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佳茵
紅紅舞鞋,舞出一派童真爛漫,也暗涌悲慟神傷。德國康索爾劇團帶來的這出舞臺劇,雖然故事情節(jié)改編自安徒生經典童話故事《紅舞鞋》,但女導演安德烈·婭克雷顯然對舞臺的表現(xiàn)方式、對時代背景的個人理解獨具個性。三面圍墻的簡潔布景,墻內時而是醫(yī)院,時而是溫暖家園,時而是與安娜嬉鬧的露臺,時而是戰(zhàn)火連天的戰(zhàn)場、流離失所的難民營……融合雜技舞蹈等多元素的肢體語言,四位年齡不小的演員在一個多小時內在幾乎與人同高的墻上“飛檐走壁”,塑造角色的生動,抽離角色的迅速,使間離化敘事頗具儀式感。
兒童、戰(zhàn)爭、紅舞鞋,進劇場前很難想象這些元素將打造出怎樣的一出兒童劇,增一分明朗,則唯恐過于稚嫩,與成年人的世界相去甚遠;添一分沉重,則唯恐過于晦澀,讓年僅幾歲至十幾歲的小觀眾承受不了。可導演卻劍走偏鋒,以簡潔直白的肢體表現(xiàn)直觸觀者內心的視角,以戰(zhàn)爭對德國普通家庭的創(chuàng)傷,以及戰(zhàn)后兒童心理治療為人文關懷,舉足輕重間便將難題化解。正如安德烈在演出后的觀演會上所說“這部戲的初衷,是一出給十歲左右兒童看的作品。德國有無數(shù)在戰(zhàn)后受到心靈創(chuàng)傷的孩童無法擺脫折磨。因此,這出戲的開場場景便是在醫(yī)院的病房,醫(yī)生通過讓小女孩弗蘭瓦回憶往日的種種苦痛,從而直面殘酷真相,漸漸達到心靈治愈?!?/p>
在德國,該劇主要受眾群是兒童,而讓安德烈最為擔心的是上海觀眾是否能對異國他鄉(xiāng)特殊戰(zhàn)爭背景產生共鳴。雖然扮演劇中弗蘭瓦的演員并不十分年輕,卻并不影響其出色的發(fā)揮,當她因遭到至交好友安娜的背叛而憤怒神傷、因在逃亡中失去父母而痛不欲生、每每在失去至親之際弗蘭瓦穿著紅舞鞋滿場略顯笨拙卻極盡全力地舞動……這些都讓《紅紅舞鞋》生發(fā)出幾許不同與原著,從原著中派生出的別樣意趣。以兒童的視角切入,讓成年人體味戲劇折射的哀傷與明媚,以人聲口技代替音樂背景、槍擊炮鳴,嬉戲玩樂的面貌下“潛伏”此劇真義,對比國內兒童劇動輒劇情通俗化、表演低齡化的現(xiàn)象,康索爾劇團這一“輕而易舉”的做法還原本真,將現(xiàn)實的真相緩緩告知觀眾,不帶一絲強加的主觀色彩,把傷感的故事講述得詼諧淡然,亦把童趣的視點無限拉升。未了,不禁讓人噓唏:原來一出兒童劇背后是如此哲學的情感路程,原來世人所認定的曾經帶給別人戰(zhàn)爭傷害的國度,也有著這群深陷恐懼的小受難者。
觀賞這部曾斬獲2007年紐倫堡戲劇節(jié)“希望”獎、萊茵河國際兒童與青年戲劇節(jié)獎等獎項的作品是一次特別的經驗,那個穿著紅舞鞋的小女孩仿佛就住在你的心里,讓你有勇氣與她經歷一次憂傷的冒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