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沈海晨 圖/上海博物館
金玉韓城的墓葬文明
文/本刊記者 沈海晨 圖/上海博物館
一座深埋千年的墓葬群落,一代史圣司馬遷的故鄉(xiāng),目標鎖定在陜西省韓城市一個叫梁帶村的地方。當梁帶村的墓地被發(fā)現(xiàn)后,最先嗅到古墓蹤跡的卻是那些“非法考古者”,這些盜墓者像虱子般敏銳,而當?shù)氐拇迕窬拖袷亓秩艘话?,保衛(wèi)自己的家園文化免于歹人洗劫。于是在這里,出土了兩周時期的諸侯芮國公的高等級貴族墓地,為人類解開墓葬文明又點亮一盞明燈。
在中國的版圖上看,位于陜西省關(guān)中地區(qū),有一座古城,叫韓城。在韓城市東北約七公里處,有一個不怎么起眼的小村子,這個村子就坐落在黃河西岸上,名叫“梁帶村”。2004年,一伙精通盜墓的不法分子瞄上了這片黃土地,他們這種“補獵者”的嗜好和角色,在村子北邊布滿莊稼的田地里謀劃起了盜墓的勾當。他們在暮色時分,拉了土炮,開始挖墓。目的只有一個,盜取國家寶藏,獲得不法之利。
然而,不管是盜墓還是考古,他們同樣都持續(xù)性很強,而這些時隱時現(xiàn)的盜墓者,就給梁帶村的村民一種警覺,他們開始自發(fā)組織聯(lián)防,和盜墓賊們進行著游擊式的斗爭。畢竟防守解決不了本質(zhì),于是他們請來了陜西的文物主管部門,對盜墓者留下的盜洞痕跡展開了調(diào)查,調(diào)查工作交給了長期從事考古挖掘工作的陜西省考古隊隊長孫秉君。經(jīng)過他的實地踏勘后,初步斷定梁帶村有一個龐大的墓葬群落,時間在春秋時期,斷定這是一個埋藏有著一千三百多座墓葬之多的大墓群。與此同時,上海博物館得到消息,與他們?nèi)〉寐?lián)系后,將已經(jīng)從墓葬中挖掘出土的青銅器、黃金器、玉器等重要文物先送到上海博物館,舉辦名為“金玉年華——陜西韓城出土周代芮國文物珍品展”,為市民呈上了一道趁熱打鐵的“文物佳肴”。
我們知道對于出土的青銅器,帶有銘文的最為珍貴。這些帶有銘文的青銅器,對于研究墓主人大有好處。在梁帶村的南北墓道中,就有六座大墓,代表了高等級的墓葬。對帶銘文的青銅器分析,確定為一代芮君芮桓公及其兩位夫人的墓葬。
那么,芮桓公是誰?在《尚書》和《國語》一類的古籍中,可以發(fā)現(xiàn)“芮伯”的記錄字樣,他出入于周王朝的一些重大活動,應(yīng)該是當時委以重任的執(zhí)政大臣,故才會以公相稱,爵位即公,鑄于銘文中,以示身份。所幸,梁帶村的墓葬均朝北向,沒有殉人和毀兵的跡象,那時的葬俗,已日趨文明,只有一些俑類的陪葬。但青銅器仍是墓葬出土最多的一類文物,分禮器、樂器、兵器等。
竊曲紋列鼎
玉劍與鏤空龍紋金劍鞘
推測是墓主生前把玩的“弄器”
周代的“飾棺”效果圖
金韘
神人龍鳳紋玉柄形器
帶有銘文的芮公簋(guǐ)共有六件,簋是盛食器,從形制、紋飾、大小來看基本梯形牌玉組佩相同,重量上略有差異。隆蓋,中間置圈狀捉手,斂口,鼓腹,平底,圈足下承接三低矮扁獸足。腹兩側(cè)附獸首雙耳,獸角呈螺旋狀。蓋緣與器口外沿各飾一周竊曲紋(周代的典型紋樣);蓋面及腹部鑄有數(shù)周瓦棱紋;耳兩側(cè)裝飾重環(huán)紋;圈足飾一周垂鱗紋(似鱗紋);支部上部飾獸面紋。但最為重要的是,這六件簋均在內(nèi)底和捉手內(nèi)鑄有六字銘文,內(nèi)容為“內(nèi)(芮)公乍(作)為旅簋。”
當我們在看中國青銅文明時,也許不曾想過中國的黃金器制作也不為遜色。在梁帶村出土的黃金文物,在此前同是陜西省文物局拿來上海展出的“周秦漢唐文明大展”中亦不多見。而中國的黃金器主要是隋唐時期受中亞、西亞黃金工藝的影響,才有明顯發(fā)展。
20年前,寶雞益門已經(jīng)出現(xiàn)秦墓黃金器,以此將中國黃金器范疇工藝提前到春秋時期。這次的梁帶村文物,結(jié)合之前相近的諸侯墓出土金器來比較,又將黃金器的歷史提前200年。這樣的實物文物充分證明,兩周之際,對于黃金器鑄造的各類器具和飾品,可能也預(yù)示著我們的祖先那時已將黃金步入上層社會的生活圈。
正如韓城墓葬里的金玉飾品,在墓主人芮恒公軀體部分佩掛的48件金器來看,可分為金肩飾、金腕飾、金帶飾、金佩飾、金用具等。其中,一件是用黃金做的金韘(shè),而韘是古代人射箭時,戴在手上的扳指。看這外觀呈斜筒狀,金料厚實,縱向形如鷹首的棱背,鷹首尖喙,雙眼為穿孔。筒壁一側(cè)有一近方形的扳突,器形整體雖古樸卻不失大將神韻。
此外,還有一件兵家之物,鏤空龍紋金劍鞘與玉劍。雖說它放在墓主人腰部左側(cè)位置,卻不失為一件金玉結(jié)合的佳品,也可稱作是文物界里的“金玉良緣”。因為此物是結(jié)合了由青黃玉為材的玉劍身和黃金制作的劍鞘,金劍鞘與玉劍身,兩者配套使用,足見如虎添翼的威猛之氣。單一分開來看,從玉劍上可看出明顯的棕褐色受沁,整枚玉劍劍體中間起脊線,劍鋒作柳葉形。劍柄前端作獸面紋,獸耳有空孔,是為劍格(指劍身與劍柄之間作為護手的部分)。下端呈長方形,底部有切割痕。再從金劍鞘來看,前端呈三角形,兩側(cè)呈圓弧形,一側(cè)中部有穿孔,近口部背面有帶狀穿孔。整體紋飾皆以鏤空而成,正面紋飾分成三組,每組交纏四條變體龍紋;背面是鏤空方格和三角形,粗獷明了,重達189.44克。從這件組合了“金玉良緣”的黃金器上,我們想見這般罕見的商周期一脈的金玉組合件,在考古發(fā)現(xiàn)上僅見此物。
梁帶村里的玉器當為大宗,不僅大中型墓中有陪葬,一些小墓,都可見到幾件玦類玉器。這種獨特的墓葬文明,也說明當時的物質(zhì)富庶,可以想象是存在一個好玉的墓群。里頭的玉器,細細一比較,年代跨度很大。既有五千多年前赤峰地區(qū)的紅山文化玉器,也有四千多年以前黃河中下游的龍山文化玉器,更有商代寶玉,西周早中期的玉石,而與墓葬同時代的玉亦有不少。
這樣的情形,我們略有所思,是否芮國人在那時就開始對古玉有所收藏和喜好?!渡袝酚涊d,周人滅商,將戰(zhàn)利品中的寶玉分賜予叔伯之國,其中一國就有芮國公,這也可推測其墓葬內(nèi)玉器眾多的原因之一。我們來看有一塊梯形牌玉組佩,與諸多玉方管、圓形玉牌、玉珠、料珠、玉龜、瑪瑙珠管組合構(gòu)成,共計五百顆。梯形牌為青玉,琢有獸面紋。牌上端對穿九個牛鼻孔,與其他玉飾件穿聯(lián)成封閉狀,佩帶于墓主頸部位置;下端有聯(lián)成的十一條呈放射狀的串飾,很是好看。
還有一件名為神人龍鳳紋玉柄形器的青玉,出土后留有土黃色沁。兩面均雕刻有鳳鳥紋、龍紋和屈身的神人,有極為典型的圖騰象征,但因下端有明顯切割痕跡,為改制器,放置于墓主左腳下。
按照周代貴族的葬儀,為了不使人們直接看見親人的棺柩,需要以華美的裝飾物對棺柩進行遮蔽,這就是周代貴族喪葬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飾棺之儀??脊虐l(fā)掘中,在一些高等級墓葬中,不斷有相關(guān)周代的遺存被發(fā)現(xiàn)。
“飾棺”制度的復(fù)原,對于嚴謹?shù)目脊艑W(xué)來說,現(xiàn)在只能說大致厘清了當時使用這項墓葬儀式的基本狀況?!肮罪棥敝畠x,是指覆罩于棺柩之外的荒帷及其框架墻柳,以及接結(jié)于柳架上的池和銅魚、貝、振容等飾件。一般來說,飾棺之儀分為兩個組成部分,棺飾和翣(shà)。
“荒帷”是棺飾的主要部分,荒帷就是民間俗稱的棺罩,是先以木竹類材料構(gòu)成框架,覆于頂面者為“荒”,縫于四周者稱“帷”。至今在陜西、山西的一些農(nóng)村喪葬活動中還能見到?!俺亍睉?yīng)是另加于荒帷之上的飾物,當高于荒帷。架上覆蓋青色布,架下懸系銅魚、珠、貝組成的串飾,在其四角及與橫向串飾的銜接部位,往往還有一件或兩件銅鈴。
“翣”是在送葬過程中由人舉持而隨棺柩行進的儀仗器具,其頂端多呈三叉形。使用翣的目的是為遮蔽靈柩,使用之后作為隨葬品,一般放置于外棺頂上,或者豎立、倚靠于外棺旁。
以上只是引入一種考古概念,但千年古城是韓城,這話是沒錯的。目前梁帶村的墓葬群落仍在挖掘中,以后經(jīng)過科學(xué)規(guī)劃,可能會建設(shè)成遺址博物館或者遺址公園。但作為想有深刻體會墓葬文明的你來說,可先去上海博物館一睹文物真容,也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