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愛書,胡 新,邵曉梅,王欣欣,吳倩倩
(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植保植檢站,黑龍江 嫩江 161441)
馬鈴薯晚疫病是黑龍江省墾區(qū)馬鈴薯產業(yè)化發(fā)展的主要障礙因子,一般年份損失10%~40%。近年來,得益于馬鈴薯全程機械化的模式化栽培,統(tǒng)一供種供肥、統(tǒng)一農藝措施、病蟲害統(tǒng)防統(tǒng)治、統(tǒng)一化學除草、全程機械化作業(yè),黑龍江墾區(qū)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較快[1],雖然抗病品種是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的根本措施,但由于品種抗性受其自身遺傳變異以及外界因素的影響而不斷發(fā)生變化,許多抗病能力強的品種經過多年種植,抗性可能會減弱甚至完全喪失,從而導致晚疫病的流行發(fā)生和產量損失[2]。為摸清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栽培品種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抗性現狀及常用藥劑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控制作用,選擇本地區(qū)種植的12個馬鈴薯品種進行田間自然發(fā)病抗病性鑒定及藥效試驗,并對農業(yè)生產提供適時指導意見。
1.1.1 馬鈴薯品種
‘克新 18 號’、‘麥肯’、‘中興 202’、‘荷蘭7’、‘夏波蒂’、‘克新13號’、‘克新1號’、‘延薯4號’、‘黃麻子’、‘荷蘭1’、‘尤金’、‘Lt-5’。
1.1.2 試驗藥劑
687.5g/L氟吡菌胺·霜霉威懸浮劑(銀法利)(拜耳作物科學公司);68%甲霜靈錳鋅水分散粒劑(金雷)(瑞士先正達作物保護有限公司);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大生)(美國陶氏益農化工有限公司);70%丙森鋅可濕性粉劑(安泰生)(拜耳作物科學公司)。
1.2.1 田間管理資料
試驗為常規(guī)小區(qū)試驗,地點設在黑龍江省農墾九三管理局植保站標準病蟲觀測場,前茬為大豆,土壤類型為黑土,pH值5.71,有機質含量5.94%。2011年5月18日機器播種,播種密度為7萬/hm2。5月22日封閉除草,6月6日出苗。8月5日用速克斃330 mL/hm2防治二十八星瓢蟲。
1.2.2 試驗設計
本研究分為2部分:(1)不同殺菌劑配方對馬鈴薯12品種晚疫病防治效果研究,每個品種分別設置5個藥劑處理和1個空白對照,試驗處理如表1所示,小區(qū)面積22.4 m2。于田間始見馬鈴薯晚疫病中心病株時開始施藥,采用人工背負式噴藥機噴藥方式,第一次施藥后7 d進行第二次施藥防治。(2)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抗病性研究,該試驗設置在馬鈴薯病害監(jiān)測圃中,全生育期內不噴施任何殺菌劑,田間始見馬鈴薯晚疫病病斑時開始定點調查,每7 d調查1次,至病害不再擴展為止。
1.2.3 調查方法
每小區(qū)對角線5點取樣,每點取3株,查全部葉片,以葉片上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百分率來分級,計算防效。馬鈴薯收獲期考種,測產。第一次施藥前調查基礎病情指數,在下次施藥前調查病情指數并計算每個殺菌劑的防效,距最后一次施藥7 d調查。共調查3次。
表1 藥劑處理名稱Table1 Code and treatment
1.2.4 分級方法
0級:無病斑;1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以下;3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6%~10%;5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11%~20%;7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21%~50%;9級:病斑面積占整個葉面積的50%以上。
病情指數=[Σ(病級株數×代表數值)/(株數總和×發(fā)病最重級的代表數值)]×100
收獲時,取全試驗小區(qū)22.4 m2所有馬鈴薯區(qū)分大、中、小薯與畸形薯、病薯測定實收產量,其中大薯標準為200 g以上,中薯標準50~200 g之間,小薯標準小于50 g,病薯區(qū)分早晚疫病、瘡痂病,并且根據實收馬鈴薯產量估算該試驗小區(qū)馬鈴薯公頃產量。
大中薯率(%)=[(大薯重量+中薯重量)/總重量]×100
1.2.5 數據處理與分析
各小區(qū)試驗數據采用Excel及DPS2000統(tǒng)計分析。
從圖1可以看出,藥劑可以不同程度控制病害的擴展,由于各品種馬鈴薯晚疫病第一次施藥時發(fā)病程度不同,并且對馬鈴薯晚疫病病原菌抗病性不同,因此藥劑對控制病害擴展效果不同。
表2顯示,除‘黃麻子’、‘荷蘭15’及‘尤金’外,銀法利單用或混用在晚疫病發(fā)病初期噴施可以有效的控制馬鈴薯晚疫病,分析原因由于‘黃麻子’、‘荷蘭15’及‘尤金’在噴藥時已經大面積發(fā)病,病害迅速擴展,因此銀法利單用或混用對其沒有很好的防治效果,防效均低于46%。此外,金雷單用或混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馬鈴薯晚疫病。
表3指出,‘荷蘭15’和‘尤金’兩個品種各處理的防治效果均低于31%,說明施用試驗藥劑不能夠控制其病害擴展。其他品種除‘克新1號’和‘黃麻子’外,各處理防治效果均在60%以上,其中,銀法利與金雷混用效果最明顯。
圖1 馬鈴薯田間晚疫病病情指數Figure1 Disease index of potato varieties infected with Phytophthora infestans in field
表2 第一次施藥7 d后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Table2 Efficacy of fungicides 7 days after 1st application on late blight control in field trial(%)
表3 第二次施藥7 d后對馬鈴薯晚疫病的防效(%)Table3 Efficacy of fungicides 7 days after 2nd application on late blight control in field trial(%)
田間產量結果指出,馬鈴薯不同品種施藥防治馬鈴薯晚疫病后,均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馬鈴薯田間產量(圖2)。在不同品種中每個藥劑處理比對照增產幅度不同。病害發(fā)生初期施用銀法利單用或與代森錳鋅混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馬鈴薯晚疫病,增加馬鈴薯田間產量,晚疫病發(fā)生嚴重的品種‘荷蘭7’、‘黃麻子’和‘荷蘭15’的產量均不高,‘尤金’雖然發(fā)病嚴重,施藥后防治效果不理想,但是由于其為早熟品種,因此對產量影響不大?!甃t-5’晚疫病發(fā)生不十分嚴重,但是由于其種薯品質低導致出苗率低,因此田間產量比較低。綜合產量結果指出,銀法利單用或混用可以增加供試品種整體產量。
圖2 試驗藥劑對馬鈴薯品種產量的影響Figure2 Effects of fungicides on potato yield
圖3 試驗藥劑對大中薯重量百分率的影響Figure3 Effects of fungicides on large and middle sized potato percentage
從圖3看出,對馬鈴薯晚疫病較抗病的品種‘克新18 號’、‘麥肯’、‘中興 202’、‘夏波蒂’、‘克新13號’、‘克新1號’和‘延薯4號’,試驗藥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大中薯重量百分率。對于易感品種,雖然藥劑不能完全增加馬鈴薯大中薯率,但是銀法利單用和金雷與安泰生混用兩個處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易感品種馬鈴薯大中薯率。
殺菌劑對田間馬鈴薯薯塊晚疫病和早疫病發(fā)病程度調查結果指出,試驗藥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馬鈴薯薯塊晚疫病發(fā)病率,其中銀法利單用或混用效果最好。試驗各處理藥劑不能有效控制‘荷蘭7’和‘荷蘭15’晚疫病和早疫病病薯率(表4、表5)。
從2011年7月26日~8月21日對沒進行任何疫病防治的地塊進行馬鈴薯12個品種的晚疫病發(fā)病程度調查,探討12個馬鈴薯品種對馬鈴薯晚疫病的抗病性(圖4)。8月7日調查,12品種均已不同程度發(fā)病,此時‘克新1號’、‘黃麻子’、‘尤金’和‘荷蘭15’病葉率均已超過10%,其他品種病葉率均處于5%以下。8月14日調查結果指出,發(fā)病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此時病葉率處于5%以下的品種有‘克新18號’、‘克新13號’、‘延薯4號’和‘麥肯’。8月21日最后一次調查田間馬鈴薯已經大面積發(fā)病,結果指出,病葉率在5%以下(高抗)的品種有:‘克新18號’、‘麥肯’、‘延薯4號’、‘克新13號’;病葉率在5%~35%(抗)的品種為‘Lt-5’;病葉率35%~65%(中抗)的品種為‘中興202’、‘克新1號’、‘夏波蒂’;病葉率66%以上(高感)的品種有黃麻子,‘尤金’,‘荷蘭7’和‘荷蘭15’。
表4 試驗藥劑對不同品種馬鈴薯晚疫病病薯個數的影響Table4 Effects of fungicides on the number of potato infected with Phytophthora infestans
表5 試驗藥劑對不同品種馬鈴薯早疫病病薯個數的影響Table5 Effects of fungicides on the number of potato infected with Alternaria solani
圖4 馬鈴薯品種晚疫病抗病性比較Figure4 Comparison for late blight resistance of potato varieties evaluated
馬鈴薯品種的抗晚疫病鑒定工作已經有很多報道。一些學者指出,Favorita(荷蘭7)為馬鈴薯晚疫病高感品種,Shepody(夏波蒂)為感病品種[3-5],在本試驗中這兩個品種與其鑒定結果一致。金光輝等[5]通過對黑龍江省馬鈴薯資源晚疫病田間抗性評價過程中指出,不同年份間降雨量和平均空氣濕度的不同將對馬鈴薯田間自然條件下抗病性鑒定存在一定影響。試驗人員通過對2007~2011年間本地區(qū)種植的馬鈴薯品種調查及氣象條件總結指出,本試驗可以反映本地區(qū)馬鈴薯在田間抗性水平。
葛林欽等人[6]通過銀法利單獨施用或與安泰生混用防治馬鈴薯晚疫病結果指出,銀法利對馬鈴薯晚疫病有較好的防效,可有效改善馬鈴薯光合作用,增加馬鈴薯薯塊干物質的積累,對塊莖膨大、提高馬鈴薯商品率和減少病爛薯率具有很好的效果。
本試驗綜合品種特性和藥劑防治指出,‘荷蘭7’,‘黃麻子’、‘荷蘭15’和‘尤金’為馬鈴薯晚疫病易感品種,因此田間管理要提前預防馬鈴薯晚疫病的發(fā)生。‘克新18號’、‘麥肯’、‘克新13號’、‘延薯4號’、‘中興202’、‘Lt-5’、‘夏波蒂’和‘克新1 號’對馬鈴薯晚疫病具有一定抵抗能力,病害發(fā)生初期施藥可以有效的控制病害擴展。經過多年田間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試驗發(fā)現,本地區(qū)現使用的馬鈴薯晚疫病藥效防治指示品種‘荷蘭7’與‘荷蘭15’由于這兩個品種是馬鈴薯晚疫病感病品種,田間發(fā)病后病害擴展迅速,施藥后不能夠明顯控制病害,并且藥劑處理之間病害擴展差異不明顯,通過田間調查發(fā)現‘克新1號’品種較抗馬鈴薯晚疫病,并且噴施馬鈴薯晚疫病防治藥劑后各處理之間病害擴展程度明顯,比較適合作為本地區(qū)馬鈴薯晚疫病藥劑防治的指示品種。
[1]湯鳳蘭,朱長波,李敏,等.寒地馬鈴薯“寬高密”高產栽培模式示范與應用[J].中國馬鈴薯,2011,25(4):227-228.
[2]魯紹風,楊艷麗,胡先奇,等.云南省馬鈴薯主栽品種對晚疫病的抗性分析[J].云南農業(yè)大學學報,2006,21(5):586-590.
[3]金光輝,呂文河.俄羅斯馬鈴薯資源在黑龍江省的晚疫病田間自然抗性評價[J].作物雜志,2008(1):79-82.
[4]王信,程亮,郭青云.青海省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病菌的抗性分析[J].中國馬鈴薯,2011,25(4):238-241.
[5]姚裕琪,鞏秀峰,高奇華,等.馬鈴薯品種對晚疫病的抗性評價[J].福建農業(yè)科技,2001(4):5-6.
[6]葛林欽,余光海,龍坤云,等.馬鈴薯晚疫病藥劑防治試驗研究[J].中國馬鈴薯,2010,24(1):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