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湘濤 郭耕
2012年是我國農歷的龍年。在我國的文化歷史中,龍有著重要的地位和影響。我國從遠古時代開始就有龍的崇拜。根據考古發(fā)現(xiàn)和歷代文獻記載,龍的形象大約起源于距今8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在沒有文字之前就已經有了龍的形象與傳說,而在甲骨文中已有比較成熟的龍字。從先民們對原始龍的圖騰崇拜,到今天人們仍然多以帶有“龍”字的成語或典故來形容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數(shù)千年來,龍已滲透了我國社會的各個方面,成為一種文化的凝聚和積淀。龍成了中國的象征、中華民族的象征、中國文化的象征。對每一個炎黃子孫來說,龍的形象是一種符號、一種意緒、一種血肉相聯(lián)的情感。
龍形象的起源
龍是非常神異的動物,根據歷代文獻記載和考古發(fā)現(xiàn):龍生著駝頭、馬臉、虎鼻、牛耳、豹眼、鹿角、獅鬢、蛇身、魚鱗、鷹爪,它能長能短、能幽能明,能飛上天空呼風喚雨,能潛人海底興風作浪,而且還是風調雨順的保障。由此可知,龍是自然界從沒出現(xiàn)過的一種動物,它是原始先民對自然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體現(xiàn)了先民們模糊思維的藝術創(chuàng)造。
是哪些動物給古人以啟發(fā),從而勾劃出龍的形象的呢?現(xiàn)在,龍是鱷形象的藝術升華,已經成為大多數(shù)學者的共識。有些人甚至肯定地說,作為中華民族圖騰的“龍”,其藍本應該是揚子鱷。揚子鱷古稱“鼉”或“鼉龍”,俗稱“土龍”、“豬龍婆”等,是我國特產動物,因生活區(qū)域位干古時稱為揚子江的長江下游一帶而得名。
龍的幻化形象具有揚子鱷的全部基本特征:1披滿鱗甲的身軀;2長顎大口和位于頭頂?shù)穆N鼻;3鋒芒畢現(xiàn)的錐型尖牙;4大而圓的突起眼睛;5粗壯的長尾;6強健的四肢和五指利爪;7有橫條紋的腹部。為了彌補揚子鱷禿頭尖尾有損神靈形象的缺陷,古人充分發(fā)揮想像力,給它添加了角、須、尾鰭以及把背部縱向排列的突起角質棘刺也變換成鋸齒狀背鰭,并拉長軀體以渲染其氣勢和裝飾效果,于是揚子鱷就被塑造成了傳說中的張牙舞爪、能騰云駕霧的龍的形象了。甲骨文中的“龍”字非常象形:頭上有角,口大,身上有花紋,而且身體彎曲,這些都是鱷的形象。其實,年老的鱷,頭上棘突常常較凸出,這很可能就是被古人誤認為角的原因。
在我國古代還生活著另—種鱷類一灣鱷,它在我國絕滅的時間大約在1510年左右的明朝中期。灣鱷是現(xiàn)生最大的鱷類動物,體長一般為2.5~7米,最大的可達10米,體重可達200-300千克。它與揚子鱷在形態(tài)上不同的主要特征之一是第四枚下頜齒正對著上頜的缺口處,所以當嘴閉合時該齒就顯露在外面。灣鱷的性情十分兇殘,不僅經常襲擊在岸邊飲水的牛、羊等家畜,也會主動攻擊人,歷史上曾經發(fā)生過不少駭人聽聞的驚險故事。唐代文學家韓愈“驅鱷”驅的就是灣鱷。他還曾寫了一篇膾炙人口的《祭鱷魚文》。一些學者認為,我國遠古先民,特別是南方居民的龍圖騰與水中的鱷等會危害人的動物密切關聯(lián),并且完全可能是由于經常被鱷侵害,產生恐懼,從而導致崇拜。
龍的原型還有可能是蛇。原始先民所崇拜的龍的形象脫胎于蛇,其意義則是具有某種巫術意義的神化的蛇。遠古時代山林川澤、草莽之間隨時有蛇出沒。蛇既善潛藏,又善襲擊,一旦螫及,毒涎可致敵于死命,這些特點都會使原始先民產生恐懼和神秘聯(lián)想。蛇那種使人不可理喻的魔力讓人屈服,因而向蛇祈求庇護,當時出現(xiàn)了許多尊蛇為圖騰的氏族。
關于龍的由來,有這樣一個傳說:上古蠻荒的世界里居住著眾多的部落,他們之間經常發(fā)生戰(zhàn)事,而在軒轅黃帝打敗蚩尤部落后,逐漸統(tǒng)一了數(shù)十個小部落,戰(zhàn)爭慢慢平息。當時,每一個部落都有各自崇拜的對象,其中有蛇圖騰、馬圖騰、魚圖騰、鷹圖騰、熊圖騰、豹圖騰、羊圖騰、象圖騰、狗圖騰等等。黃帝為了使各氏族部落能夠緊密團結,決定制定一個共同的圖騰。經過一番思考,他參照各部落圖騰的特點,制定出了特別的圖騰:蛇的身、馬的臉、鹿的角、象的牙、魚的鱗、羊的須、鷹的爪……由于聯(lián)想到這個圖騰物要騰云駕霧、翻江倒海,而且在現(xiàn)實的動物世界里也找不到,便決定叫做“龍”。從此以后,龍就成為中華民族團結、力量、騰飛、權威、吉祥和歡樂的象征。
可見,龍是古人對一些爬行動物和一些獸、烏、魚、蟲等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神物。龍的形象不是自然界中某種東西的簡單再現(xiàn),而是以某種動物的形貌特征為主體,融合了其他動物的形貌特征而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形象?!墩f文解字》中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能登天、秋分能潛淵”。龍,作為華夏民族親和力的代表和中華民族追求天、地、人合一精神的象征,幾千年來,不僅是中華民族共同崇拜的圖騰文化,而且折射出了古人敬畏天地、親和動物的自然觀。它是一種民族大融合、文化多樣性、乃至生物多樣性思想的樸素體現(xiàn)與整合。
龍文化的發(fā)展
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我國的先民們不斷地創(chuàng)造了足以使后人自豪的燦爛文化。在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從皇宮到民間,從傳說到物化,龍的形象隨處可見。作為十二屬相之一,龍的形象還廣泛存在于生肖的造型藝術之中。
在距今7000-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的許多遺址中都發(fā)現(xiàn)有龍的形象,例如1987在河南濮陽西水坡距今6460年前的遺址中發(fā)現(xiàn)了在墓葬主人兩側用蚌殼擺成的龍虎圖案,其中龍擺在主人身體的東側,虎在西側,其方位與當時東方為青龍、西方是白虎的天文星圖相符。因此,這條蚌塑龍也被譽為“中華第一龍”,其造型生動,上半部呈波折狀,富有動感,長1.78米,高0.67米,頭北尾南,背西爪東。龍頭部似獸,昂首瞠目,吻部很長,龍嘴半張長舌明顯,頸部長而彎曲,背部有鬣,龍身細長而略為弓形,前后各有一足向前伸出,爪分五岔,龍尾巴長而微曲,端部具有掌形分岔。從構圖來說,這條蚌塑龍與后世的龍形式非常接近,已是一條相當成熟的龍,甚至還可能是代表初期天文學發(fā)展水平的東方青龍。專家認為這種造型已經不是原始造型,而應該是距離原型很遠的龍的形象,說明龍形象產生的歷史應該更加久遠。
當然,濮陽蚌塑龍的“中華第一龍”的稱號也不斷受到考古新發(fā)現(xiàn)的挑戰(zhàn)。1994年10月,在遼寧阜新查海發(fā)現(xiàn)了一條用紅褐色石塊堆塑的龍,據說該遺址距今大約為7000余年,查海遺址屬“前紅山文化”遺存?!褒埿味阉堋蔽挥谶@個原始村落遺址的中心廣場內,由大小均等的紅褐色石塊堆塑而成。龍全長近20米,寬近兩米,揚首張口,彎腰弓背,尾部若隱若現(xiàn)。
原始巖畫是人類早期最輝煌的藝術遺產,最早大約出現(xiàn)于舊石器晚期,而大量巖畫則屬于新石器時代或后史時代。原始巖畫藝術題材豐富,想象奇特,具有非常高的藝術水準,也忠實地記錄著早期人類社會的各種活動,是研究人類史前文明的重要物證。我國在新石器
時代的巖畫非常發(fā)達,已經發(fā)現(xiàn)有1萬幅以上,遍布全國16個省區(qū),其中包括許多龍的圖案。
我國原始雕塑藝術大約起源于新石器時代,所用原料有石、玉、牙、骨、木和陶等,其中除玉器外,以陶質雕塑最多,藝術也非常發(fā)達,其上的裝飾紋樣豐富多彩。例如發(fā)現(xiàn)于襄汾陶寺遺址、屬于距今4500-3900年的龍山文化的龍紋彩陶盤,底部繪有一條盤曲的龍紋。龍頭與身體沒有明確的界限,頸兩側各有一個后掠的短鰭形物,龍眼小而圓,嘴長微微張開,有成排的利齒,口中向外伸出一羽狀物。龍身比較粗壯,盤曲成環(huán)行,體表具有兩列對稱的u形花紋,尾巴收縮成尖。此外,還有內蒙古敖漢旗興隆洼出土的陶器龍紋、陜西寶雞北首嶺遺址出土的彩陶細頸瓶龍紋等等。
據記載,在炎黃時代,龍就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各部落聯(lián)盟的共同圖騰。以后,夏朝以黃龍為圖騰,商周時期龍文化更得到廣泛的傳播,在各種精美的青銅器和玉器中,龍的形象經常出現(xiàn)。我國是世界上主要產玉國,最早出現(xiàn)的玉器當屬遼寧阜新查海出土的玉器,距今約有8000年的歷史。玉器在我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被賦予社會、原始宗教或巫術的文化內涵。原始玉器主要可分為五種類型,即工具和武器、器具附件和生活實用品、禮器、裝飾品和葬玉,其中都有龍形作為玉器的造型,例如黃谷屯出土的玉勾龍、東山出土的雙龍首璜形佩、三星他拉出土的勾龍等。
在內蒙古翁牛特旗發(fā)現(xiàn)的“玉龍”是屬于紅山文化的玉飾,年代距今不少于5000年?!坝颀垺奔氶L、彎曲呈C形,截面呈橢圓形。龍頭較長,長吻上翹,鼻端部截平,有一對鼻孔。龍眼呈突起的棱形,嘴緊閉為一條線。龍頸背部有長鬣,鬣后部向上翹起卷曲。
龍的圖騰形象自商代形成后,隨著悠悠歲月的流轉,其形象也在變化和發(fā)展,政治的興衰、朝代的更替、人世的滄桑,歷史的一流一脈都在龍的形象塑造上刻下了或深或淺的痕跡,產生過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在商代,龍被作為一種形態(tài)怪異的神獸。它那令人可怖的、幻想的形象給人強烈的神秘感和一種獰厲的美,顯示出龍有超越世間的神的權威。商代的龍主要鑄造刻飾在青銅禮器上,線條錯落凸突,深沉雄健,再加上青銅禮器那厚重沉穩(wěn)的造型,使龍有一種巨大的威懾力,折射出一種無以言表的宗教理念。商代是青銅文化最燦爛的時期,在手法上常常采用圓形、浮雕加刻線的方式來完成,其中龍造型的青銅器藝術特點是非常有特色的,在很多青銅器物上都有龍的紋樣,特別是夔龍的紋飾十分常見。夔龍為單足之龍,《說文解字》釋夔“如龍,一足”。例如在湖南出土的象尊,在大象的體表上雕刻了各種夔紋和虎紋,象的前端有一個臥虎,與象頂上的兩條蟠龍作躍起欲捕之狀,形態(tài)生動,想象力豐富。
在我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龍的皇權象征地位逐步得到強化,以至于最后成為凌駕于所有其他崇拜動物之上的惟一皇權象征符號。據說,歷史上首次把自己與龍拉上關系的是漢高祖劉邦。劉邦出身卑賤,為了提高自身的地位和形象威信,便編造了其出生與龍有關的種種神跡。此后,歷代帝王無不使自己和龍發(fā)生某些聯(lián)系,并以此作為統(tǒng)治平民百姓的形象基礎。作為皇權象征的龍從此便與政治統(tǒng)治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帝王對龍造型藝術的壟斷使用就是主要表現(xiàn)之一。自漢代以后,隨著龍的日趨神圣化,各代帝王的飲食起居無不伴有龍的影子,包括龍案、龍椅、龍床、龍舟、龍輦、龍旗、龍袍等等。除了服裝、首飾、用具外,皇家的屋字和其它建筑物飾有龍的圖案的就更為普遍,直到近代仍歷久不衰。例如,北京故宮太和殿從內外裝飾到內外檐彩畫,無一不是龍紋、龍雕等各種形式的龍,竟達13844條之多。建于清代乾隆年間的北京北海九龍壁,為彩色琉璃磚影壁,用424塊預制的七色琉璃磚砌筑而成,前后各有九條形狀各異,奔騰在云霧波濤中的蛟龍浮雕,是清代琉璃結構建筑中的杰作。
瓷器是我國偉大的發(fā)明之一。從制作的工藝原理上說,瓷器是由陶器發(fā)展而來的,但和陶器有著本質的區(qū)別。瓷器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青瓷到白瓷,又從白瓷到彩瓷的幾個階段,這也是制瓷技術不斷提高的重要標志。瓷器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獲得了很大發(fā)展,到隋唐時代達到了空前的繁榮。其中青花相傳開始于宋代,元代成熟,明代極盛,直到今天,人們還在大批量燒制。瓷器不僅是很好的日用品,而且是珍貴的藝術品,深受人們的喜愛。從宋代開始,龍紋便見干瓷器之上,官窯御用有之,民間窯口亦有之,特別是青花瓷器居多,其圖案始終保持著質樸、明朗、簡練、生動的風格,具有強烈的生活氣息。
端午節(jié)的歷史極其悠久,節(jié)日風俗也極為豐富,其中一些活動與龍有關,因此被稱為“龍的節(jié)日”。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活動。古時皇家龍舟的制作極為奢華,如南宋畫院待詔李嵩所畫《中天戲水冊》中的大龍舟,頭、尾、鱗、鬣皆雕鏤金飾,舟上建層樓臺觀,檻曲安設御座,兩舷各三槳,氣勢雄偉,金碧輝煌。龍舟競渡規(guī)模亦宏大壯觀,官員、百姓以至深閨少女都要臨水觀看。唐代詩人張建封有《競渡歌》寫其精彩場面:“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棹影翰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p>
在明代,龍還被人們附會出了一個繁盛的家庭。龍在其形象形成史中,曾是由多面,即匯集了多種怪異的獸形象而演化為龍。然而并非所有的怪異獸像都百川歸海,納入了龍像之中,在與龍形象形成、發(fā)展的同時,一些怪異獸象也在發(fā)展,并且在某一方面糅合了龍的某一種形象特征。例如,在明、清兩代的玉飾中常有一種叫做“螭龍”的形象,其特點是無鱗蛇身小虎頭,似壁虎,民間稱其為小龍。其實,螭為傳說中無角的龍。在湖南長沙楚墓出土的龍鳳人物帛畫中,也有無角的龍,就應當是螭。古代宮殿的石階也多用螭龍刻紋。
龍文化在民間和民俗中亦有根深蒂固的影響,如有這樣一首喚作《二月二》的民歌“二月二龍?zhí)ь^,風調雨順好年頭;苞谷棒子粗又大,高粱谷子舞龍頭”。在民間還有“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深山大澤,實生龍蛇”的許多典故??梢哉f,中國古代文化涉及到“龍”的記載與詩文俯拾皆是,不絕于書。
我國的龍文化源遠而流長。龍的形象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龍的影響波及了文化的各個層面,多彩多姿。龍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對我國具有偉大的現(xiàn)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龍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已深深扎根于所有中國人的心中,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龍文化在歷史上曾為中國的統(tǒng)一和發(fā)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未來它將仍為中國的統(tǒng)一和繁榮發(fā)揮自己獨特的價值與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