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汝倫在《中國青年》上撰文說,前幾年復旦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的黨委分別在兩所學校作調查,詢問學生的人生理想。大部分學生都說想當外資白領,這一結果令人非常震驚。理想是人類一切偉大事業(yè)的必要條件和動力,沒有遠大理想就走不遠。
大學應培養(yǎng)出一些“傻瓜”,他們能不為外在物質利誘所動,行事時只考慮事情本身的意義。愛因斯坦拿了兩次諾貝爾獎,第二次獲獎時正值壯年。如果之后他選擇一個能較快出成果的研究方向,也許能很快拿第三次諾貝爾獎。但他鐵了心要把下半生交給統(tǒng)一場論的研究,只因為他認為這個理論很美。堅持理想不為功利所動,這才是大科學家的真正氣度。
中國缺乏類似的大家,不是輸在“硬件”上,而是輸在“軟件”上:中國人智商不比外國人低,但就是缺少那么點理想主義精神;中國不是沒有人才,但還少一把理想主義的圣火。于是難以成就偉大的事業(yè)。正如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所說:“教育者,養(yǎng)成人格之事業(yè)也。使僅僅為灌注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類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