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史記》以及之前的典籍如《左傳》、《論語》、《孟子》、《莊子》中描寫了許多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圣徒。這些精神圣徒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達到的精神高度,讓后人能感受到他們的人格之美。
關鍵詞:《史記》以及之前的典籍 精神圣徒 精神坐標 人格之美
在《史記》以及之前的典籍如《左傳》、《論語》、《孟子》、《莊子》中描寫了許多精神境界十分高尚的歷史人物,如勇于抗惡的龍逢、比干,潔身自好的許由、務光、介子推、顏回,、舍生取義的公孫杵臼、程嬰,以死殉道的如伯夷、叔齊、屈原,等等。這些歷史人物或許在事功方面沒有太多可稱許的成就,但在道德人格方面卻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個個皆為纖塵不染的赤子,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達到過的精神高度,值得我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對于他們,我們不妨稱之為精神圣徒。那么《史記》以及之前典籍中的精神圣徒有哪些類型?又有什么共同特點?為什么在中華文明史的上古時代以及中古時代前期會產生如此多光照千秋的精神圣徒?這些精神圣徒對后人有何啟示?上述問題無不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史記》及之前典籍中精神圣徒的特點
雖然《史記》以及之前典籍中記載的精神圣徒們的人生遭遇各不相同,但他們都有如下共同特點。
1.心如赤子。
每一個人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或許都是赤子。但世界是個大染缸,許多原本具有赤子之心的人們,都免不了世俗的污染,最終變成了庸俗之徒,與其赤子的本來面目相去甚遠。但《史記》及之前典籍中記載的精神圣徒則大多未受到世俗的污染,始終保持了一顆赤子之心。正是由于具有未被世俗污染的赤子之心,他們的眼中容不下任何污濁之事,始終拒絕被世俗同化。
2.堅持內心的價值信念,拒絕追求世俗利益。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睙o數(shù)的人們?yōu)榱双@得世俗的利益,不惜犧牲做人的原則,但精神圣徒們卻堅持內心的價值信念,拒絕追求世俗利益。比如許由就是如此。在堯欲讓天下于許由時,許由堅決拒絕了。天下可是世俗中最大的利益,得到了天下,即可予求予取,為所欲為,想想中國歷史上為了爭奪天下而一再上演的尸伏遍野,血流成河的史實即可知之。但許由不但拒絕了堯讓給自己天下,還因不忍聞其言而到潁水邊洗耳。又如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對世俗的榮華富貴以浮云視之。其他精神圣徒,莫不如此。
3.堅持內心的價值信念,拒絕考慮自身禍福。
茫茫人世,禍福無常。無數(shù)的人們?yōu)榱粟吚艿湥偸钦扒邦櫤?、患得患失,乃至只要能給自己帶來一點蠅頭小利,則無論多么邪惡之事無不為之。面對此種情況,為了誘導世人棄惡向善,儒家曾反復宣揚:“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钡寮业倪@種說教,未必經得起時間的檢驗。也許是覺察到了現(xiàn)實生活中善未必有善報,惡未必有惡報,因此佛道兩教還倡導來世報應說。客觀而言,佛道兩教的因果報應說未必沒有積極意義,因為蕓蕓眾生中占絕大多數(shù)的畢竟還是愚夫愚婦,以輪回報應說來誘導他們做點善事,總比告訴他們世界上沒有天堂地獄,沒有因果報應,因而可以肆意為非作歹要好。但問題是,一個僅僅因為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懼怕受到神靈懲罰而不敢為非作歹的民族,必定會淪為一個工于利害算計,沒有精神深度與高度的民族。即使這樣的民族曾表現(xiàn)出了一定的德行,那么其德行也難以讓人發(fā)自內心地表示敬意。而且這樣的德行也是不堪一擊的。不是嗎?
與趨利避禍的世俗之徒不同,精神圣徒們忠于內心的價值信念,拒絕考慮自身禍福。比如夏代的關龍逢、商代的比干面對昏庸、殘忍的暴君,不避身害,直言極諫,慘遭殺戮。又如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餓死于首陽山。又如屈原在明知黃鐘毀棄,瓦釜雷鳴的情況下,絕不向惡勢力屈服,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最后投汩羅江以死。試想,如果關龍逢、比干、伯夷、叔齊、屈原僅僅是因為懼怕因果報應或為了來世的好報而堅持理想,九死不悔,那么他們還能激發(fā)后人由衷的景仰嗎?因此,如果真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恰如其分,不差不爽,那么人類的文明將徹底喪失深度,變得異常平庸。
4.命運大多是悲劇性的
由于精神圣徒們忠于信仰,堅持信念,潔身自好,勇于獻身,而這個世界上又充滿了惡,善惡相遇,對立沖突無可避免。由于惡的力量常常大于善,所以精神圣徒們的命運大多是悲劇性的。在殘酷現(xiàn)實將自身理想毀滅之后,他們往往不惜以身殉之。正因為如此,他們更能激發(fā)后人由衷的敬仰。
二.上古時代及中古時代前期精神圣徒大量涌現(xiàn)的原因
1.中國文化自古重德。
華夏民族自古重德?!蹲髠鳌肪驼J為人生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三不朽中,立德居首??梢娙A夏民族對道德的重視。這種對道德的重視對每一個知識分子的人生價值取向都產生了無法估量的影響。而且在上古及中古時代前期,中華民族的道德尚未普遍虛偽化,也尚未被野心家們大規(guī)模利用,這是華夏民族在上古時代及中古時代前期能產生那么多精神圣徒的歷史背景。
2.人類自我主體意識的覺醒。
雖然華夏民族自古重德,但這只是為精神圣徒的大量涌現(xiàn)提供了客觀條件,從主觀方面來說,精神圣徒的令人高山仰止的道德人格境界主要并不是受某一家道德學說影響的緣故,而更多是主體道德意識自我覺醒的結果,正如哲學家康德指出的:人類的內心具有先天的道德法則。當人類的文明發(fā)展到了一定的階段,人類作為主體,其內心的道德意識就必然會覺醒,而那些精神圣徒則是人類道德意識覺醒的典型代表。他們內心對于道德信念異常執(zhí)著,愿意以死殉之,但他們之所以這樣,不是為了獲得他者的良好評價,不是為了獲得世俗或來生的好報,而是為了忠于內在的良心律令。除此以外,他們不聽命于任何其他世俗權威。
三.《史記》以及之前典籍中的精神圣徒對后人的啟示
天地是無情的。雖然天地無情,但讓人獲得些許欣慰的是,在這個充滿了陰謀、血腥、污濁與冷酷的世界上,并非所有人都是見利忘義之徒,蠅營狗茍之輩,畢竟至少還存在過精神圣徒。這些精神圣徒就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坐標,昭示了中華民族的先民曾經達到的精神高度,讓后人能感受到他們的人格之美,而“人格美是我們的感覺能領悟的世界中的最高的美?!盵1]
精神圣徒與道德圣人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孟子曾把一些精神圣徒也視為圣人,如他說:“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時者也?!保ā睹献印とf章下》)但嚴格講起來,兩者并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德圣人是完人,而精神圣徒更多是赤子。也許在某些道德家們看來,一些精神圣徒如屈原露才揚己,忿懟不容,實為人格缺陷,不如圣人那樣中庸和平、溫柔敦厚。但盡管如此,這些精神圣徒們依然曾經凈化過中華民族的心靈,就如孟子說的:“圣人,百世之師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聞伯夷之風者,頑夫廉,懦夫有立志;聞柳下惠之風者,薄夫敦,鄙夫寬?!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尤其是每當?shù)赖绿搨位瘒乐氐臅r代,許多高尚的人們寧愿舍棄道德圣人而取法那些精神圣徒。因為道德圣人是修煉而成的,可以偽裝,比如漢末王莽就曾因“勤身博學”、“爵位益尊,節(jié)操愈謙”而“天下信之”,幾乎成為了當世圣人,但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種偽裝罷了。而精神圣徒則是本真的,無法作偽。所以魏晉時代同屬于竹林七賢的嵇康、阮籍“非湯武而薄周孔”,卻以上古時代和中古時代前期的精神圣徒為自己的人生榜樣,如嵇康曾撰寫《高士傳》,這絕非偶然。正因為如此,在后來的中國歷史中那種具有赤子之心的精神圣徒依然時有所見。
可悲的是,到了現(xiàn)當代中國,由于傳統(tǒng)道德受到大規(guī)模詆毀,宗教的影響力又日趨式微,而社會的劇烈變遷導致的善惡的標準則日益混淆,是非的原則日益顛倒,人心不知所趨,故中華民族變得愈加勢利、圓滑、世故、冷漠、偽善、蠅營狗茍,其整體道德水準和精神境界也就江河日下了。在這樣的時代里,我們不僅要重建道德傳統(tǒng),也呼喚著精神圣徒的出現(xiàn)。如果一個民族產生不了精神圣徒,則該民族的心靈就難以獲得真正的凈化;如果一個民族沒有了這樣的精神圣徒來照耀史冊,那么該民族的歷史就只能剩下無邊的污穢,無邊的黑暗!
參考文獻:
[1][俄]車爾尼雪夫斯基.車爾尼雪夫斯基論文學(中卷)[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馬虹,昭通學院中文系講師,從事古代文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