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勇
診所法律教育方法自2000年在中國大陸開展以來,已經歷了10余年的發(fā)展。10余年間,圍繞這種自美國傳來的法學教學方法,相關的理論爭論和實踐探索從未間斷。就實踐層面而言,既有對該種教學方法的大膽引進以及積極消化,但是也的確在某些方面存在著盲目模仿和形式照搬。而理論層面上,既存在著對這種方法的積極肯定,也有對這種方法的全盤否定。本文將立基于診所法律教育在整個法學教育方法體系中定位分析,進而一方面探討診所法律教育中內在因素——教師與學生這兩大主體所面臨的困境及解決思路;另一方面也關注外部因素——教育制度和社會支持層面存在的不足與改善措施。
1 定位之困——如何正確認識診所法律教育的地位
診所法律教育(Clinical Legal Education)作為一種法學教育的特殊方法,始于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的法學院。該種教育方法乃是受醫(yī)學教育的方法啟發(fā),在學校內部或者外部設立“法律診所”,讓學生以“實習醫(yī)生”的身份接觸真實社會中的當事人以及實際處理案件,指導教師則指導學生如何運用法律,如何鍛煉實際工作能力,如何塑造執(zhí)業(yè)理念。自2000年9月開始美國福特基金會對中國內地的一些大學進行資助,以便這些學校開設診所課程。在診所法律教育方法的發(fā)展如火如荼之際,我們應該思考這一教學方法在我國整個法學教育方法體系中的地位該如何正確認識?對此問題,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兩個方面正確認識診所法律教育在中國法學教育方法中的地位。
1.1 不宜以診所法律教育方法取代傳統(tǒng)法律教育方法
所謂傳統(tǒng)法律教育方法,這里主要指大陸法系國家(包括我國在內)在法律教育中一貫使用的講授教學方法。在日益強調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今天,講授教學方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如有學者將講授教學方法概括為“概念化、教條化、形式化”,注意到現(xiàn)在的講授方法只是側重對概念進行解釋,對條文進行中注釋,對理論進行梳理,而且很多所謂探討過于抽象。①還有學者注意到傳統(tǒng)方法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是單向的,又是封閉的。缺少彼此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對于學生的評價,也限于學生是否掌握了課本知識,是否可以再考試中勝出。筆者認為,在講授教學方法中的確存在上述問題,但同時也堅持這樣的看法:即便講授教學方法存在更多問題,診所法律教育方法也不宜取代這一傳統(tǒng)方法。
首先,法律體系的不同,決定了我們不能盲目照搬診所法律教育方法。作為成文法國家,通過系統(tǒng)的講授教學方法對法理、法條進行最基本的學習,是法科學生得以掌握法律理論和知識的基礎。如果不經過一個嚴格而又“枯燥”的純粹接受過程,很難想象學生會有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法學教育有一個漸進循序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先學習和掌握法學的基本和一般理論,然后才能把它們運用到實際中去。其次,從診所法律教育自身的具體操作而言,作為參與者的學生也應該是在掌握了一定的理論知識和真才實學才能勝任改種方法。美國與我國的法學教育體制不同,美國的法學教育是一種本科以后的專業(yè)教育,學生大都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和基本的理論知識,而我國的法學教育則以直接招收高中畢業(yè)生為主,沒有一定時間段的講授教學,學生無法勝任診所的任務。如有學者深刻指出,搞診所式教學,進行會診者應當如同參加會診的醫(yī)生一樣已經是出道者,吐過湯頭歌不會、診脈技巧不通,如何會診?因此在不具備一定的條件下的所謂的診所教育,只能是如娃娃們的游戲。②
1.2 應將診所法律教育方法定位于實踐性教學方法的一種,既注重它與其他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共同之處,也關注它與其他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區(qū)別
實踐教學方法是與理論教學方法對應的一種教學方法,雖然無法而且也不應該將實踐教學方法與理論教學方法絕對分開,但是二者之間的確存在不同。如果說理論教學是指通過單方面的說教完成教育的任務,則實踐教學是指通過角色扮演和角色任務的完成來實現(xiàn)教育的任務。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的最大不同在于學生的參與程度不同。而不同的實踐教學方法則因角色的性質和類型有所差別,比如有時角色是模擬的,有時角色則是真實的?;谶@種理解,可以認為在法學教育中,主要的實踐教學方法有模擬法庭、校外實習和診所教育三種。我們既要注重診所法律教育與模擬法庭、校外實習的共同性,也要關注其與其他實踐性教學方法由其是校外實習的不同之處。
首先,應該注意到,診所法律教育作為實踐性教學方法,具有與模擬法庭、校外實習等其他實踐性教學方法的共性,比如學生都是在一定的角色中完成自己的任務,教師都是在幕后進行指導。認識到這一點,可以使診所法律教育更多的從模擬法庭、校外實習等相對歷史悠久的實踐性教學方法中汲取有關經驗和教訓。其次,應注意到診所法律教育比另外兩種實踐教學的優(yōu)勢所在,總體上講,診所法律教育的指導教師更加固定,實踐場所也更加穩(wěn)定,實踐時間也要相對較長,角色任務也更加充實。具體來講就診所法律教育較實習而言,角色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實習活動中,學生主要起協(xié)助相關法律工作人員如法官、檢察官、律師完成一些瑣碎工作,很少能接觸到案件的具體問題。而診所法律教育中,學生則真正的以法律工作者的身份與名義,完整的處理某一個具體案件。與模擬法庭相比,診所法律教育的優(yōu)勢則在于它的穩(wěn)定性。因為模擬法庭舉辦的次數(shù)和參與的人數(shù)都非常有限,將其設定為一門課程存在較大難度,③診所法律教育則至少在目前很多高校中成為一門選修課程。上述區(qū)別 ,使得診所法律教育在實踐性教學方法中獲得了一個相對獨立的地位,對其內容、功能、改進的研究也有了現(xiàn)實意義。
2 診所法律教育內在要素的困境與出路
這里所謂的內在要素,就是指診所法律教育的參與者即教師與學生兩大要素。診所法律教育中國化進程中,多所高校在校內或者院內設立了不同的法律診所?;仡櫾\所法律教育在中國發(fā)展的10余年歷程,應該說經歷了一個從初步引進到逐漸消化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有些問題逐步得到解決,而有些問題自始至終未能有太大改善,這里簡要從教師、學生這兩大參與者角度對一些問題進行分析,進而指出完善路徑。
2.1 教師方面——亟待提高從事診所法律教育教師的專業(yè)素質和參與人數(shù)
參與診所法律教育的教師,大都懷著滿腔熱忱投入到工作中,希冀這一方法對學生有所裨益。然而下述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
首先,教師素質問題制約著診所法律教育的進一步發(fā)展。運用診所法律教育方法的教師,其自身不僅需要較高的法學知識素養(yǎng),更需要的是來自于實踐的經驗,能夠對學生實際參與案件的具體情況予以指導和引領。而目前我國法學教師的“兩極分化”的現(xiàn)狀十分嚴重,即要么只注重理論研究,要么過于“務實”扎在兼職律師業(yè)務而無暇顧及教學。從我國目前開設法學專業(yè)的各大高校招聘教師的條件來看,更為側重的是學歷學位、職稱、有無科研成果,至于是否具備一定的實踐經驗,基本不再考慮之列。而在學校對教師職稱的晉升方面,也幾乎不把是否從事過診所法律教育教學的業(yè)績予以考評,不客氣的講,目前,診所法律教育中的教師尚屬于野蠻生長階段。當然,學校這樣做有其自己的苦衷,可是如此一來,會造成診所法律教育教師對自己素質提高方面動力不足。教師雖然可能具備較高覺悟,但是畢竟也是理性人,需要來自校方的激勵,如果其從事的工作僅僅對學生有益而學校并不在意,教師的工作熱情與奉獻程度肯定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打折。其次,從事法律診所教育的教師人數(shù)問題也導致這一方法無法讓廣大學生受惠。診所法律教育更強到每個教師指導的人數(shù)要少而精,而我國法學專業(yè)在各個院校的招生人數(shù)相較而言動輒百人。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幾乎無法保證愿意參與這種方法的學生都有機會得以入選該門課程。
為解決上述問題,筆者建議:第一,高校應該為從事診所法律教育的教師營造良好的成長環(huán)境,比如有針對性的對這些教師進行培訓和再教育。第二,應通過一定外在方式對這些教師的工作予以承認和肯定。這些教師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診所教育中,很多工作都是在幕后無形中完成,學校可以在有關考核和職稱晉升中,有意識地對診所法律教育的教師予以側重。第三,可以考慮向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單位借入師資,即通過一定渠道吸收優(yōu)秀的法官、檢察官、律師作為兼職教授來指導法律診所的學生,以實現(xiàn)師資多元化以及解決師資力量不足問題。
2.2 學生方面——現(xiàn)有司法體制下的身份限制
診所法律教育貴在“真實”,但恰恰真實的基礎在于學生必須有一個真實的介入案件的身份,而現(xiàn)有的司法體制還不能允許診所的學生參與到全部的法律案件中。期間最困難的是在在刑事案件的偵查階段,因為學生往往無律師身份而無法介入。而刑事案件的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雖然允許以學生以公民身份做辯護人或者代理人,但是從實踐來看,學生能夠擔任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護人的幾率很低。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建議在適當?shù)臅r機對我國的《法律援助條例》進行修訂,將經過司法部門認證的法律診所作為法定的法律援助機構之一,這樣一來,學生在刑事案件的審查起訴和審判階段作為辯護人或代理人也算師出有名。當然,如果能夠允許學生作為執(zhí)業(yè)律師的助手參與偵查階段的會見犯罪嫌疑人等活動更為筆者所期望,但是顯然因涉及刑事訴訟基本制度,所以較長時間內會有些困難。
3 診所法律教育外在因素的不足與解決
3.1 教學經費無法滿足實際需要
實踐性教學方法較理論性教學方法的一大不同也體現(xiàn)在經費的使用上,診所法律教育的經費使用則又遠較另外兩種實踐性教學方法更為巨大。而目前我國法學教育中并無過多資金予以投入。這是外部因素中制約診所法律教育普及推廣的一大瓶頸。在此,筆者建議應考慮成本降低以及多元籌資兩種方式予以解決。前者如可以考慮前文提及的在司法機關、律師事務所等機構聘請兼職教師,只對兼職教師發(fā)放勞務費,以此來適度減輕學校負擔;在資金來源多元化方面,則可以采用如下具體辦法:第一,積極爭取國外有關基金如前文提及的福特基金會的支持;第二,在國內與熱心公益事業(yè)的人士或者機構多多聯(lián)合,成立有關的教育培養(yǎng)基金,如可以與著名律師或者事務所合作,建立以之命名的基金,以緩解培養(yǎng)經費的不足。
3.2 案源短缺問題及其解決
診所法律教育與模擬法庭等實踐教學方法的最大區(qū)別之一在于其所處理的案件的真實性與鮮活性??墒怯捎趯W生的閱歷以及知識的不足,很多當事人不愿意將案件交給學生代理,事實上,現(xiàn)在很多診所已經處于“無米下鍋”的狀況。增加法律診所的案源,尤其是增加適合學生辦理的案件,理應成為法律診所開辦學校必須關注的嚴峻問題,否則,很多診所面臨著“關門的”結果。對此,筆者建議從以下兩個方面入手:
首先,學??梢耘c司法部門建立長期聯(lián)系,以求得支持。司法行政部門可以把符合法律援助條件的案件向診所予以推薦。如果有些當事人雖然經濟困難,但是達不到我國法律援助條例規(guī)定的接受援助的標準,司法部門可以把這些當事人的情況向診所通報,診所則應盡力將這些案件予以辦理。其次,法律診所應主動把自己推向社會,如完全可以通過網絡和平面媒體等宣傳自己,具體而言,可以和有關媒體合作,在媒體上以診所的名義作義務法律咨詢,還可以建立診所博客,向社會公布本診所的辦公地點和熱線電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