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30年間,中國內地已經(jīng)聚集了8000余萬人的收藏大軍。但是,知名學者吳樹告訴記者,中國收藏界有三個“95%”——95%的收藏者收藏了95%的贗品,95%的人賠錢。
“梅瓶”的鬧劇 2011年10月5日,在香港舉行的一次拍賣會上,一只明永樂年間的“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以1.6866億港元成交,刷新明代瓷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不過,如今梅瓶已從“香餑餑”變成了收藏界的一場鬧劇。吳樹告訴記者,梅瓶造假已成“瘋潮”,僅浙江公安部門就收繳了幾千只假古董梅瓶。
金貴的“高仿”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圖罐在英國拍出1500多萬英鎊的天價。隨后,“高仿”大師黃云鵬做的10件仿品直接上市,售價2.8萬元一個,一下子全部賣光?!艾F(xiàn)在流通市價已經(jīng)要20萬元?!绷硪晃弧案叻隆贝髱熇顝V琪,則仿制過2010年在英國以5160萬英鎊拍出的清乾隆官窯花瓶。“現(xiàn)在我做的仿制品在英國已經(jīng)公開‘上拍’,成交價是5萬英鎊?!秉S云鵬告訴記者:“景德鎮(zhèn)有不少人專門做高仿,拿到拍賣行當老東西(古董)拍賣?!?/p>
拍賣不“保真” 收藏家蘇敏羅曾起訴一家拍賣公司,要求退還她此前競得“吳冠中油畫”《池塘》的253萬元,理由是那幅畫經(jīng)吳冠中本人鑒定為假畫。盡管有畫家本人的鑒定,蘇敏羅仍然兩次敗訴。法院判決的主要依據(jù)是:《拍賣法》第六十一條規(guī)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zhèn)位蛘咂焚|的,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很多收藏者對這條規(guī)定頗有非議:“說白了就是拍賣行不‘保真’,買了假貨算你倒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