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負(fù)我心
朋友參觀新居的時候,駐足在一間房門前,有點遲疑:“這個算……儲物間?”她的不確定,是因為房間根本不像普通雜物間那樣堆放雜物,而是有整齊的碼放陳列——可是,放的確實是些“雜物”。這間房,我給起了個名字:“博物館”,別被名字嚇著,我可不是收藏家,也沒有很多的銀子來收藏昂貴的東西。我只是喜歡把有著美好回憶的東西都保存下來而已。
角落里的樟木箱子,油漆完好無損,或者是經(jīng)常摩擦的緣故,漆面變得光潤油滑。那是當(dāng)年媽媽的陪嫁,在我結(jié)婚時候,媽媽又把它送給我作陪嫁——說實話,當(dāng)時并不想要的。都什么年代了,誰還會用這樣的箱子啊。我只是怕傷了媽媽的心,才勉強帶上。后來,在媽媽絮絮叨叨的描述里,我才知道,這箱子已經(jīng)傳了幾代了。我在想,等女兒長大出嫁之時,我也要將箱子送給她陪嫁,我還要將這幾代人的祝福和溫暖傳承告訴她。
樟木箱子里還有些小衣服小玩意,貌似所有媽媽都喜歡保留一兩件孩子小時候穿過的衣服。最有紀(jì)念意義的是那床百家被。老公小時候身體不太好,當(dāng)?shù)氐娘L(fēng)俗是“蓋著百家被的孩子好養(yǎng)”,于是,公公婆婆就真的挨家挨戶地找人要上一小塊布料,再用這些布料拼湊縫制成一床百家被。
后來,箱子里又多了女兒剛出生時“蓋”在紙上的小腳印,就連懷她時候的孕檢報告、她的B超照片、我的剖腹記錄,我也一并保存起來。
我和老公是異地戀,熱戀的時候,我們一日會發(fā)幾十上百條短信。我還特意保留著其中一個月的通訊清單——長長的列表打出來,幾乎全是他的手機號碼。同冊收藏的,還有他第一次來廣州探我時住的賓館的卡片,上面用圓珠筆寫的數(shù)字是他住的房間號;有我第一次去探他的火車票;有我們的第一張合影;一起看的第一場電影的門票……
戀愛日記有一堆——我寫的。后來,他就拿著我的日記去做旁批:哪句話與現(xiàn)實版的有出入啦,哪個細節(jié)我漏記啦,哪件事我誤解他啦,發(fā)生哪件事時他的心情是怎么樣的……把我寫得工工整整的日記“補充”得亂七八糟。結(jié)婚后,每次鬧了矛盾,我就看看這些滿是甜蜜回憶的東西,立刻覺得能彼此在一起有多么不容易,哪能天天吵吵鬧鬧。
相冊當(dāng)然是“家庭博物館”里最不可缺的角色。有一冊是父母親的,看了姥姥姥爺結(jié)婚時的照片,我女兒經(jīng)常纏著他們講當(dāng)年結(jié)婚的細節(jié)。這讓父母在緬懷過去甜美時光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還有別的一些小玩意:全家外出住的酒店的信紙、特別日子里用過的物品、女兒出生時穿的一件衣服、女兒沒滿月時用過的奶瓶、女兒第一次演講比賽得獎的獎狀……
其實,很多人都有和我一樣的習(xí)慣,喜歡收藏著家人曾經(jīng)使用過的小物件。我們收藏這些東西的本意,并不在于它原來值多少錢、以后又能升值多少,我們收藏的只是一份回憶和懷念。這藏身于物件里面的情感,讓我們覺得,這些“藏品”,彌足珍貴,價值連城,任是誰來,也換取不掉的。
老公經(jīng)常說我,上班已經(jīng)夠忙了,還天天收集整理著這些東西。我想,如果忙到連這份閑心都沒有了,生活還有什么意思?對于我來說,家庭的愛和溫暖不是抽象的,是可以摸到可以看到的,是我留存下來的那些生動鮮活的記憶。每次重溫這些快樂的回憶,每一次帶來的愛和溫暖,是無法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