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錦秀
(大同日報社,山西 大同 037000)
對于法律知識較為匱乏的群眾來說,報紙、電視、廣播、網絡等媒體播出、報道的法制節(jié)目、刊物,無疑是一次較為深刻的普法。尤其是法制新聞發(fā)生在群眾身邊、來源于群眾生活,使用深入淺出的方法普及法律知識。它既告訴群眾要遵法、守法,又啟迪群眾遇事要拿起法律武器,捍衛(wèi)自己的合法權益,切勿蠻干。因此,近些年來,法制新聞以其異軍突起的態(tài)勢和別具一格的風采,贏得了群眾的廣泛關注和喝彩。然而,法制新聞在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引起了人們的憂慮。那么,如何使用法制新聞這把“雙刃劍”,發(fā)揮其優(yōu)勢,從而促進法制新聞報道的健康發(fā)展,這已成為法制新聞界共同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毋庸置疑,真實是新聞的生命,法制新聞更是如此。法制新聞的主要目標在于滿足群眾對法制信息和法制知識的兩種需求,為公眾監(jiān)督司法活動提供信息素材和表達平臺。因此,法制新聞的第一任務就是秉持新聞專業(yè)主義精神,做中立的把關人和客觀的反映者,在法制報道中彰顯客觀性和真實性。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一定要在全面了解事實的基礎上,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加以報道,避免出現“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現象。
筆者曾經采寫了一名17歲的農村少年傷舅弒母的案例,這個孩子在與母親、舅舅的爭執(zhí)中,竟然作出傷舅弒母的極端行為。筆者在深入采訪中了解到,這個孩子已經輟學一年多,獨自生活的他靠自己種地和村民接濟為生。爭執(zhí)緣起于秋收后售賣玉米的3600多元,母親回家向孩子索要玉米款,而孩子執(zhí)意不給。母親叫來孩子的舅舅幫忙要錢,結果悲劇就這樣發(fā)生了。筆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起偶然事件的發(fā)生,有著必然的聯系。因為個人問題,少年的父親離家出走。父親出走后,母親也經常不在家,即使半月二十天偶爾回趟家,也是拿點衣服洗漱用品等。不會做飯的少年十分可憐,要么自己煮方便面、掛面充饑,要么到朋友、親戚家蹭飯。既享受不到家庭的溫暖,也無經濟來源保障生活,更談不到像同齡孩子一樣接受教育。
依托實際的案情,筆者以《親情血案》為題刊發(fā)此案例,從17歲少年的年齡特點、家庭原因、家庭教育功能等三方面著重筆墨,剖析了家庭作為社會最基本的單位,是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
法制新聞因其具有對社會矛盾的直接關注,對現實生活沖突的強度反映,對與公民權利、義務以及社會安全、公正的廣泛探求等先天的題材優(yōu)勢,并在報道過程中,既有突發(fā)、誘人獵奇的特點,又具備戲劇性沖突的強度,因而容易產生收視沖擊力和吸引力。另一方面,正是它的這種特性,也使得一些法制節(jié)目走到了另一個極端,法制題材節(jié)目泛濫,充斥著黃賭毒及兇殺的血腥和暴力,吸引眼球刺激神經,這一切的背后,往往蘊藏著許多隱患。因此,如何準確恰當地傳播信息,并引領正確的價值觀,這就需要法制新聞把握適度的原則。
筆者認為對于刑事案件的報道不能過分地描寫作案的細節(jié)和過程。揭露犯罪、報道法制新聞時,要嚴格把握導向,以免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刺激觀眾不健康的獵奇心理和傳播犯罪方法的負面作用。更不能報道屬于保密范疇的偵破手段,如果過多地暴露警方的破案過程和偵破手段,易使犯罪分子掌握反偵查的伎倆。在報道的刑事案件中,未成年人犯罪占有相當比例,按照預防未成人犯罪法的有關規(guī)定,凡是未成年人,既不公開真實姓名,也不暴露其正面形象,這有利于未成年人今后的教育和成長。
2011年5月,筆者所在地市的某區(qū)發(fā)生了一起令所有家長痛心的案件,一個7歲的小女孩被56歲的一男子奸殺,而該男子拋出的“誘餌”,僅僅是兩塊糖。在報道這起案件中,筆者回避了辦案人員利用技術手段偵破這起案件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小女孩被害過程,并巧妙地與童話故事小紅帽聯系起來,刊發(fā)了《孩子,小心“狼外婆”》一文,告誡家長教育孩子要掌握一些自我防范的知識。如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不要接受陌生人的食品和玩具等禮物,不要跟隨陌生人走。如果發(fā)現孩子有什么異常情緒,一定要及時和孩子溝通。這樣就把握了“度”,讓能公開的信息公布于眾,讓家長吸取教訓,增強家長、孩子以及全社會的安全防范意識對兒童平安成長來說至關重要。同時,標新立異的標題又吸引讀者,案件內容又回避了關鍵問題。
隨著我國法制制度的健全和社會的進步,法律與社會中每個人的關系越來越緊密。如今,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等方方面面都與法律相關。因此,法制新聞要走進群眾生活中,關注生活中的法律事件,從中汲取營養(yǎng),獲取素材。寫作時要以平民視角切入,要注重多觀察身邊的事,多從身邊的素材著手,進而使人們能更直接、更便捷地了解和掌握所需的法律知識。如2011年冬季,筆者所在的地市入室盜竊、搶包、盜撬汽車等侵財類案件呈上升趨勢發(fā)案,針對于此筆者采寫了系列平安提示《看緊您的門》等報道,有案例、民警提醒、專家支招等防御全攻略。這反映了群眾普遍關心的治安熱點問題,也給市民提個醒兒,請大家在生活中注意加強防范。針對于女性司機常常在超市停車場、崗區(qū)遭遇搶包、搶劫財物等傷害,筆者刊發(fā)了《斬斷停車場上的“黑手”》等報道,提醒廣大司機朋友,尤其是單身駕車女性,不論公共停車場,還是崗區(qū)附近,都應提高警覺。上車后一定要鎖好車門,車窗盡量少開些,不要給犯罪分子留下可乘之機。
因此,法制新聞必須兼顧新聞價值和社會公眾利益,謹慎和及時地報道。法制新聞工作和在寫作過程中抓問題要準,思考要深,選取內容要精,剖析要到位。要善于從矛盾沖突中揭示出深刻的原因,將隱藏在深層的問題通過文字表述顯露出來,使讀者看了以后受到警示和啟迪,增強了報道的可讀性、服務性和指導性。
【1】劉斌、李矗.法制新聞的理論與實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7月版
【2】肖義舜.法制新聞學.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強華.法制新聞概述.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4】李矗.法制新聞報道概說.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