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丹
中國古典詩歌是華夏文化遺產(chǎn)中的瑰寶。它以深邃的意境、生動的形象、凝練的語言、豐富的內(nèi)涵和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具有難以言傳的魅力。小學生的生活閱歷淺,對古詩的理解有一定難度。因此,小學古詩教學應從興趣入手,并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在特設的意境中領悟其中的韻味。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可從以下幾方面作以嘗試:
一、巧妙激趣
古詩教學伊始,教師可采用猜謎語、講故事、提問題、設懸念等方法,精心引發(fā)學生興趣。
如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可先講述汪倫用計誠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倫當時隱居在安徽涇縣西南的桃花潭畔,對李白佩服得五體投地,日夜吟誦他的詩。有一回,汪倫聽說李白來了安徽,就修書一封。信中寫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早知汪倫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訪。見面后,李白方知“受騙”:所謂桃花,只是桃花潭,并無“十里桃花”;所謂“萬家酒店”,只是店名,并無酒店萬家。但李白哈哈大笑:“臨桃花潭,飲萬家酒,會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兩人結(jié)為金蘭之好。臨別時,李白即興寫下七言絕句《贈汪倫》?!@個故事會大大激發(fā)學生學習《贈汪倫》一詩的興趣。采取“激趣”之法,促使學生興趣倍增,情感激蕩,再引導他們學習全詩,教學效果往往會出人意料。
二、誦讀感悟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無不告訴我們誦讀對于古詩理解的巨大價值。因此,在古詩教學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引導學生多聽多讀,在反復誦讀中體會詩歌情感,感受作品真諦,逐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將那些凝聚了人類最深層情感最具有優(yōu)美藝術形式的作品,化為生命的一部分。
另外,我國古典詩詞十分講求聲韻格律的音樂美,學習這些作品,僅僅分析其思想內(nèi)容和藝術特色,是遠遠不夠的,大聲的朗讀,有感情的朗讀,都可以表達出詩詞的聲調(diào)、韻律和意境。優(yōu)秀的古典詩詞是經(jīng)過錘煉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漢語文字的典范,是學生學習祖國語言文字最直接最基本的材料。在誦讀中,學生直接進入詩境,從根本上接觸祖國的光輝文化,感受漢語言文字的魅力和內(nèi)在氣韻,從而加深對古詩的理解。
三、融情于境
古詩語言精煉,意境卻十分深遠,它往往包含了非常豐富的語言、意義含量。因此古詩教學在指導學生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還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特定地教學情境中體會古詩的意境,加深理解。如賀知章《詠柳》中千古佳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在教學中,我們啟發(fā)學生想象,“春風看不見,摸不著,作者為什么把它比作剪刀呢?”學生說:春風輕輕地吹過柳條,柳葉窸窸窣窣響,仿佛春風正在修剪柳葉,等等。這樣的再造想象,按照作者的描述進行表象組合,能使學生更具體地感受各種物象所構(gòu)成的和諧的藝術整體形象。接著教師進一步啟發(fā)學生想象,“是誰在握著這把剪刀呢?”學生的想象進一步被激活了,是“春姑娘”,“春天的使者”,“風婆婆”,“春天的力量”,“大自然”……學生思維的靈性和創(chuàng)造的活力,升華了課堂的教學氣氛。詩的情韻徐徐展開,讓人思接千載。
同時,恰當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充分調(diào)動和發(fā)揮學生的多種感官作用,對理解古詩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有著很大的幫助。如學習李白的《靜夜思》,用多媒體出示月夜清冷的畫面,同時播放古箏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曲子,抑或長笛、簫的獨奏,能很快把學生帶進一個明月當空,詩人倚窗思家的環(huán)境中。如果再輔以緩慢、低沉的朗誦,那詩人客居他鄉(xiāng)孤獨的思鄉(xiāng)情就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古詩教學是語文教學中品位較高的一種藝術,隨著小學語文教學實踐經(jīng)驗的豐富和語文教學理論研究的發(fā)展,教師要以形態(tài)為手段,以想象為翅膀,以情感為紐帶,以意境為歸宿,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掘詩中的美、展示美、體驗美,令學生賞心悅目,進而獲得精神的愉悅。
總之,只要能根據(jù)詩歌固有的特點、學生實際情況和自身教學能力等因素,合理運用教學形式和手段,使古詩教學充滿生機。
作者單位陜西省大荔縣羌白鎮(zhèn)焦家小學
責任編輯張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