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竹盛
一組從2007年開始就悄悄在網(wǎng)絡傳播的多人不雅照片在今年8月初的一天突然成了公眾熱議的話題。這組照片的主角是三男兩女,在照片上幾乎全裸,另有一名女子據(jù)稱是拍照者。
在一個網(wǎng)絡論壇上,有人將這組照片中的其中一名男主角的頭像和安徽廬江縣委書記的相片放在一起對比,說了一句:“只是形似而已,感覺最多只有六七分相像”。但就是這樣一句話,這組照片立刻被冠以廬江“艷照門”的名稱風行網(wǎng)絡。
接下來就是官方一系列“條件反射式否認”:首先是指圖片為PS,但隨著大量高清圖片被網(wǎng)友貼上微博,官方不得不承認照片是原圖,但否認了照片上的人物是廬江縣委書記。最后,照片上的其中一個男主角被人肉搜索出來,確定是合肥市某高校團委副書記,與圖片上另一女子是夫婦,二人隨即被免職。經(jīng)過刑偵部門檢測,最終確認廬江縣委書記與照片中男子并非同一人。
廬江“艷照門”從迅速升溫到官方回應,再到冷淡下去,不過數(shù)日時間。這個轉瞬即逝的公共事件雖然事后證明是一個“烏龍”,但它與近年中國屢見不鮮的官員“艷照門”和其他性丑聞事件一樣,折射出了這個社會深刻的制度、文化、心理等時代背景?!捌G照門”背后,深有門道。
“艷照門”的文化空間
不論是國內還是國際,政治人物的性丑聞必定成為媒體追捧的對象。廬江“艷照門”事件平息不久,遠在英國的哈里王子就成了另一起“艷照門”的主角。一組他在拉斯維加斯一家酒店里與一名全裸女子嬉戲的照片占據(jù)了美國媒體的版面。
根據(jù)傳播學理論,政治、性與陰謀最容易吊起人們胃口,官員“艷照門”一個詞就集合了這三種元素,是刺激輿論的上等興奮劑。
美國有政治學者將各種政治“門”分成三類。首先是“艷照門”一類的性丑聞;其次是涉及經(jīng)濟腐敗問題的丑聞;再次是涉及權力斗爭和濫權的政治丑聞,例如“水門事件”等。在民主法治成熟的國家,后兩種都有嚴格的制度控制,是非界限比較清晰,公眾雖也關注,但一般很快就被制度機器消化掉了。唯獨各類性丑聞常為輿論津津樂道,甚至爭論不休。
之所以存在爭議,根源在于公眾對官員的期待不同。對崗位忠誠是政治人物的基本素質,因此經(jīng)濟腐敗一般難以獲得寬容;民主政治之下,權力關系有序運行,超出規(guī)則的權力斗爭也不被允許。因此這兩種丑聞已有定論,相比之下,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性丑聞在不同國家卻具備不同的殺傷力。
美國前總統(tǒng)克林頓在白宮與實習生萊溫斯基發(fā)生“拉鏈門”事件之后,不僅沒有被趕下總統(tǒng)寶座,有學者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他的支持率竟然還上升了,若不是受任期限制,甚至還有連任可能性。高支持率的原因在于,盡管大部分選民認為克林頓品德有缺陷,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能力出眾、富有同情心的領導人。類似的情況還發(fā)生在意大利前總理貝盧斯科尼身上,他在公眾面前毫不隱諱自己對美色的欲望,但卻依然獲得多數(shù)支持。與此相反,同樣是國家元首,以色列前總統(tǒng)卡察夫在2007就因猥褻和強奸等丑聞爆出,不得不辭職,甚至因此被判刑。
如果說性丑聞在其他國家還可能因為民眾的多元判斷而未必導致官員下臺的話,在中國則不存在這樣的文化空間,一旦“艷照”被證明屬實,官員前程盡毀。
傳統(tǒng)上,中國人構想中的理想官員應當?shù)虏偶鎮(zhèn)洌^先修其身而后才能治國。這一標準延續(xù)到了現(xiàn)在。2008年,高層就提出了“德才兼?zhèn)?,以德為先”的選人用人標準。盡管“官德”難以具體衡量,但轟動的“艷照門”足以將涉事官員鎖定在“道德敗壞”的標簽之下。“官德”既毀,官運不再。細數(shù)近年發(fā)生的幾起官員“艷照門”事件,所有事后被確認的官員均迅速受到懲罰。
2011年8月,云南省昆明市發(fā)改委官員成建軍出現(xiàn)在幾段“兩女一男”的不雅視頻里。事發(fā)后不久,云南省省長李紀恒在回應媒體詢問時表示要堅決處理此事。隨后,成建軍即被免職,并因聚眾淫亂被處以行政拘留和罰款。
與成建軍“艷照門”幾乎同時爆發(fā)的還有河南汝陽縣人大官員田漢文與一名下崗女工的“艷照門”事件。汝陽縣人大常委會干脆利落,兩天內就將他停職了。2012年1月份,廣西質監(jiān)局巡視員段一中“床照”出現(xiàn)在網(wǎng)絡上,他同樣很快被免職,并且拔出蘿卜帶出泥,隨后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他貪污受賄高達100多萬元。
公眾為何感興趣?
在中國,“艷照門”對官員的殺傷力可謂一擊即中,一旦曝光,形成影響力,幾乎沒有回旋余地。這也是公眾樂于傳播“艷照門”的一個原因。性學專家、廣東省人口計生委原主任張楓曾有一個論斷,“貪腐官員十有八九性上犯錯”。這個邏輯倒過來也成立,官員“艷照門”背后常常隱藏著貪腐,如上述段一中的案例。
抓住“艷照門”窮追猛打自然契合了公眾在腐敗日趨嚴重的背景下對于能否伸張正義的焦慮感。再者,處于腐敗高發(fā)期,公眾對巨額經(jīng)濟貪腐和各種濫權現(xiàn)象難免產(chǎn)生“審美疲勞”,相對新鮮的官員“艷照門”便成了公眾的反腐“興奮點”。
但這只是其中一個原因。廬江“艷照門”出現(xiàn)后,有人這樣總結,“一組原本只應在色情論壇私下非法傳播的艷照,頂著‘揭丑反腐的帽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招搖過市,這就是廬江‘艷照門的實質。”
這段話點出了公眾熱衷“艷照門”的另外一個原因。“艷照門”開放了平日隱秘在公共空間里的性話題,有些還是大多數(shù)人所不了解的異類性活動。香港中文大學性別研究博士候選人任玨分析稱,百姓對于未知的東西,例如體現(xiàn)在“艷照門”里的異類性活動等奇異的現(xiàn)象具有強烈的獵奇心理,而平時又缺少公開討論的機會,“艷照門”恰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
2008年轟動一時的陳冠?!捌G照門”事件在中國各種言論平臺上前所未有地開放了關于性話題的討論。任玨觀察到,從那以后,中國媒體的口味越來越重,民眾討論公共議題的底線也隨之升高了。
但是官員畢竟不同于明星或其他普通人物。研究政治人物行為的學者喜歡使用一個關于官員“前后臺表演的理論”。每個人在人前人后的表現(xiàn)都有差異,但是官員的差異尤其明顯?!暗虏偶?zhèn)洹钡臉藴世铮賳T才干體現(xiàn)在行動和實際效果中,不存在表里不一的問題,而難以測量的“官德”則迫使官員至少要在公眾面前維持良好形象,而不論幕后的實際情況如何。
“艷照門”打通了官員表演的“前后臺”,在前臺尚且不能讓公眾信服的情況下,后臺一旦開放,并且是以丑陋的面目展現(xiàn)出來,立刻就成了公眾譏諷官員的絕佳素材。
更進一步,任玨認為,官員主導的各種資源使他們更容易獲得性資源,與此同時,他們的權威地位又使他們壟斷了性話語,形成政治禁欲主義。“艷照門”的爆發(fā)是對一些官員侵占性資源的報復,也破解了權威性話語,公眾藉此獲得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由此彌補了資源和話語劣勢的缺憾。
官員為何恐懼?
幾乎每起“艷照門”發(fā)生后,官方的反應都非常迅速,要么急于澄清事實,要么急于切割涉事官員。涉事官員更是手忙腳亂,要么極力掩蓋,要么無奈認栽。成建軍不雅視頻曝光后,他一面否認自己是當事人,一面報警稱自己受到敲詐。他所在單位最初一口咬定視頻是PS的,在民意壓力之下,經(jīng)歷了否定再否定又否定的一波三折。
段一中遭遇“艷照門”時,也以PS為由,斷然否定了照片的真實性。雖然官方并未公布照片真假的最終結論,但很快查出段一中存在經(jīng)濟問題,公眾也就不再糾纏照片的真?zhèn)瘟恕?/p>
對應學者所歸納的三類政治丑聞,在中國官員因公眾舉報經(jīng)濟問題而落馬的有不少,因為濫用權力而下臺的也不少,近年頻發(fā)的“艷照門”成了官員下臺的另外一個殺手锏,并且具有獨特“效果”,其中具有不同于前兩者的邏輯,官員似乎對第三種情況更為恐懼。
紀檢部門收到大量關于官員貪腐的舉報材料,但只有其中很小一部分獲得查證,這已是公開的秘密。同樣的,在網(wǎng)絡上也流傳著大量有關官員貪腐或者濫權的“爆料”,能夠引起公眾關注的同樣是少數(shù),由此將官員拉下馬的則少之又少。
其間邏輯不難理解。不論是貪腐還是濫權,都涉及一系列復雜的證據(jù),舉報雖然可能提及證據(jù),但更多只是線索,需要紀檢部門啟動調查后才可能獲得足以治罪的證據(jù)。被舉報官員獲知舉報信息后,要么設法阻止調查啟動,要么迅速掩蓋證據(jù),有很大的回旋空間,因此逃過查處的可能性比較大。
反之,性丑聞一類的舉報中一般包括直接證據(jù),例如照片、視頻等等。一方面,這些證據(jù)一目了然,難以否認;另一方面,在網(wǎng)絡時代,不雅照或視頻更容易進行“病毒式”傳播,一旦公布,幾乎沒有力量可以阻止傳播,由此容易造成巨大影響力,官方不得不啟動調查以給公眾一個交代。
此外,對官員來說,不論是貪腐還是濫權,都容易找到諸多借口,例如人情往來、無奈之舉等等。“艷照門”直擊道德水準,沒有任何借口可以推脫。這種情況下,“艷照門”一旦爆發(fā),涉事官員就失去了任何愿意公開支持的力量。為免背上用人失察的黑鍋,單位自然希望迅速切割;親友覺得臉面無存,甚至后院起火;權力靠山也不好出面斡旋。可以說,“艷照門”之下的官員比面對貪腐和濫權指控要更加孤立無援,也因此更加恐懼。
近日,中央紀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表示,腐敗和反腐敗正處于相持階段。這種局面的其中一種體現(xiàn)就是,民眾大量的傳統(tǒng)類型的舉報在制度惰性面前無法取得良好的反腐效果。制度內監(jiān)督的大門如果走不通,就是官員“艷照門”盛行之時,門門相扣, “艷照門”的真正門道或許就在其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