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博
一份針對華為與中興的美國國會報告中,兩家中國電信公司都被裁定,若想在美國做生意需先變成素食者?;蛘哒f,美國沒什么肉給他們吃。這份10月8日從國會情報委員會出爐的報告,聲稱這兩家中國公司會威脅美國國家安全,但并沒有給出證據(jù),調查極其無厘頭極其苛刻。而細挖這件事的背后,除了有政治因素外,思科或許是這場“安全門”鬧劇的幕后黑手。
思科或是幕后黑手
截至目前,今年美國已發(fā)起了31起“337調查”,其中三分之二涉及中國企業(yè),同比提高了17%。在不斷上升的貿易摩擦和美國總統(tǒng)大選之際,美國國會出臺的報告表明,涉及高科技基礎設施的產(chǎn)業(yè)變得越發(fā)政治化。同樣以危害國家安全為由的,還有澳大利亞。今年3月,澳方已經(jīng)阻止華為參與其遍及全國的寬帶系統(tǒng)。
那么美國為何對華為、中興“關懷備至”,原因何在?公開回應信息顯示,思科或成幕后的最大黑手。
華為在電信界早與思科勢均力敵,而且現(xiàn)在榮升為老大。華為在美國媒體上刊登的廣告語就是“我們與思科惟一的不同就是價格”。
而思科也覺得華為對自己產(chǎn)生了很大的威脅,思科CEO錢伯斯公回應聲稱:“思科將在本土及全球市場與華為全面開戰(zhàn)?!?/p>
但10月19日,站在風口浪尖上的思科公司CEO錢伯斯,卻突然發(fā)文,稱思科在華為遭審查一事中,公司僅僅是依照該情報委員會要求進行參與,思科只向工作人員提供了有關2003至2004年思科與華為知識產(chǎn)權訴訟案件的公開信息,而并未游說美國國會加強對華為的審查。但他這種撇清關系的說法,似乎是“此地無銀300兩”。
據(jù)外媒報道,美國國會議員中有73位在思科集團中擁有投資。根據(jù)美國公開政治中心的數(shù)據(jù),美國國會535名議員當中有319名都是百萬富翁,其中千萬富翁20余位,億萬富翁也有近10位。這些議員們的投資也都是公開的秘密,根據(jù)資料,美國國會議員中有73位,在華為的美國最直接競爭對手思科集團中擁有投資。馬薩諸塞州民主黨參議員克里,僅去年在思科的投資就在60萬美元至130萬美元之間。這組令人驚愕的數(shù)據(jù),不得不又讓世人對近期華為中興事件產(chǎn)生無限的遐想。
記者獲悉,2003年開始,思科就不斷對華為提出起訴,在兩個公司交手的第一場官司中,思科稱華為竊取了他們的代碼,但這場官司最后終以雙方握手言和告終。思科近日又往事重提,指控華為虛假陳述有關雙方2003年版權侵權案的事實,并發(fā)布了被其稱為此前保密的一份文件的部分內容,試圖用“抄襲門”,令外界質疑華為的創(chuàng)新能力。
與此同時,思科還將此份資料連同其他資料一并當做證物提供給了美國國會,以助國會“完成公正的調查”。讓人很不解的是,思科到底為何與華為、中興有如此的深仇大恨呢?
華為、中興令思科夜不能寐
從圖中不難看出,2011年,華為就已在除北美外的世界各大市場上占據(jù)主要位置。并且,2012年上半年華為的銷售收入達1027億元(約合162億美元),一舉超越愛立信成為全球銷售額第一的電信設備制造商,成為思科在全球最強勁的競爭對手。中興則是后起之秀,一直默默霸占榜單第五、六位。路透社曾多次發(fā)文預測,稱華為、中興將共同聯(lián)手,大舉進軍美國市場。這讓一直視美國市場為自家后院的思科如鯁在喉。
華為曾表示:思科試圖利用美國貿易保護,通過壟斷美國市場獲取高額利潤。
思科CEO錢伯斯也曾直言不諱的說:“25年前我就知道,我們最強勁的競爭對手將會來自中國。現(xiàn)在來說,那就是華為?!边@句話的背后深義不言而喻,思科會采取各種手段來限制甚至是扼殺這個與自己的距離越來越近的對手。2012年4月,思科CEO錢伯斯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明確表明了思科這種心態(tài):他一方面指出華為是思科最強硬競爭對手,另一方面指責華為在知識產(chǎn)權保護和電腦安全等領域并非一直“按規(guī)矩辦事”。
此前,多家媒體還曝光思科意圖通過注資、技術聯(lián)姻等手段培植中興公司,已達到與華為勢均力敵的局面。思科希望中興能夠起到牽制華為的作用。在中興公司ETE saft的投資名單中,賽富亞洲基金排在很顯眼的位置上,而賽富亞洲基金正是美國思科注資建立的。但中興公司已經(jīng)向外界確認,它與思科的長期技術合作已經(jīng)終止。也不難發(fā)現(xiàn),當華為和中興聯(lián)手進入美國市場時,思科也把中興列為競爭對手。
今年,思科還在單方面宣布并終止了與中興的合作,這一系列事件給中興造成了不小的影響,其2012年三季度業(yè)績預告顯示,中興通訊前三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252%至264%,虧損16.5億元至17.5億元。
十年前思科就動用產(chǎn)權武器試圖扼殺華為,卻無果而終,十年后的華為更加強大,在思科眼里,這個對手已經(jīng)與中興建立了聯(lián)盟,變得更加可怕。所以這次華為遭遇的狙擊事件,不能不引得各方猜測,思科就是主要的幕后推手。
10月17日,路透社的一則爆料令美國十分尷尬。該消息稱,白宮此前進行的一項調查表明,沒有證據(jù)顯示華為公司為中國政府在美國從事“間諜活動”。該消息于10月18日被大量境外媒體轉載,外媒紛紛評論說,這與美國會之前指責華為和中興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的結論截然不同,令人十分驚訝。
放棄華為、中興對美國無益
2011年,華為海外市場收入占67.8%。今年上半年中興通訊也實現(xiàn)營業(yè)收入426.42億元,國際市場營收217.57億元,占比達到51.02%,目前已經(jīng)排名全球第五大通信設備供應商。
中興華為在美國的投入更高達幾百億美元。中興在年初宣布將在2012至2015年向美國的高通等企業(yè)采購至少50億美元芯片,最近幾年來,中興通訊已經(jīng)在美國芯片和美國設備上投入140億美元,并為美國市場直接和間接地創(chuàng)造了20000個就業(yè)崗位。
對美國的企業(yè)來說,在當前的經(jīng)濟形勢下,放棄采用性價比極高的中國企業(yè)設備,也并非利好。如果擔心美國企業(yè)生產(chǎn)的設備在中國被植入后門,那么思科等公司則必須要放棄在中國采購的數(shù)目巨大的零部件以及設立的眾多研發(fā)中心,這個代價無疑是極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