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俊巖
1968年4月,越南阿肖谷的叢林中,一個美國大兵高舉雙手仰望蒼穹,仿佛在祈求上帝的拯救與寬恕。在他旁邊,幾個士兵正在幫助受傷的同伴,其中一個重傷員躺在地上,痛苦地呻吟著。這個高舉雙手的士兵隸屬于美軍第101空降師的A連隊,此時,他正引導頭頂?shù)囊患茚t(yī)用直升機對傷者進行救援。
拍下這個鏡頭的攝影師是亞特·格林斯潘,他時年26歲,是美聯(lián)社的攝影記者。這張照片傳回美國,得到了《生活》雜志著名攝影師道格拉斯·鄧肯的肯定,“他的雙手伸向天堂,與越南叢林深處的戰(zhàn)爭塵埃形成強烈反差……他象征了每一場戰(zhàn)爭中的每一個士兵”,鄧肯說。幾個星期后,格林斯潘被飛來的子彈擊中眉間,他回到紐約治療,后又毅然回到越南戰(zhàn)場,最后消失在越南漫無邊際的熱帶叢林中,成為越戰(zhàn)中失蹤的17位美國攝影師之一。
阿肖谷位于順化城西45英里的山中,與老撾毗鄰。這里有大片茂密的熱帶雨林,經常被大霧和濃云覆蓋,從空中很難看清。這個25英里的狹長山谷是著名的“胡志明小道”的重要分支,可以為順化和峴港的北越部隊提供彈藥和給養(yǎng)。山谷的最北端是北越主力部隊的控制區(qū),即著名的611號基地。阿肖谷因此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成為美軍和北越的必爭之地。美國空軍和南越空軍經常在山谷上空巡邏,以阻止北越的物資運輸。
1968年,越戰(zhàn)陷入僵局。雖然美軍和南越軍隊擊潰了北越在陰歷新年的總攻,但在溪山,有大批的美軍被圍困。4月1日到15日,美方實施了解救在溪山戰(zhàn)役中被困美軍的“飛馬行動”。10日,美國人和南越部隊決定襲擊阿肖谷。美軍駐越最高司令官威斯特摩蘭將軍從一頂帽子上獲得靈感,將此次行動命名為“特拉華行動”。美國第一騎兵師、南越陸軍第一師、美國第101空降師都參與了此次行動。從14日到19日,數(shù)量眾多的B-52轟炸機在阿肖谷上空巡邏,配合美軍和南越軍隊對北越地面部隊作戰(zhàn)。這張照片記錄的瞬間就發(fā)生在這5天的行動中。
19日上午,“特拉華行動”正式開始。滿空呼嘯的B-52轟炸機向阿肖谷發(fā)動大規(guī)模襲擊。北越沒有坐以待斃,他們的高射炮密集射擊,火光映紅了叢林上空,兩軍交火十分激烈。美軍直升機襲擊了阿羅伊機場和阿肖谷的中部地區(qū)。24日,美軍占領了距離機場南部2千米的一塊著陸區(qū)。在機場南部,美軍發(fā)現(xiàn)了一個無線電高速緩存設備以及部分電線通信設備,這表明北越的通信水平非常先進。在機場北部,美軍繳獲了大量的彈藥、車輛和3架37毫米口徑的防空武器。
到了5月,北越的抵抗行動逐漸減少,到5月17日,“特拉華行動”停止。這一行動破壞了北越在阿肖谷中的補給站,造成北越傷亡850人,并使其失去了大量的戰(zhàn)備物資。
美軍也損失慘重,有86人死亡,530人受傷,47人失蹤。在救助傷員方面,第101空降師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1986年,美國導演奧利弗·斯通執(zhí)導的著名越戰(zhàn)電影《野戰(zhàn)排》上映。其中最震撼人心的鏡頭是美國士兵伊萊亞斯被對自己心懷敵意的戰(zhàn)友巴恩斯槍擊后,又在叢林中遭遇敵人伏擊,他仰天長嘯,倒下、死亡,和格林斯潘的照片如出一轍。斯通也正是受到這張照片的啟發(fā),他以這種方式向格林斯潘致敬。不過,無論是在格林斯潘的照片還是在斯通的電影中,美國人在越戰(zhàn)中的角色都從侵略者轉變成了受害者。對于單一的個體生命來說,這樣的轉變觸及了人的靈魂深處,促使人不斷反思戰(zhàn)爭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