,《指南》的主要目的,是遏制“拔苗助長”。
“現(xiàn)在我們的問題是搶跑,幼兒園學小學的東西,小學上中學的課,到了大學里,反而要補幼兒園該學的東西,比如行為習慣、人格培養(yǎng),”馮鋼說,“典型的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馮鋼認為,眼下的教育文化除了違背成長規(guī)律、扼殺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木偶”,更糟糕的結果是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孩子的功利性?!凹议L總是告訴孩子,為什么讀中學啊,是因為要讀大學。于是讀中學的全部意義都在于讀大學,如果考不上大學,那這個中學就是沒意義的。讀大學的意義在于找到個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大學就白讀了。意義都在后邊,最后這個地方是什么地方?墳墓?!?/p>
馮鋼說,我們要反思一下,我們到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在國內的名校爭搶高分學生的時候,哈佛大學錄取了一名寧夏的高考落榜生。這個孩子高中畢業(yè)后組建了一個社會組織和一個網(wǎng)站,進行一項他自己心目中的公益事業(yè)。哈佛錄取他的理由是:我們需要的是改變世界的人。
是人,不是冬瓜
大關小學校長金英給記者講了一個故盤事。一個剃頭師傅在拿冬瓜練習剃頭,剃完總是把刀子一下子戳到冬瓜上。他剃了50個冬瓜以后終于開業(yè)了,迎來了第一個倒霉的顧客——剃完了以后,也一下子把刀子插進去。
“我始終記得這個故事,它告訴我,你面對的不是一個冬瓜,是一個人?!?/p>
“正因為孩子是人,所以是千差萬別的,但是我們全國都是統(tǒng)一的教學模式,統(tǒng)一的管理,最后是統(tǒng)一的評價,搞得不統(tǒng)一的孩子在同一張卷子下面比個高下,那樣一來孩子的確只能恐慌?!?/p>
“我遇到過一個家長,孩子只上半天幼兒園,下午就去上各種興趣班,接受個別化教育了,一年花費數(shù)萬元,”王芳說,“現(xiàn)在這個孩子上了小學,家長來找我,說孩子出現(xiàn)了心理問題?!?/p>
“當年魯迅說救救孩子,我相信今天仍然需要救救孩子。孩子不是知識的容器,也不是供父母擺布的木偶,他們是鮮活的生命?!濒斄衷勒f。
“救救孩子,有兩個辦法,一個是整個社會的成功取向改變,但是這肯定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你的孩子等得及嗎?還有一個辦法,家長自己的心態(tài)改變,為孩子營造一個良好的環(huán)境?!瘪T鋼說。
“認識到孩子是一個獨立于父母之外的完整個體,作為父母,才能接受他的全部,而不是把一切不切實際的想法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不是私有財產(chǎn)。不是家長彌補人生缺憾的工具?!?/p>
不管是家長、老師還是教育部門,甚至社會上所有一切跟孩子有關的機構,只要考慮過,這個孩子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不一樣的人,他的行為方式就會截然不同。在這種理念之下的孩子,他走上社會以后,也才能把別人當作人。
聯(lián)合國1989年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其實把孩子的權利表述得很明確了。
事實上,不少家長和學校正試圖為孩子“減速”。用杭州市清河中學校長陳飛的話來說,在無法改變社會大環(huán)境的情況下,我們這些中堅階層可以為孩子能抵擋多少,就抵擋多少。
在推行“過程性評價”改革的杭州市上城區(qū),八成以上的小學在一至四年級均已推行期末免考制,個別學校正嘗試將這一做法延伸到五、六年級。教育部門希望,用課堂觀察、作業(yè)批改記錄等,替代孩子眼中“黑暗”的考試。
該區(qū)督導與教育評價中心副主任馬海燕說,改革的目的只有一個,希望能夠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鼓勵孩子平日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位知名的教育專家,女兒在最頂尖的公辦小學找不到自信,失去了學習的樂趣,最終她把女兒轉學到了普通學校,“如今她只從事一份非常普通但自己喜歡的職業(yè),但是她孝順父母,性格開朗大方,讓我很自豪?!?/p>
“只要承認孩子是人,那么很多教育中的難題就迎刃而解了。”金英說,“我們可以為孩子做的事情有很多很多。比如孩子會犯錯,既然是人,就會犯錯,孩子就是在不斷的犯錯中長大的。孩子犯錯的時候,就是我們教育的機會。”
大關小學給每個孩子的生日禮物,就是3張卡,一年允許他做錯三件事,免于懲罰?!八幖姻蔚谋瘎?,我的理解就是這個孩子怕犯錯,做錯事以后他覺得沒人會包容他,最后他選擇了最壞的一種方式來掩蓋錯誤?!?/p>
“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自己的優(yōu)點,家長要去發(fā)現(xiàn)?!苯鹩⒏嬖V記者,一個媽媽找到她,向她哭訴女兒有多不好:說謊、偷小攤上的東西、不做作業(yè)、睡懶覺、頂嘴、離家出走、去網(wǎng)吧,才小學六年級!
金英問這個母親,你說說她有什么特點吧。母親說,特點是很愛哭。
金英說,教育專家都知道,這樣的孩子有愛心。學校組織學生去陪空巢老人聊天,就讓這個小姑娘去做隊長。別人可能會嫌老爺爺老奶奶太嘮叨,但她不會。
“可能有人會說,金校長,你找到她這個優(yōu)點又怎么樣,又考不過人家??墒牵@樣一來孩子一生就有一個立足的基點了,在這件事上她就可以成功、有自信,作為家長我們要欣賞她,給她足夠的肯定?!?/p>
“大關小學每年有50%的畢業(yè)生去了杭州最頂尖的民辦初中,但是我跟家長說,那有什么了不起,這就說明你贏了嗎?初中的時候暫時領先而已,有的花是高中才開的,有的大學才開啊,有一朵花60多歲才開,那是齊白石?!苯鹩⒄f。
人生是漫漫旅途,教育是慢慢澆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記住龍應臺的一本書,《孩子,你慢慢來》。
摘自新華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