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春
【摘要】盡管孔子并沒有專門涉及新聞的言論,但是《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對新聞寫作具有指導性的意義,這些思想涉及新聞的重要性、真實性和語言的規(guī)范性要求。
【關鍵詞】《論語》;新聞學;意義
《論語》是中國文化的經(jīng)典,在世界上也享有極高的聲譽。1988年1月,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法國巴黎向世人宣告:“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頭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钡拇_,《論語》中包孕著豐富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無論學界中人,還是各行各業(yè),都能從中獲得深刻的精神滋養(yǎng)。新聞工作也概莫能外,盡管孔子并沒有專門涉及新聞的言論,因為現(xiàn)代意義上的新聞業(yè)的出現(xiàn)是比較晚的,但是《論語》中的很多思想即使到了今天對新聞工作者也有諸多啟發(fā),對新聞寫作具有指導性的意義。筆者試從這一角度作以簡單分析。
有關新聞的重要性
《論語·子路》篇記載,魯定公問孔子:“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說:“言不可以若是,其幾也?!辈豢梢院唵蔚剡@么說,但有近似于這樣的話??鬃诱J為一個國君如果能夠明了“為君難”的道理,即懂得做國君責任的重大,能夠克制自己的貪欲和虛榮,不濫用君主的權力,認真做事,就可以一言興邦,反之則會一言喪邦。這些話用于現(xiàn)在具有更為廣泛的意義,完全可以用來形容新聞的重要性?,F(xiàn)代社會離不開新聞,新聞傳媒是人們認識世界、了解世界、發(fā)展和提高自身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新聞能提供日常生活服務,提高民眾的道德水準,實施輿論監(jiān)督,鞭撻社會丑惡,提高社會的整合力,推進社會變革,新聞的力量確實可以達到興邦、喪邦的程度。劉向在《說苑·談叢》中說:“百行之本,一言也。一言而適,可以卻敵。一言而得,可以保國?!薄吨芤住は缔o上傳》中說:“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敝圃斓渷y可以借言語為媒介。20世紀50年代美國政府利用新聞媒體顛覆了委內(nèi)瑞拉阿本斯政府,兵不血刃。20世紀80年代蘇聯(lián)正是由于新聞輿論的失控,進一步加劇了政治的動蕩,導致蘇聯(lián)的最終解體。
孔子特別強調(diào)慎言?!白釉唬壕邮碂o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學而》)“子曰: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墩撜Z·里仁》)訥是說話謹慎的意思?!墩撜Z·述而》篇說:“子不語怪、力、亂、神?!笨鬃硬徽務摴之?、暴力、變亂和鬼神之事。在《論語·為政》篇中孔子說:“攻乎異端,斯害也已。”一心去鉆研邪端異說,這就是禍害啊。怪力亂神,邪端異說,亂人視聽,誘發(fā)思想混亂,影響社會的穩(wěn)定和諧??鬃幼鳛楫敃r的社會名人,不談論怪力亂神、邪端異說,慎言自重,是對社會負責任的表現(xiàn),是我們后世學習的楷模。孔子對于慎言的重視從另一個側(cè)面給我們指出了輿論導向的重要性。
進入21世紀,中國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改革開放,社會體系更加多層次化,人們的觀念更加復雜多變,各種新問題交織疊現(xiàn)。在這樣一個時代,新聞事業(yè)作為溝通社會、傳播信息的主要載體與工具,需要肩負起更為重大的責任,更好地指導社會與民眾,劇變的社會更需要正確的輿論導向。胡錦濤總書記曾說:“輿論引導正確,利黨利國利民;輿論引導錯誤,誤黨誤國誤民?!泵恳粋€新聞工作者都應該牢記這一點,認認真真做好本職工作,懂得自己工作責任的重大,社會會因有這種責任而更加進步,民族會因有這種責任而更加團結,國家會因有這種責任而更加強大。
有關新聞的真實性
真實性是新聞取信于民的必備條件,如果事實虛假,就談不上新聞的可信性,也就會失去新聞應有的作用,失去媒體生存、發(fā)展的基礎,更談不上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墒悄壳霸谛侣劷纾摷傩侣労褪崍蟮绤s屢見不鮮,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鬃釉凇墩撜Z·陽貨》篇中說:“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痹凇墩撜Z·衛(wèi)靈公》篇中又強調(diào):“巧言亂德?!笨梢哉f,正是“道聽途說”和“巧言”制造了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
道聽途說的事情,它的真實性是應該大打折扣的。可是偏偏有一些人喜歡傳播這種小道消息,搖唇鼓舌,飛短流長,一些記者未經(jīng)仔細查證,就把它公之于眾,造成惡劣影響。這是一種浮躁、懈怠的工作作風,它的表現(xiàn)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的浮在上面,不愿深入調(diào)查研究,馬虎草率,胡亂湊數(shù);有的采取“拿來主義”,把其他媒體刊登的報道稍作加工,“移花接木”到自家媒體上;有的干脆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直接下載,換個面孔“梅開二度”;有的出入高檔賓館,雙腳不沾“地氣”,靠泡會議、打電話完成發(fā)稿任務;有的則更“聰明”,直接將意圖告訴通訊員,讓對方采寫,最后自己署上大名,還放在前頭……巧言現(xiàn)象在新聞界也不少見,有的捕風捉影,有的夸大其詞,有的歪曲事實,有的甚至憑空捏造。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種:一是追逐名利。有的人為了出名,不惜公然造假,制造轟動性“假新聞”,如2004年獲得攝影界最高獎“荷賽”三等獎的南方某報攝影作品《非典時期的婚禮》。有的人為了稿件好發(fā),歪曲事實,如2001年全國爆炒的“女兒狀告爸爸熱吻”。有的人將媒體作為經(jīng)營牟利的工具,打著“監(jiān)督”的旗號,要錢要物,敲詐勒索,而后在報刊上胡寫一通,淪為金錢的奴隸。在《論語·里仁》篇中孔子說:“放于利而行,多怨。”只為了追逐個人的利益肆意而行,會招致很多怨恨。二是屈從于廣告商。在商品化的現(xiàn)代社會,一些廣告商和廣告大戶成為許多媒體的“衣食父母”,媒體一般不敢得罪他們,明明有問題,偏說沒問題;明明是大問題,偏偏說成是小問題。三是媚俗低俗?!懊餍侨〈四7叮琅當D走了學者,緋聞頂替了事實,娛樂覆蓋了文化,低俗代替了莊重?!边@是我們一些媒體媚俗低俗之風的寫照。在2003年夏季,西班牙皇家馬德里足球隊訪華和“人造美女”炒作中,媒體諂媚和低俗的表演發(fā)揮到了極致。一味媚俗低俗必然會夸大粉飾,虛假不實。
怎樣改變這種不良風氣?孔子給我們標舉出了一個“德”字。他說道聽途說是道德所唾棄的,巧言會敗壞道德,也就是說這種事情有德之人不為也!新聞界要改變這種狀況,其實最根本的就是提升新聞工作者的道德修養(yǎng)。新聞真實性從淺層意義上看是一種業(yè)務要求,從深層意義上講則應該是一種道德要求。當然,我們可以通過一些規(guī)章制度甚至法律法規(guī)來加以約束,但是,再完備的規(guī)范也不可避免地會存在漏洞,再完美的法律也不可能制止犯罪。因為這種要求只是一種外在要求、強制性要求,而道德要求則是一種內(nèi)在要求,強調(diào)主體的內(nèi)化作用。只有把新聞的真實性作為一種自覺的道德要求,新聞工作者才能在現(xiàn)實社會的種種誘惑面前,守住自己的良知,保持自己客觀公正的形象和“無冕之王”的權威。有了這種高境界的追求,令新聞界和社會頭痛的“有償新聞”之類的問題,才有希望得到根本解決。
新聞工作者要發(fā)揚深入實際采訪的優(yōu)良作風,切實保證新聞的真實性?!墩撜Z·子罕》篇說:“子絕四:毋意(臆),毋必,毋固,毋我?!笨鬃幼杂X避免了四種毛?。翰粦{空揣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zhí)己見,不唯我獨尊?!墩撜Z·衛(wèi)靈公》篇中孔子說:“眾惡之,必察焉;眾好之,必察焉?!备嬲]我們要深入實際調(diào)查研究,不能人云亦云?!墩撜Z·為政》篇中孔子闡發(fā)得更為具體:“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了解一個人,要看他處事的目的和動機,觀察他采取的方法,還要分析他的興趣和好惡,這樣,又有誰能夠隱瞞呢?視、觀、察循序漸進、層層深入,既有外在的審視,又有內(nèi)在的思慮。我們新聞工作者亦是如此,只有深入采訪,認真觀察,審慎思考,才能作出正確判斷。首先,需要深入采訪。多采訪一些人,多掌握一些背景資料,訪談視角要寬泛。其次,需要認真核實。不能怕費事,一定要找相關部門核實相關情況。最后,需要認真思考,然后作出正確判斷。只有經(jīng)過認真核實、深入思考,才能不被表象所迷惑,才能防止三人成虎、眾口鑠金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
有關新聞的語言要求
海涅曾說:“語言可以把死人從墓中叫出來,也能把活人埋入地下;語言可以使侏儒變?yōu)榫奕耍材軐⒕奕藦氐状虻??!闭Z言的力量是強大的,通過新聞媒體傳播于世,其威力更是難以估量。因此,如何使用新聞語言,也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墩撜Z》中孔子的一些觀點對于新聞寫作的語言運用很有借鑒意義。
第一,“辭達而已”。這是孔子在《論語·衛(wèi)靈公》篇中提出的一個觀點:言論只要能夠表達思想就行了,這句話對于新聞寫作尤為適用。新聞語言以能夠準確簡潔地報道事實、傳達思想主旨為原則,而不以精巧為目的。既然是達意,文辭該多就多、該少就少,而且不求富麗,因為它不是文學作品。但達意本身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標準,因為要把意思表達得清楚、準確,沒有很高的表達能力是做不到的,所以,對文采和結構的考慮已經(jīng)在其中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文采放在達意之上。新聞寫作要做到“辭達”需要注意三點:其一是用語通俗淺顯。新聞面對的對象是大眾,少說術語,通俗淺顯是最好的語言。其二是用詞精練準確。精練準確地進行報道是新聞的宗旨。其三是層次明晰。要有邏輯層次,切勿混沌一片,不知所云。
第二,“述而不作”。這是孔子在《論語·述而》篇中談到的整理古代文獻的原則,即展示本來面貌,不作臆造和創(chuàng)新。正因為能做到如此,所以孔子才為我們保留了眾多珍貴的古代文化典籍。新聞工作也需要述而不作。新聞是新聞工作者借助語言這一表達工具,將信息傳達給受眾。新聞是傳播信息,而非制造信息,所以重在陳述,而不能主觀臆想、夸大粉飾。如下面這段文字:“進入廠區(qū),只見桃紅柳綠,鶯歌燕舞;來到生產(chǎn)車間,到處是鐵水奔流,鋼花飛舞的景象。”這段文字就犯了“作”的毛病。新聞是新近發(fā)生的事實的報道,是用事實來說話,所以戒空泛,求具體,要有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經(jīng)過、結果等要素?,F(xiàn)在有不少新聞寫得含糊其辭,更有甚者,寫得“事實一點點,議論一大篇”。新聞要使讀者信服,必須要“述”,客觀地敘述事實。
第三,“文質(zhì)彬彬”??鬃釉凇墩撜Z·雍也》篇中說:“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認為如果質(zhì)樸勝過了文采就會粗俗,如果文采勝過了質(zhì)樸就會虛浮。質(zhì)樸和文采配合恰當,才能寫出好文章。寫新聞也是這樣,文質(zhì)彬彬,才是好的新聞語言。
“質(zhì)”必不可少。如果沒有質(zhì)樸、真誠的內(nèi)涵和情感,新聞語言就會流于調(diào)侃、麻木甚至冷漠。如廣州夏天天氣很熱,三十余人死于酷暑,某媒體的報道標題是《廣州“酷”斃三十余人》。針對長春街頭的流浪漢,吉林某大報刊登圖片進行報道,用的標題是《睡在街上羞不羞》。2004年9月4日,某欄目在對俄羅斯別斯蘭人質(zhì)危機事件的報道中,滾動播出有獎競猜人質(zhì)死亡人數(shù)。欄目設置有獎問答:俄羅斯人質(zhì)危機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個選項是正確的: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沒有些許人文關懷,只有對弱者的冷漠和對苦難的調(diào)侃,這都是因為少了“質(zhì)”!
“文”也不可或缺。作為新聞,如果沒有文采、沒有可讀性,就沒有人看,新聞的傳播效果就要大打折扣。所以新聞語言不能枯燥乏味,而要生動形象?,F(xiàn)在有的新聞,就事論事,材料照錄,不作任何技術處理;有的理論文章,平鋪直敘,專業(yè)術語太多,缺乏感染力。當然,文還包括文雅之意,寫新聞可以用流行語言,但不能泛濫,流于低俗。一些新聞工作者追求時髦,把它用在了報刊版面,結果在社會更大范圍內(nèi)流傳,對社會語言環(huán)境起了不好的作用。新聞寫作確實還需要在“文”的方面多下工夫。
《論語》中可供新聞工作者借鑒的思想還有很多,本文只是淺談簡論,以期拋磚引玉。如能引發(fā)廣大新聞工作者對《論語》一書的關注、重視乃至深層思考,亦不失為一件幸事。
[本文為作者主持的2011年度河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論語》閱讀與教師專業(yè)精神建構”(2011FJY002)階段性成果]
(作者為河南教育學院中文系副教授)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