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曉君 圖/由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提供
趨吉避兇百家
文/李曉君 圖/由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提供
圣人云:“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吾等問于高明之人,當趨吉避兇?!焙沃^趨吉避兇?乃謀求安吉,避開災(zāi)難之意。中國的傳統(tǒng)做法,在新春之際,父母為孩子添置趨吉避兇之衣,就是今天要講到的:明清童裝的百家衣與小道衣。明清以來,自家的孩子不管是穿著百家衣,還是小道衣,他們都是一種象征。這種托大家的福氣來趨吉避兇的風俗習慣,本意是為孩子來年能夠順順利利,健康成長,以保長命百歲的祝福。
陳少梅 《戲彩娛親圖》
服飾是文化的載體,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禮儀之邦”,服飾的內(nèi)涵更加豐富,不僅反映了社會時代背景和人民生活狀態(tài),往往還體現(xiàn)了人們宗教信仰、思維方式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這一點在童裝中的表達尤其突出。
清代的服飾制度紛繁復(fù)雜,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們的穿著自由,而童裝卻可以不受此限制。在清初的服制改革期間,向來有“十從十不從”的說法,即“男從女不從,生從死不從,陽從陰不從,官從隸不從,老從少不從,儒從而釋道不從,倡從而優(yōu)伶不從,仕宦從而婚姻不從,國號從而官號不從,役稅從而語言文字不從”。在此背景下,一些漢族的傳統(tǒng)在清代的童裝上得以延續(xù),百家衣和小道衣便是如此。
古時兒童的死亡率較高,人們不愿接受卻又無法改變這樣的事實,愛子心切的父母總是想盡一切辦法躲避孩子夭折的命運,如給小孩取名貓兒、狗兒,給男孩起女名之類。淳樸的人們天真地認為如此便可以迷惑掌管命運的神靈,使孩子逢兇化吉,逃脫夭折的宿命。
百家衣和小道衣便是在這種文化背景下應(yīng)運而生的。
百家衣是指向眾鄰各取零碎布帛,將布帛拼合縫制而成的衣服成了百家衣,其形式和制作方法源于僧侶所穿的百衲衣,也有用人們遺棄的破碎衣片縫納而成,亦稱衲衣、衲、百衲袍。亦與婦女穿著的水田衣有相似之處,水田衣初為僧衣,因其以零碎布塊拼綴而成,形似水田,故名。近代童裝中的百家衣則是父母為子女祈福,避其夭折,祈其健康長壽而特別制作。愛子心切的父母相信用百家布帛縫制孩子的衣服可以擾亂索命神靈的視聽,不能確定此乃誰家孩子,而無法取其性命,因此附于百家衣趨吉避兇的功能。
百家衣一詞較早見于宋·陸游《書感》一詩中:“哀哉窮子百家衣,豈識萬斛傾珠璣”,此處可能僅僅是指曾用多種布帛補綴的衣服。而元·郭居敬輯錄編寫的《二十四孝》的戲彩娛親(或稱老萊子彩衣娛親)一章記載:“周。老萊子至性孝。奉養(yǎng)二親。備極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彩斑斕之衣。為嬰兒戲于親側(cè)。又常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從五色及斑斕的描述可推測此衣風格形制應(yīng)與百家衣相似,后人書畫作品中也多將其表現(xiàn)為百家衣。如近代畫家陳少梅(1909-1954)根據(jù)二十四孝畫的《戲彩娛親圖》中依稀可見老萊子的衣服為百家衣,與筆者的推測不謀而合。百家衣在明清時期較為流行,且顏色更趨于鮮艷多彩。《西游補》第一回:那些孩童也不管他,又嚷道“你這一色百家衣,舍與我吧!你不與我,我到家里去叫娘做一件青蘋色,斷腸色,綠楊色,比翼色,晚霞色,燕青色,醬色,天玄色,桃紅色,玉色,蓮肉色,青蓮色,銀青色,魚肚白色,水墨色,石藍色,蘆花色,綠色,五色,錦色,荔枝色,珊瑚色,鴨頭綠色,回文錦色,相思錦色的百家衣,我也不要你的一色百家衣了”。從這段文字中的描述,可以充分說明近代百家衣已成為兒童較正式的禮服。
從欣賞衣裝可窺探歷史蹤跡,在魯迅的《且介亭雜文末編·我的第一個師父》中說到過一句:“還有一件百家衣,就是‘衲衣’,論理,是應(yīng)該用各種破布拼成的,但我的卻是橄欖形的各色小綢片所縫就,非喜慶大事不給穿?!奔毤毾雭?,這件彩緞菱格百家衣應(yīng)為魯迅所提及的喜慶大事才能穿之衣。
道衣本是道士所穿之衣,小道衣就是為小道士而準備的衣服了。而這里的小道衣則是指為小兒祈福而專門制作的衣服。父母擔心孩子夭折,寄名于道觀,相信道士之名可以避免命運神靈的召喚。小道衣制成后,還要去道觀鈐印,印文一般為求神避兇趨吉之語,鈐印后的小道衣方顯靈驗,正如佛器之開光。《金瓶梅》中西門慶中年得子體弱恐夭折,請吳道官準備“玄色紵絲道衣”,認為“穿著這衣服,就是個小道士兒”,可見以衣借“道士兒”之名而已。
小道衣一般沿襲明代服制,采用直領(lǐng)、對襟,兩側(cè)開衩,并在領(lǐng)下胸前飾領(lǐng)抹。東華大學中國服飾博物館藏一件清晚期的橙黃四合云紋正反緞小道衣。面料用橙黃四合云紋八枚正反緞,無夾里。衣身前后蓋九枚印章,胸前四枚,背后五枚,應(yīng)為道觀之印。領(lǐng)抹用白色緞地,彩繡花鳥紋,并飾黑色滾邊。袖口、下擺和開衩處用寶藍緞鑲邊。門襟處共藍色長腳紐三對。此件小道衣制作中規(guī)中矩,所用大云緞乃八枚正反暗花緞。四合云紋樣乃元明間流行,清代中期以后即漸漸少見了。故又可推測,此衣雖為晚清所制所用,但衣料乃清前期之舊料。而且,面料色近橙黃,雖非明黃等皇家正色,但在一般情況下,非皇家成員使用已屬犯禁,只有出家人可違例。
彩緞菱格百家衣
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藏有一件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彩緞菱格百家衣。其形制采用交領(lǐng)、長袖、直身、兩側(cè)開衩。面料用淺紫、玫紅、葉綠、嫩綠、淺紅、橘紅和深藍菱形緞料拼合而成,在菱形尖角處釘珠片,夾里用淺紅暗花綢。交領(lǐng)用黃地繡連枝紅梅緞鑲邊。腋下紅緞貼黃花邊飄帶兩條。衣身緣飾為藍地黃花紋綢滾邊。側(cè)襟處盤紐共兩對。此件百家衣工藝精湛,幾何拼紋拼得天衣無縫,圖案活潑可愛。
服飾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而不斷發(fā)展變化,人們的觀念也隨之轉(zhuǎn)變。至民國時期,百家衣和小道衣的避兇趨吉之意越來越淡化,其服飾風格也漸漸融入一般童裝之中。
百家衣的制作在近代也被廣泛應(yīng)用于其他童裝中,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藏有一件兒童連靴褲,其靴筒部分就采用了百家衣的制作方法,用多邊形五彩緞拼合縫制而成。另外,在館藏的兒童圍涎中,也不乏彩緞拼縫之例。為小兒祈福的文化寓意可能已經(jīng)不在,但從審美角度講,其精湛的制作工藝和跳躍的色彩搭配卻依然令人贊嘆不已。
鈐印的小道衣存世較少,民國后就漸漸消失了。但領(lǐng)抹作為小道衣之標志性元素一直延續(xù)了下來。后又出現(xiàn)了大襟上加領(lǐng)抹的樣式。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藏有多件此種款式的童褂,直領(lǐng)、對襟或大襟,兩側(cè)開衩,領(lǐng)下胸前飾領(lǐng)抹,但無鈐印,有的飾有刺繡紋樣,大紅對襟童褂就是典雅的一件。此類童褂均應(yīng)從小道衣演變而來,并且與小道衣有類似的文化寓意,寄托著父母的拳拳愛心。但這些童褂以紅色最多,除了中華民族尚紅的緣由,概亦因此褂為節(jié)慶時期所穿著的禮服。
從上海紡織服飾博物館所藏的童裝中,筆者看到百家衣和小道衣是父母為小兒專門制作的趨吉避兇之衣,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童裝是服裝史的重要內(nèi)容和精彩章節(jié),卻往往被忽視。由于其受服飾制度約束較弱,常常表達了人們最純潔的感情和審美觀念,值得學者及社會給予更多關(guān)注的目光。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