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水平 閆金波 鄒 濤 李云中
(長江水利委員會長江三峽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湖北宜昌 443000)
受河道沿程河勢及河床組成抗沖能力差異的影響,葛洲壩水庫下游宜昌至楊家腦河道在沖刷過程中形成了眾多節(jié)點河段。這些節(jié)點在三峽水庫運用后進一步演變,必將對宜昌水位產生新的影響。在此形勢下,研究葛洲壩下游河道演變對宜昌枯水位的影響顯得十分重要。有資料和研究表明[1,2],宜昌枯水位的變化屬長河段控制,控制范圍大致為宜昌-楊家腦,而這段河道中的幾個淺灘、卡口河段在控制宜昌枯水位變化中起到關鍵作用。本文主要通過數(shù)學模型計算,分析這些節(jié)點河段控制作用的強弱度,預測節(jié)點發(fā)生沖刷演變后宜昌枯水位的變化情況。
葛洲壩下游宜昌-楊家腦河段長約115km,為山區(qū)性河流向平原河流的過渡段,河道蜿蜒曲折,兩岸為丘陵階地,抗沖能力較強。河床主要由基巖、卵石夾砂組成,沿程存在多個抗沖性較強的沙卵石洲灘,深泓為凸凹不平的波狀起伏。按照河段特點,通常將該河段分為宜昌、宜都和枝江3個河段。其中宜昌河段為鎮(zhèn)川門至虎牙灘,長約19km;宜都河段為虎牙灘至枝城水文站,長約40km;枝江河段為枝城至楊家腦,長約56km。
受制于特殊的河床邊界條件,在歷史上荊江裁彎、葛洲壩運行引起長期沖刷中,該河段總體河勢穩(wěn)定,主流線平面擺動較小,河床沖淤主要集中于枯水河槽,體現(xiàn)在河道縱剖面形態(tài)變化及由此造成的沿程枯水位下降。由于河床組成中可沖沙量有限,三峽水庫蓄水引起的河床調整很可能在較短的時段內完成,因此,在該過程中,沿程枯水位的變化趨勢備受矚目。
從目前收集到的資料和有關分析來看,基本上可以確定,宜昌下游河段縱剖面存在多個高程相對較高的耐沖節(jié)點,而這些節(jié)點在下游河道沖刷過程中,對宜昌水位特別是枯水位的下降起到了抑制作用,這也是三峽水庫蓄水以來雖然該河段沖刷量較大,但宜昌枯水位變化不大的原因。
本文提到的河道控制性節(jié)點,指的是給定流量條件下斷面面積較小或河底高程相對較高的河段,亦即卡口或淺灘河段,河段中過水面積較小或河底高程較高的斷面即為控制節(jié)點斷面。根據(jù)水力學原理,這些控制河段的存在對應到河道水流特性的變化上,便是水面比降發(fā)生明顯變化,或直觀地說,就是水面線出現(xiàn)明顯折點。
這些河道節(jié)點的穩(wěn)定存在,可以在其上游河道發(fā)生沖刷的時候維持其上游河道水位的基本穩(wěn)定,同時也可以在其下游河道水位下降或河床沖刷時,抑制下游水位下降向上游的傳播,從而維持上游水位的穩(wěn)定。根據(jù)上述控制節(jié)點的性質,結合一維數(shù)學模型計算分析,對宜昌-沙市河段內控制性節(jié)點的位置進行了查找和分析。
本文在近期河道地形基礎上建立了宜昌-沙市一維數(shù)學模型,通過一系列數(shù)值試驗,對上述問題進行探討。
3.1.1 模型計算控制方程
一維水流數(shù)學模型[3]所依據(jù)的基本公式,在不考慮旁側入流時,形式為
水流連續(xù)方程:
水流運動方程:
3.1.2 模型基本方程的簡化求解
本報告主要研究某一枯水流量條件下工程前后河道水位的變化情況,屬恒定流問題。因此,模型控制方程在恒定流條件下可改寫成如下差分格式:
式中j為上游斷面號;j+1為下游斷面號;Δx為斷面間距;Q為流量;H為斷面平均水深;B為斷面寬;A為斷面過水面積。
本次宜昌-沙市段數(shù)學模型計算,主要是針對Q=5000 m3/s枯水流量,因此僅驗證了該流量條件下沿程水面線的計算精度,驗證計算成果(見表1)。
對宜昌-沙市河段河道水面線進行了計算。計算過程中,通過改變下游不同位置的水位,來觀察上游水面線的變化情況,從而分析得出宜昌枯水位的控制節(jié)點位置和各點控制作用的強弱。
宜昌-沙市5000 m3/s流量下水面線自上而下在胭脂壩、宜都、關洲、蘆家河附近出現(xiàn)轉折,以蘆家河處轉折最為明顯,且假定蘆家河下游沙市或馬家店枯水位分別下降 0.5、1.0、2.0 m 時,其對上游水位的影響均只至蘆家河,對蘆家河以上水位基本沒有影響,見圖1~3及表2~4。而蘆家河水位下降,則將直接導致上游各處水位發(fā)生不同程度的下降,且影響至宜昌站以上。
因此可以判定,在目前的河道條件下,蘆家河是控制宜昌枯水位變化的最下游節(jié)點,也是控制作用最強的節(jié)點。蘆家河水位下降與宜昌水位變化基本維持2.6∶1的關系,說明宜昌-蘆家河河段的關洲、宜都、胭脂壩也是控制節(jié)點,對宜昌水位下降有控制作用。在目前的河道條件下,由于下游蘆家河河底高程相對較高,其控制作用小于蘆家河。
根據(jù)1980年以來的實測資料,計算了宜昌-楊家腦河段枯水期(Q=5000 m3/s)過水面積情況,并從中篩選出了過水面積相對較小,且長期以來相對穩(wěn)定的斷面列于表5,這些就是壩下游控制河道枯水水面線的節(jié)點河段,主要有胭脂壩頭、胭脂壩尾、宜都、關洲、蘆家河、董市洲、柳條洲、楊家腦等。統(tǒng)計的各節(jié)點河段河床深泓點高程變化情況(見表6)。
表1 宜昌-沙市一維模型水位驗證計算成果 m
根據(jù)歷史演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知,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前(2002年前),雖然各卡口河段因沖刷而有所削弱,但對宜昌枯水位的控制作用依然存在。1980~2002年,各控制節(jié)點斷面過水面積平均增加160 m2。過水面積擴大最多的是虎牙灘河段,累計增加1524 m2,說明在葛洲壩水利樞紐運行期,該河段的控制作用就已基本失去控制作用。2003年三峽工程蓄水運行后,各控制河段及節(jié)點斷面仍然繼續(xù)沖刷。沖刷強度最大的是外河壩,其次是大石壩,說明目前大石壩、外河壩的卡口控制作用也已經基本消失。胭脂壩頭、胭脂壩尾、南陽磧上口、關洲上口、蘆家河、董市洲、柳條洲、楊家腦等控制河段枯水過水面積也有不同程度的擴展,說明這些控制河段控制作用也在逐步削弱。
表2 沙市水位變化對上游水位影響的計算成果 m
表3 馬家店水位變化對上游水位影響的計算成果 m
表4 蘆家河水位變化對上游水位影響的計算成果 m
圖1 沙市水位變化對上游水面線的影響狀況(Q=5000 m3/s)
圖2 馬家店水位變化對上游水面線的影響狀況(Q=5000 m3/s)
圖3 蘆家河水位變化對上游水面線的影響狀況(Q=5000 m3/s)
表5 宜昌-楊家腦河段關鍵控制河段節(jié)點斷面過水面積變化統(tǒng)計
表6 宜昌-楊家腦河段關鍵控制河段節(jié)點斷面深泓高程變化統(tǒng)計 m
綜上所述,目前對宜昌控制作用較強的河段主要還有胭脂壩、宜都彎道、關洲上口、蘆家河淺灘等。
為了解葛洲壩下游沿程節(jié)點沖刷將引起的宜昌枯水位的變化,在數(shù)學模型計算過程中,通過改變節(jié)點位置的河道地形來進行數(shù)值試驗分析(見表7)。
計算結果顯示,在沖刷幅度相同的條件下,蘆家河沖刷引起的宜昌水位下降最為明顯,其次為胭脂壩頭段,南陽磧上口和關洲上口段沖刷引起的宜昌枯水位下降相對較小,這也說明,在目前的河道條件下,蘆家河是對上游水位控制作用最強的節(jié)點,其次為胭脂壩,而后是南陽磧上口和關洲上口。
為進一步了解節(jié)點變化在影響河道水位變化中的作用,通過數(shù)值試驗,統(tǒng)計了河道不同位置沖刷后宜昌枯水位的變化情況。結果顯示,幾個節(jié)點位置沖刷引起的宜昌枯水位下降較明顯,而且遠大于沿程深槽部位發(fā)生沖刷的影響。因此,從目前情況來分析,首先,保護好幾個關鍵性節(jié)點,對于穩(wěn)定宜昌水位和抑制下游水位下降向上游傳遞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表8)。
根據(jù)上述計算結論(2008年計算提出),分析驗證了2009年宜昌枯水位下降的情況。
實測資料顯示,2008年10月至2010年3月,胭脂壩壩頭深泓平均下切了1.7 m,按表7中預估的宜昌枯水位應下降約0.14 m;宜都彎道進口段平均沖刷了 4.7 m,預估宜昌枯水位下降 0.11 m;蘆家河淺灘段下切 0.2 m,可引起宜昌枯水位下降約0.05 m,三者合計,宜昌枯水位約應下降 0.30 m,這與宜昌枯水位實際下降0.29 m(測量值)很接近??梢婋僦瑝?、宜都彎道、蘆家河等節(jié)點沖刷是造成宜昌枯水位下降的主要因素。
表8 宜昌-蘆家河段不同位置沖刷引起的宜昌水位變化情況 m
(1)葛洲壩下游眾多河道節(jié)點的演變,是造成宜昌枯水位變化的主要影響因素,在目前河道條件下,蘆家河、關洲、宜都、胭脂壩等是幾個控制性作用較強的節(jié)點。
(2)在蘆家河、關洲、宜都、胭脂壩等幾個主要控制性節(jié)點河段中,蘆家河節(jié)點對其上游及宜昌枯水位的控制作用最強,其演變后對宜昌枯水位的影響也最明顯。
(3)蘆家河以上節(jié)點穩(wěn)定是維持宜昌水位的重要因素。數(shù)值實驗表明,蘆家河以上河段幾個關鍵性節(jié)點和淺灘部位對水位同樣起著主要控制作用。只要節(jié)點位置穩(wěn)定,沿程其他深槽位置沖刷對宜昌水位的影響較小,這是三峽水庫蓄水后,該河段雖已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沖刷,而宜昌水位下降幅度較小的原因。
(4)如果蘆家河、胭脂壩、宜都、關洲等主要河道控制節(jié)點在今后能夠長期保持穩(wěn)定,則將來宜昌枯水位降幅會非常有限。
(5)本文節(jié)點演變影響的模型預測成果與實際觀測資料吻合較好,模型研究結論對今后實施河道工程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1] 李云中.長江宜昌河段低水位變化研究[J].中國三峽建設,2002,(5):12 -14.
[2] 孫昭華,李義天,葛 華,李 明.三峽下游沙卵石河段縱剖面形態(tài)對枯水位影響[J].泥沙研究,2007,(3):9-16.
[3] 楊國錄.河流數(shù)學模型[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