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易
《文史雜志》2011年第2期刊有積多先生《幾首趣詩例釋》一文,頗有趣味。但其中所引徐文長詠雨傘詩謎,不知據(jù)何文獻?就筆者所見資料,此詩應為元代著名回族詩人薩都刺的作品,題目為《雨傘》,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雁門集》卷十四收錄了這首詩(四庫全書本《雁門集》卷一、《佩文齋詠物詩選》卷二百一十九均收有薩都刺此詩)。而檢核現(xiàn)存《徐文長集》,卻不見此詩。
薩都刺的原詩題為《雨傘》,讀罷便知是作者借雨傘諷喻現(xiàn)實,屬詠物詩,不是詩謎:且原文與積多先生所引也稍有不同,當是傳寫過程中出現(xiàn)異文?!队陚恪啡娙缦拢?/p>
開如輪,合如柬,剪紙調(diào)膏護秋竹。
日中荷葉影亭亭,雨里芭蕉聲簌簌。
晴天卻陰雨卻晴,二天之說誠分明。
但操大柄常在手,覆盡東西南北行。
積文所引首句作“斂如槊”,形容收攏的雨傘好似長柄之矛,不如比作束薪為妥。秋竹也比新竹堅勁,更適合做傘。前四句是寫雨傘的形態(tài)、制作方法及其功用:晴天可以遮陽,雨天可以擋雨。詩的后四句轉入議論,是寓意所在。第六句的“二天”,是說傘上與傘底陰晴迥異,仿佛兩重天。積文引作“陰晴之說”,則與前句文字重復了。
歷代詠雨傘的詩多為諷刺之作,所刺對象主要是大柄在握、氣焰熏天的權奸佞臣。如元代詩僧祖伯詠某達官所乘車蓋曰:“百骨攢來一線收,葫蘆金頂蓋諸侯。一朝撐出馬前去,真?zhèn)€有天無日頭”(四庫全書本《元詩選》三集卷十六)。清代薩龍光(薩都刺裔孫)所輯《雁門集》將薩都刺《雨傘》詩編在元順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當為薩都刺晚年作品。薩龍光按語云:“此詩譏當時方國珍、張士誠招延士大夫歸其幕下也?!庇终f:“公末二語明言方、張之橫肆,不獨愚民從亂者多,而才士亦盡為二氏所牢籠矣。”
積多先生在文中還介紹了“四喜詩”及其流變,說此詩“早在明朝中葉已廣為流傳”。然而南宋學者洪邁《容齋四筆》卷八《得意失意詩》一則說:“舊傳有詩四句夸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見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掛名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701頁)既然說“舊傳”,則至少在北宋就已產(chǎn)生,到南宋已十分流傳。因此才有“好事者續(xù)以失意四句曰:‘寡婦攜兒泣,將軍被敵擒。失恩宮女面,下第舉人心”(同上)。四句道盡封建時代四類人最典型的失意情狀,轉喜為愁的翻案文章早在南宋就已出現(xiàn)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