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梅
李小然面對心理老師,輕輕說出這樣一句話:“我不愿意回家?!遍h老師為她倒上一杯水,默默坐在她身邊,用親切、友善的目光望著她。李小然委屈得眼淚在眼圈里打轉。
李小然15歲,初二學生。初二的學習壓力非常大,而李小然的成績一直很好,她的煩惱會是什么呢?閔老師在心里畫了個問號。
“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家,我都很累。父母一點兒不理解我,他們總認為我沒好好學習。在他們眼里,我應該是一部學習機器,每天從早到晚學個不停;他們以為,自己沒完沒了的嘮叨是在為我鼓勁兒……實在忍無可忍,我會頂幾句嘴,他們就說我人大了不服管,等將來他們老了,不會善待他們。莫名其妙?。樽约恨q解幾句,怎么就和將來不孝順掛上鉤呢?他們拿別人的孩子和我比,結論永遠是我不如人。難道貶低自己的孩子,他們臉上有光?我成績很好,按這個趨勢走下去,發(fā)揮正常,考上重點高中不是問題??涩F在我厭倦學習,就想離開家,躲他們遠遠的。我想考寄宿制職高,離開他們,早點兒工作!”李小然說出心里的郁悶,長出了一口氣?!袄蠋?,放學我就邁不開腿,不想回家。昨天,我在街上亂轉,晚上八點才進家門,當然又免不了被一頓數落。”
李小然的煩惱帶有普遍性。
初二,理科加了一門,學習壓力增大,此時孩子們希望的是減壓而不是加壓。父母搞不清這個關系,以為嘮叨著、提醒著對孩子的學習有促進作用。孩子在學校緊張學習了一天,回到家卻沒有愉快、放松的機會,負性情緒如何調節(jié)?
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學習,自己比孩子還緊張。恨不得替他學!”有這樣想法的家長一般是對孩子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特別是,當孩子做事沒有體現出他的自覺性、自信心和計劃性時,父母很快就認為——如果沒有我的參與,目標就難以實現,對孩子的不信任就很快形成了?;蛘?,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超出了孩子的實際能力,孩子不斷反抗,父母一再加壓,形成了惡性循環(huán)。
事實是,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是無法替代的。應該信任孩子,給孩子空間,讓他逐漸學會管理自己。嚴格地說,人在十五六歲時,興趣多愛好廣,自我控制能力差。父母的管理與督促能夠提高他的學習節(jié)奏,但這種提醒不是嘮叨,更不是貶低與責罵,而是一種充滿關心與善意的“共情”,即與孩子經歷同樣的情感體驗。比如:孩子想玩游戲,而父母明明知道今天的功課很多,時間很緊。媽媽可以這樣說,如果我是你,我也想玩一玩,但媽媽知道時間緊,那我會閉著眼睛躺一會兒,這樣會休息得更好。也就是,要體驗孩子的感覺,站在孩子的角度,替孩子著想。
作為孩子,比如李小然,要思考的是:為什么父母這樣嘮叨?為什么父母拿別人的孩子與自己比?是否自己表現出來的主動性稍差?父母對自己的學習能力缺乏信心,以至造成家里的惡劣氣氛。其實,李小然是有可能改變這個惡性循環(huán)的。要嘗試著去做——放學回家,主動向父母表示,今天在學校上了八節(jié)課,已經很累了,半小時內我想休息,不要管我做什么,然后我會去學習。也可以這樣說,我放一會兒音樂,或說,媽媽我想和你待會兒……關鍵是,要學會收放自如,放松后能快速進入學習狀態(tài)。孩子能夠管理好自己,父母的嘮叨自會減少。
李小然的煩惱還有一層,自己的反抗引來了父母的誤解——頂嘴就是不孝!
在傳統(tǒng)觀念里,子女只能順從父母,否則就是不孝,而不孝的名聲讓周圍人所不齒。而實際情況是,傳統(tǒng)觀念對現在的孩子束縛力很小,他們更多認可的是“對”與“錯”,這和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不孝完全是兩個概念。因此,父母打出這個殺手锏不但不能讓孩子心服口服,反會挫敗孩子的合理要求。不過,讓父母立即改變不容易,作為李小然,要盡量讓父母感覺到你對他們的愛,要慢慢讓父母明白——親情與對錯是兩個概念。
“響鼓也用重錘敲”,是很多家長的想法。只是他們沒有想到,孩子還很脆弱,當他們遇到困難、遭遇挫折的時候,需要的是來自父母的理解、撫慰、幫助、支持與鼓勵,此時唯一不需要的就是嚴厲的批評與無休止的嘮叨。
好啦,我今天的話一半說給孩子,一半說給父母。而今天的作業(yè)是——你要把這篇文章拿回家,動腦筋想辦法,一定要讓父母看到它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