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興
(郴州日報社,湖南 郴州 423000)
(作者系湖南郴州日報社總編輯)
當前,全國新聞戰(zhàn)線正在深入開展“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郴州市新聞媒體也在積極組織開展這一活動。這是貫徹落實胡錦濤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精神的實際行動,也是新聞工作者接“地氣”、提素質(zhì)、強能力的一次極好機遇。
當下正值網(wǎng)絡信息時代,一些新聞工作者喜歡利用網(wǎng)上海量信息優(yōu)勢,拼湊演繹新聞。也有一些新聞工作者喜歡跑機關(guān)、泡會議、編材料,在空幻的概念、蒼白的理論中進行邏輯推演。利用網(wǎng)絡媒體和文字資料,可以拓寬新聞信息的渠道,豐富媒體的新聞資源。但無論網(wǎng)上信息和文字資料信息多么豐富,都替代不了新聞工作者的親身感受和直接體驗。在網(wǎng)絡上的虛擬世界里遨游,在冬暖夏涼的高樓大廈中苦思冥想,思想的火花就可能枯竭,思維的創(chuàng)新就可能缺乏養(yǎng)分,思考就可能出現(xiàn)不切實際的幻想。只有走基層,接“地氣”,才能聞到土地芬芳味,聽到百姓的心里話,才能真實反映基層和群眾的酸甜苦辣,真切感知他們的喜怒哀樂,真情體味他們的安危冷暖,寫出帶著汗珠、淚珠、露珠和有靈氣、才氣、生氣的新聞作品。
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源在群眾?;鶎雍腿罕娛切侣劰ぷ鞯脑搭^活水?,F(xiàn)在的一些新聞,群眾不喜歡、不愛看,就是因為我們有些新聞作品遠離了基層和群眾,沒有與基層和群眾的脈搏一起跳動,缺乏生動體現(xiàn)百姓心思情結(jié)的新聞表達方式。有些新聞工作者喜歡在會議室、辦公室、網(wǎng)絡里、材料里尋找新聞,由于沒有記者的親身體驗,這些新聞往往或內(nèi)容空泛,僅有虛空的理念、宏大的敘事,缺乏真實故事場景和感人的情節(jié)細節(jié),或文風呆板,大多是官話、套話、廢話,就是沒有真實感人的話。這樣的新聞作品,當然很難收到傳播的效果,也很難贏得群眾的喜愛。與以往相比,現(xiàn)在新聞工作的條件大為改善,采訪手段更為先進,傳播手段更為快捷,獲得新聞資源的渠道更多。但是,無論怎樣變化,新聞工作宣傳群眾、動員群眾、服務群眾的責任和使命沒有變。好新聞是靠腳板走出來的傳統(tǒng)不能忘,走基層、接“地氣”“抓活魚”的方法不能丟。
最美麗的風景在基層,最鍛煉人的平臺在基層。當前,郴州正致力于科學跨越發(fā)展,正是大投入、大建設、大發(fā)展時期,任務艱巨,使命光榮。新聞工作者必須積極投身到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去,走基層、接“地氣”,俯下身、彎下腰,老老實實拜人民群眾為師。嘮嗑中學說家常話,田野里感受百姓情,切實轉(zhuǎn)變作風,大力改進文風,提升新聞工作者的整體素質(zhì)?;鶎邮切侣劦摹案坏V”,在那里有最美麗動人的故事。新聞工作者要以現(xiàn)場體驗、調(diào)研、蹲點等形式,深入到田間地頭、城市社區(qū)、廠礦車間等基層一線,走進群眾的真實生活,走進他們的心靈世界,反映他們的真情實感,回應他們的所期所盼。要通過開展“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活動,使新聞工作者不僅有博學深思的理論修養(yǎng),也有行萬里路、訪百家人的實踐能力,切實把握好時代和生活的脈搏,謳歌偉大時代和日常生活的發(fā)展變化。用帶著自己情感體溫的作品來感染和吸引廣大群眾,提升新聞宣傳的影響力和傳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