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fā)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fēng)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釋義】
把帷帳撩起,因為要去河梁謀生,故依依不舍要向年邁的母親辭別,看到白發(fā)蒼蒼的老母不由淚下,眼淚也流干了。在這風(fēng)雪之夜不能盡孝與母親團聚,而是開了這柴門凄慘地遠去,不禁令人興嘆:養(yǎng)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沒有啊。
【看人】
黃仲則(1749~1783),名景仁,字漢鏞,自號鹿菲子,江蘇武進(常州)人,自稱黃庭堅后裔。四歲喪父,家貧力學(xué)。十六歲參加常州府童子試獲第一名秀才。然“生于盛世運偏消”,時乖命蹇,落拓平生,年僅三十五歲就貧病以終。
【品詩】
詩的前兩句,詩人沒有直抒胸臆,表達對老母難分難舍的情感,而是著筆于老母此時的情狀。詩的第三句用“柴門”“風(fēng)雪夜”兩個最簡單的詞,極其概括典型地告訴人們,在那種環(huán)境下,一個不能掌握自己命運的人的凄楚難熬。最后,詩人集愧疚、自責(zé)、痛恨于一身,發(fā)出了“此時有子不如無”的感慨。這種感慨是極為凝重的,這是由個人情感到整體理念的升華。因此,《別老母》詩比起那些愛母、敬母的一般作品,更具感染力和普遍性,成為愛母作品中不朽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