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之美,若能真切感悟,進入腦際的便是音樂般的節(jié)奏與旋律。心與思、志與氣、愛與恨,人世諸端,皆能表于這方寸之上。墨舞飄際,便是文字、繪畫、音樂渾然一體之時。故王羲之曰“夫書者,玄妙之伎也,若非通人志士,學無及之。大抵書須存思”。蘇軾道“書必有神、氣、骨、血、肉,五者缺一,不為成書也”。
作書,是需要情境的。有聽滴滴之雨見婆娑葉之境,有感綿綿無期秋雨之界,有疾風驟雨之期,有明潔爽雨之時……境界不同,品性不一,書的情致亦各異。有生命在點滴中飄逝之感念,有狂涌澎湃之思緒,有和弦在鳴奏之雅致,有“誰共我,醉明月”的豪情。當夜闌無聲,唯有眾星應和一線光明時,杳緲浩宇,唯在心念之間——在字的運筆之觸!因此,議論書法者,道真情者,如劉熙載說:“寫字者,寫志也”;強調人品者,如朱和羹言:“學書不過一技耳,然立品是第一關頭。品高者一點一畫自有清剛雅正之氣”;關注意境者,蔡邕稱“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任情恣性,然后書之;若迫于事,雖中山兔毫不能佳也”,趙壹有“書之好丑,在心與手”的議論,黃庭堅發(fā)出“神融筆暢”的微言大義。那我們便在感念間去品書之韻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