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曉娟(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對外漢語學院)
The Literature Department of MianYan Normal School
Zhan Xiaojuan
詹曉娟:綿陽師范學院文學與對外漢語學院,副教授,文學與文化研究。
從1901年開始頒發(fā),諾貝爾文學獎迄今已走過112年的歷程。1914、1918、1935、1940、1941、1943這六年因戰(zhàn)爭原因沒有頒獎,1904、1917、1966、1974等四個年度有兩個人獲獎,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09位作家獲此殊榮。不管諾貝爾文學獎有怎樣先天的難處和局限,或是自身的偏頗和片面,從而招致人們的非議和不滿,但在世界眾多的文學獎中它仍然鶴立雞群,在世界文學活動中的權(quán)威性依然是無法抹煞的。“20世紀100年間,諾貝爾文學獎幾乎囊括了不同政治立場、不同文學流派、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世界影響的作家,成為全球化語境下一個超越民族、地域、意識形態(tài)的文學體系?!盵1]成為了當代世界文學的一道重要景觀和不容忽視的國際文學現(xiàn)象,尤其是今年,莫言的獲獎,結(jié)束了該獎項沒有中國這個文化大國身影的缺憾,從而更加確立了它的國際化地位??梢哉f諾貝爾文學獎總體上匯聚了20世紀以來相當大一部分文學精華,這一點只要略加比較即不難看出。
歸結(jié)起來,目前世界上有影響的文學獎項主要有以下一些:
一、美國:國家書評人文學獎、??思{文學獎、普利策獎;
二、法國:法蘭西學院小說大獎、龔古爾文學獎、費米娜文學獎、雷諾多文學獎、梅第西文學獎;
三、英國:橘子文學獎、布克文學獎、惠特布萊德文學獎;
四、中國:魯迅文學獎、矛盾文學獎、老舍文學獎、馮牧文學獎、曹禺戲劇文學獎;
五、德國:青少年文學獎、畢希納文學獎;
六、日本:芥川獎、三島由紀夫獎、紫式部獎、文部大臣新人獎、川端康成獎、海鷗文學新人獎;
七、印度:泰戈爾文學獎;
以上印度的泰戈爾文學獎是在2009年由三星電子公司資助才剛剛成立的。我們只要對這些獎項略作研究,就不難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他們僅僅是在一個國家的范圍內(nèi)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文學獎項,并非像諾貝爾文學獎那樣,是一個影響遍及全世界的盛事。
在這眾多的文學獎項中,諾貝爾文學獎何以能走出一國國界而影響全球,應當是值得我們?nèi)ヌ骄康囊粋€現(xiàn)象,從中探索文學對普世意義表現(xiàn)的價值取向,以反觀自我,并獲得對自身更透澈的自認,從而實現(xiàn)提升群體的素質(zhì)的目標,在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更是有益于增進全人類相互了解與融合的一個值得研究的領(lǐng)域。
一
一件事物能否獲得普遍的認可,其基本觀念的確立當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就諾貝爾文學獎來說,它最核心的問題就是頒獎標準的制定,只有確立世界性的頒獎標準,才可能有世界性的眼光,并得到普遍的關(guān)注。
根據(jù)創(chuàng)立者諾貝爾的遺囑,諾貝爾文學獎金將授予“最近一年來”“在文學方面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2]。1900年經(jīng)瑞典國王批準的基本章程中改為“近年來創(chuàng)作的”或“近年來才顯示出其意義的”作品,“文學作品”的概念擴展為“具有文學價值的作品”[3],即包括歷史和哲學著作。諾貝爾遺囑是這樣說的:“我其余的全部可變賣財產(chǎn)應按如下方式處置:資本——由我的執(zhí)行人投資于安全可靠之證券——應成為一個基金,其盈利應以獎金形式每年分發(fā)給那些在過去一年中使人類受惠最大之人士。所說的盈利應均分為五份,分配如下:一份應授予在物理學領(lǐng)域里作出最重要發(fā)現(xiàn)或發(fā)明之人士;一份應授予作出最重要化學發(fā)現(xiàn)或改進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生理學或醫(yī)學領(lǐng)域里作出最重要發(fā)現(xiàn)之人士;一份應授予在文學領(lǐng)域里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一份應授予為各民族間的兄弟情義、為取消和削減常備軍、為召開和促成和平會議做了最多或最佳工作之人士。物理學獎和化學獎應由瑞典科學院頒發(fā);生理學或醫(yī)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卡羅林斯卡學院頒發(fā);文學獎應由斯德哥爾摩的學院頒發(fā);和平衛(wèi)士獎應由挪威國會選出的一個五人委員會頒發(fā)。我的明確愿望是:評獎不考慮候選人之國籍,不論是否斯堪的納維亞人,最夠格者獲獎?!盵4]
這里特別應當引起我們重視的,與文學相關(guān)的有兩點,一是:文學獎“應授予在文學領(lǐng)域里創(chuàng)作出具有理想傾向的最杰出作品之人士。”二是:諾貝爾獎的統(tǒng)一評獎范圍是“不考慮候選人之國籍,不論是否斯堪的納維亞人,最夠格者獲獎。”這兩點結(jié)合起來看,諾貝爾的意愿就是要獎勵那些超越了自我命運悲歡而能關(guān)注更廣泛的人類共同命運的人,而且是世界范圍內(nèi)所有具有這樣胸襟與才華的作家,這在一開始就使這獎項具有了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懷,突破了一國的狹小范圍,站在了全人類的高度審視和促進文學事業(yè)的發(fā)展,從一開始就為該獎項的國際化打下了基礎(chǔ)。
二
標準制定以后,能否被忠實地執(zhí)行,是獎項設立者意愿能否實現(xiàn)的保障,否則,再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是一紙空文,在尚不為人所知的時候就已經(jīng)消聲匿跡,或者只能在普遍的鄙視中自我滿足而已。諾貝爾是幸運的,他的意愿應當說是得到了足夠尊重和盡可能忠實執(zhí)行的,這從評獎委員會嚴謹廉潔的作風和這111年以來獲獎作家的分布情況即能得到證實。
有這樣一件事情,充分地體現(xiàn)了評獎委員會嚴謹廉潔的作風。按照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規(guī)定,獲獎者必須是還活在世上的作家。1931年的授獎卻是110年以來的唯一例外,頒發(fā)給了已經(jīng)亡故的瑞典詩人卡爾菲德爾。當時這一消息立即讓瑞典的輿論界一片嘩然,人們?nèi)浩饑ト鸬湮膶W院,利用報紙、開會等場合公開批評瑞典文學院違背諾貝爾本人的意愿,公然將文學獎金頒發(fā)給了一位去世的人,是一個影響很壞的先例。面對這些激烈的口誅筆伐,瑞典文學院冷靜而自信地給予了答復:首先諾貝爾文學獎的規(guī)章明確規(guī)定,只要這個人的推薦書是在他去世之前提出來的,是允許頒獎給這位作家的,卡爾費爾特生前已經(jīng)獲得提名。其次,卡爾菲德爾未在生前獲獎,是有特殊原因的。其實早在1918年至1931年詩人去世的十幾年時間里,瑞典文學院曾幾次想頒獎給他,卻都被他本人婉言謝絕,其理由是,他自己是瑞典文學院的官員,擔任評獎委員和終身秘書,授獎給自己有諸多不便。就這樣,諾貝爾文學獎的“桂冠”被他一次次推了下來。這個解釋自然得到了絕大部分批評者的認可,卡爾菲德爾的高尚品格也成為了諾貝爾文學獎歷史上的一段佳話,增進了這一獎項的權(quán)威性和可信度。
諾貝爾文學獎自設立以來,其獲獎者的地域覆蓋面是其他任何文學獎都無法比擬的。到今年2012年,109位獲獎作家總體分布的情況如下:(按獲獎作家的國籍統(tǒng)計)
法國14位,美國10位,英國11位,瑞典8位,德國8位,意大利6位,西班牙5位,蘇聯(lián)(含俄國及俄羅斯)、波蘭分別有4位;愛爾蘭,丹麥、挪威分別有3位,瑞士、希臘、智利、南非、日本分別有兩位,芬蘭、冰島、比利時、南斯拉夫、以色列、印度、澳大利亞、危地馬拉、哥倫比亞、捷克、尼日利亞、埃及、墨西哥、圣盧西亞、葡萄牙、匈牙利、奧地利、土耳其、秘魯、中國分別有1位獲獎者。
我們再以按每20年為一時段,對五大洲獲獎作家人數(shù)進行統(tǒng)計,也許更能看出諾貝爾文學獎在地域分布上的擴展與變化:
1901~1920:歐洲19 美洲0 亞洲1 非洲0 大洋洲0
1921~1939:歐洲15 美洲3 亞洲0 非洲0 大洋洲0
1944~1960:歐洲14 美洲3 亞洲0 非洲0 大洋洲0
1961~1980:歐洲13 美洲6 亞洲2 非洲0 大洋洲1
1981~2000:歐洲11 美洲5 亞洲1 非洲3 大洋洲0
2001~2012:歐洲:9 美洲1 亞洲1 非洲1 大洋洲0
合計: 歐洲80 美洲18 亞洲4 非洲4 大洋洲1
從以上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獲獎作家分布的情況主要有以下一些變化:
獲獎作家的地域范圍是逐步走出歐洲而面向世界的。在諾威爾文學獎評獎之初,評委們的視野主要還是投向歐洲的,在前20年,僅有一個歐洲之外的作家獲獎,第二個20年和第三個20年都增加為三個。到第四個20年,情況發(fā)生了比較明顯的變化,美洲和亞洲獲獎者一共達到了8個之多,占這一時期獲獎人數(shù)的百分之四十。從此以后,獲獎者的范圍更是涵蓋了世界幾大洲的一些文學大國以及在文學創(chuàng)作領(lǐng)域中有杰出建樹的作家。從60年代開始,亞洲有四位作家獲獎,分別是日本的川端康成(1968年)、大江健三郎(1994年),土耳其的帕默克(2006年)和中國的莫言(2012年);非洲有四位,分別是尼日利亞的索因卡(1986年),埃及的馬哈福茲(1988年),南非的納丁·戈迪默(1991年)和庫切(2003年);南美洲共有四位獲獎者,智利的聶魯達(1971年),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1982年),特立尼達的沃爾科特(1992年),秘魯?shù)穆运_(2010年);澳洲則有澳大利亞的懷特(1973年獲獎)為代表。這表明評獎者已經(jīng)把目光投向了整個世界文壇,擺脫了過去“歐洲中心論”的狹隘觀念,尤其是那些拉丁美洲、非洲作家的獲獎更體現(xiàn)了諾貝爾文學獎面向世界的傾向,使該獎真正成為了擁有世界性的權(quán)威獎項。
從獲獎者的性別分布來看,對于女性作家和小語種作家也有一個逐步增加關(guān)注與重視的過程。60年代以前的60年間,有4位女作家獲獎,此后的50年間有6位獲獎,僅90年代就有3位女作家(戈迪默、莫里森、希姆博爾斯卡)獲獎,占了全部獲獎女作家的四分之一,表明女性作家的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而埃及的馬哈福茲和葡萄牙的薩拉馬戈的獲獎,也表明了對于那些具有悠久歷史的小語種文學創(chuàng)作的肯定。今年莫言的獲獎,則是對有著巨大差異文化類型的認可和接受,他的意義更是非同一般,對實現(xiàn)全人類文明與文化的融合,有著不容忽視的巨大意義。
然而,我們也不能忽視,在諾貝爾獲獎作家的群像之中,中國作家的面孔實在太少,高行健是以法國作家的身份得獎的,莫言是唯一完全代表中國和中國文化的獲獎者。中國作為世界幾大文化體系之一的國度,如今依然強大的國家,在這樣一個世界最具影響力的文學盛事中,卻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這無論是對中國自身而言,還是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而言,都應當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在諾貝爾文學獎未來的發(fā)展中,無疑應當受到更多重視。
三
諾貝爾文學獎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普遍關(guān)注的文學獎項,其內(nèi)在原因則是評獎過程中對文學自身獨特標準的把握。這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個是文學作品所表現(xiàn)的內(nèi)容,如主題、題材的確定和選擇,二是文學表現(xiàn)形式的探索。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體現(xiàn)了20世紀以來世界文學發(fā)展的曲折歷程,也在促進其創(chuàng)新探索上做出了貢獻。
回顧諾貝爾文學獎,我們可以看到,在其評選的過程中,經(jīng)歷了逐步認可并積極推進文學在作品題材范圍上的拓展和在主題上進行新探索的過程,這是諾貝爾當年理想的主要體現(xiàn)。作品的理想性傾向必須要在題材的選擇和如何揭示其內(nèi)在意義上得以落實,才能獲得讀者的認可,并能從中獲得普世意義的共鳴。讀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除了對經(jīng)典的品味欣賞之外,往往期望獲得自身生活的教益。時代在發(fā)展,作為最直接而生動地反映人類生活和情感的文學,如果只是墨守成規(guī),那它必然會失去讀者,淡出我們的視野,“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諾貝爾文學獎在這方面的發(fā)展,也走過了一個漸變的過程,逐步擺脫了狹隘和固步自封,以開闊的胸襟,長遠的眼光,積極進取,終至成為世界文學領(lǐng)域的翹楚。
對這一點的分析我們還是從對歷年的獲獎作家作品的分析中,來細加認識。
在1901至1920年獲獎的20位作家中,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幾乎是清一色的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傳統(tǒng)忠實的繼承者,部分作家,特別是詩人,還帶有明顯的古典主義色彩,唯一的例外是比利時象征主義戲劇家梅特林克,瑞典文學院對梅特林克“全然不同于傳統(tǒng)的形式”和“對人的內(nèi)心的意念”[5]的挖掘給予了特別的注意。但在長達20年的時間里,這樣的情況僅此一例。同時,這個時期的獲獎作家?guī)缀跚逡簧錾碛跉W洲傳統(tǒng)文學大國,唯有泰戈爾例外,但他也是出身于多年受到大英帝國統(tǒng)治的印度。這說明,當時評獎委員會還是從19世紀固有的文學觀念出發(fā)在歐洲文學大國內(nèi)尋找符合獲獎標準的作家。何謂“有理想傾向”?這是一個難以統(tǒng)一的標準,所以近年來有文章披露說,當年就以作品缺乏理想為由否定了列夫?托爾斯泰的獲獎資格,給自己留下了一份遺憾!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最初把“理想主義”理解為:“就是文學上的正統(tǒng)性,符合宗教精神和社會道德秩序,能激發(fā)人樂觀向上的情緒”,“為人類,為符合人道、常識、進步及幸福所做的奮斗”[6]如果諾貝爾文學獎的評選一直按這樣的標準進行下去,那就不只是一點點遺憾了,它應該永遠無法進入全球的視野,甚至早已悄聲匿跡了,因為它體現(xiàn)的完全是歐洲文明的價值觀念,變很容易將東方文化體系和非洲、拉美文化體系的優(yōu)秀作家排斥在外。
從1921到1939年,諾貝爾文學獎幾乎是在朝著危險的邊緣邁進,除了在授獎地域上有所突破,有3位美國作家獲獎之外,諾貝爾文學獎委員會依然堅持他們原有的傳統(tǒng)觀念,即獲獎者應是歐洲文學大國的傳統(tǒng)作家。但實際上“文學研究的興趣中心已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轉(zhuǎn)移,從對文學作修辭學式的‘內(nèi)部’研究,轉(zhuǎn)為研究文學的‘外部’聯(lián)系,確立它在心理學、歷史或社會學背景中的位置?!盵7]
因為評獎委員會認識的滯后,詹姆斯·喬伊斯、普魯斯特、D.H.勞倫斯這些在那個時代引起廣泛關(guān)注和認可的作家,都沒有能夠納入獲獎者的名單之中,評獎委員會也因此招來后人許多憤憤不平的評論。這些作家大多是20世紀興起的現(xiàn)代主義的代表性作家,卻沒有得到諾貝爾文學評獎委員會的認可,這明顯地反映出評獎委員會對新的文學現(xiàn)象的視而不見或排斥。相反,評獎委員會卻讓幾個相對影響力和藝術(shù)才華都遜色不少的作家譬如黛萊達、蒲寧、馬丁?杜?加爾、西倫佩,以至像珀爾·巴克(即賽珍珠)等獲得了殊榮,這些作家無論是聲譽影響還是作品價值,恐怕都無法與喬伊斯等人相提并論。當然,珀爾?巴克的獲獎,可能是評委們對中國元素的期待,但這只能是揣測,并不具有學術(shù)的意義。
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之間,現(xiàn)代主義已經(jīng)在文壇上占據(jù)了半壁江山,但評獎者真正認識到它的價值和影響,已是50-60年代的事了。也就在此期間,蘇聯(lián)、中國、美國出現(xiàn)了不少文學巨匠,可是他們?nèi)晕幢辉u委會重視,這體現(xiàn)出諾貝爾文學獎此時,在總體上仍未全面跨出歐洲文學傳統(tǒng)的范圍,不能稱之為世界性的文學獎項,還有違人們對它的衷心期待,這些也成了后人非議它的話柄。
這個時期奧尼爾的獲獎可說是一個亮點。作為20紀美國戲劇界的領(lǐng)袖,奧尼爾的戲劇深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影響,反映了現(xiàn)代資本主義社會中小人物的悲慘命運和異化現(xiàn)象,他的悲劇“基于一種極其尖銳的,也可以說是撕裂人心的,但具有某種經(jīng)住了嚴峻的認識,同時懷著一種對人生美好的命運依然挑戰(zhàn)的情感?!盵8]“他大膽運用表現(xiàn)主義手法處理思想和社會問題,由此產(chǎn)生的劇本與真實生活沒有多少關(guān)聯(lián),詩人和夢想家使他自我獨力,沉浸于他狂熱地追求的思辨和幻想之中。”[9]“他的筆端流露出一種對人生極其痛苦的,嚴峻的認識,同時也描寫著對人生宿命毅然挑戰(zhàn)的崇高壯美和歡欣之情?!盵10]奧尼爾的表現(xiàn)主義創(chuàng)作風格,給諾貝爾文學獎的領(lǐng)域,帶來了新的氣息。
真正的轉(zhuǎn)折發(fā)生在40-50年代。從二次大戰(zhàn)即將結(jié)束的1944年,到1960年,成了諾貝爾文學獎開始走向世界的一個過渡。智利的米斯特拉爾的獲獎可以視為一個標志,她是拉丁美洲第一位獲獎作家,她那“富有強烈感情的抒情詩歌,使她的名字成為拉丁美洲理想的象征”[11],這一贊美詞可以理解為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對“理想作品”的一種新理解與確認[11]。這種新的理解在這個時期還表現(xiàn)為獲獎對象的多樣化:一是1950年授獎給英國哲學家羅素;二是授獎給英國的丘吉爾;三是1958年授獎給蘇聯(lián)作家帕斯捷爾納克。這個時期T.S·艾略特、福克納、海明威和加繆的獲獎,更加不可爭議地顯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價值和地位,對于推進20世紀的文學發(fā)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60至1980年顯示了諾貝爾文學獎逐漸向世界全面開放的勢態(tài)。這個時期,即使在歐洲的獲獎作家中,法國的貝克特、德國的伯爾和意大利的蒙塔萊,也都屬于具有世界影響文學流派的代表人物。這20年是世界文學流派豐富多彩的時期,貝克特的獲獎是西方正統(tǒng)文壇對50年代“荒誕戲劇”的肯定;肖洛霍夫、川端康成與貝婁、辛格的獲獎是對蘇聯(lián)現(xiàn)實主義文學、日本“新感覺派”和美國猶太小說成就的肯定。1964年頒發(fā)給了法國作家薩特,雖然薩特拒絕領(lǐng)獎,但評獎委員會對薩特的認可卻是令人稱道的,作為有堅定獨立性的作家薩特用自己的創(chuàng)作確定了自己在20世紀世界文學中的地位與貢獻,同時他的拒絕也有力地促進了評委們的反思。
20世紀的最后20年的評獎結(jié)果進一步顯示了諾貝爾文學獎的開放性,誠如古斯塔夫·繆勒在《文學的哲學》一書中所言:“不斷變化的文學風格就是藝術(shù)以及其他一切文學活動里潛在的哲學變化的結(jié)果。”[12]時代的變化,催生了文學的變化,只有跟隨了這一變化的文學事業(yè),才能留在人們的視野之中。在這20年中,評獎委員會更加關(guān)注的是作家的流派風格、創(chuàng)作成就和區(qū)域影響,哥倫比亞的馬爾克斯、捷克的塞費爾特、埃及的馬哈福茲、墨西哥的帕斯、南非的戈迪默、圣盧西亞的沃爾科特都成為該國的第一位獲獎者,這些作家的獲獎,向世人展現(xiàn)了更加豐富多彩的人類生活畫面,使諾貝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題材范圍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即使像英國的戈爾丁、美國的莫里森、日本的大江健三郎、愛爾蘭的希尼、德國的格拉斯,盡管出身于西方(含日本)傳統(tǒng)文學大國,但他們的文學成就與在流派創(chuàng)作中的地位都是不容質(zhì)疑的。意大利的社會喜劇家達里奧?福以反政府的激進立場聞名,他又兼導演、演員于一身,他在1997年獲獎的結(jié)果也引起過一些議論,但這正是評委們注重作家風格和作品內(nèi)涵的表現(xiàn)。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這20年的評獎對許多不同文化體系作家的創(chuàng)作都給予了重視,還關(guān)注到了異文化在新時期的相互撞擊和融合而帶來的文學題材、體裁、主題和創(chuàng)作方法,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等多方面的變化。這些獲獎者盡管個別作家在揭曉前并不為人們普遍看好,但大多數(shù)是當之無愧的,給讀者提供了具有新意的閱讀趣味。
新世紀12年的獲獎者更顯示了諾貝爾文學獎對世界性問題的關(guān)注,無論是作家的文化身份,還是其創(chuàng)作的主題、題材、體裁,都更加廣泛新穎了。印度裔特里尼達和多巴哥作家V.S.奈波爾,有著多重文化背景,他寫作的主題是去國者(exile)的困境和“外方人”(outsider)的疏離感。南非庫切的作品主要描寫的是種族隔離下人們的生活。帕默克則“在探索他故鄉(xiāng)憂郁的靈魂時發(fā)現(xiàn)了文明之間沖突和交錯的新象征”。對人類心靈痛苦和性別沖突的深刻表現(xiàn),也是這個時期的突出特征。耶利內(nèi)克的作品犀利地揭露在現(xiàn)代男權(quán)社會中女性受到的侮辱和摧殘。多麗絲?萊辛寫了文化的碰撞,嚴重的種族歧視,個人對自然的對抗,以及個體和群體之間的沖突。秘魯作家略薩不僅涉足了小說、劇本、散文隨筆、詩、文學評論、政論雜文等多個體裁領(lǐng)域,還導演舞臺劇、電影和主持廣播電視節(jié)目及從政。他詭譎瑰奇的小說技法與豐富多樣而深刻的內(nèi)容為他帶來了“結(jié)構(gòu)寫實主義大師”的稱號。評獎委員會把今年的大獎辦法給莫言的理由則是:“他的魔幻現(xiàn)實作品融合了民間傳說、歷史與當下?!边@個頒獎詞顯示出評委們對中國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依然存在疏離,但卻有著濃厚的興趣。
我們的世界正在走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意味這個世界在政治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經(jīng)濟上已經(jīng)完成了一體化,更不是在文化上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同質(zhì)化。全球化是一個在很大程度上十分矛盾的過程,無論是就它的影響范圍,還是它的多種多樣的結(jié)果而言,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諾貝爾文學獎經(jīng)歷艱難曲折的歷程,終于成為世界公認的最高文學獎項,人們自然期望諾貝爾文學獎能更好地代表整個世界文學的發(fā)展潮流,使世界五大洲最杰出作家都能成為獲獎作家,避免重犯20世紀初期評獎過于世俗化、地域化的缺陷,以不辜負阿爾弗雷德?諾貝爾創(chuàng)立該文學獎的初衷,為真正實現(xiàn)全人類的和諧發(fā)展做出貢獻。當然諾貝爾文學獎這種對于新世紀的矚望,某種意義上可視為對于新世紀世界文學發(fā)展方向的新期望。
走過20世紀的100年,在那個世紀中,人們可以為激動人心的文學作品歡呼鼓掌,但有時也不得不因文學的軟弱、文學被戰(zhàn)爭與集權(quán)蹂躪時的痛苦而發(fā)出悲哀的嘆息,諾貝爾文學獎也有過軟弱和悲哀,那么,在這個新的世紀里,它能不能成長得更加獨立堅強,不再重演過去的痛苦悲傷呢?更重要的是,它能否為全世界不同文化區(qū)域人們的相互理解和溝通,搭起一個美好的平臺,為世界和平事業(yè)做出獨有的貢獻呢?對此,我們充滿信心。
四位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作家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1899年6月14日生于大阪,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國》、《千只鶴》等。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shù)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勛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shù)勛章等?!耙苑欠驳匿J敏表現(xiàn)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zhì)”,于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是日本獲此獎項的第一人。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后,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未留下只字遺書。
大江健三郎,日本小說家。1935年1月31日出生于日本四國島的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1959年3月,大江健三郎完成學業(yè),從東京大學法文專業(yè)畢業(yè),著有《廣島日記》(1965年)、《作為同時代的人》(1973年)和《小說方法》(1978年)等作品和文論。1994年瑞典文學院以其作品《個人的體驗》、《萬延元年的足球隊》授予大江健三郎諾貝爾文學獎。
2002年春節(jié)期間,大江健三郎曾表示,如果繼我之后還有亞洲作家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話,我看好莫言。當時大江健三郎先生說:“再有10年,他能拿獎!”
[1]陳春生.諾貝爾文學獎:20世紀文學全球化的樣本[J].外國文學研究,2003(3):145.
[2][3]白根格倫.世紀超人:諾貝爾傳[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167.
[4]宋兆霖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M](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2.
[5]肖滌編.諾貝爾文學獎要介[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2:202.
[5]希利斯·米勒.文學理論在今天的功能[A].拉爾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121.
[6]王逢振主編.諾貝爾文學獎詞典[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11.
[7]希利斯·米勒.文學理論在今天的功能[A].拉爾夫·科恩.文學理論的未來[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P.121
[8][9][10]宋兆霖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M](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419-422.
[11]宋兆霖主編.諾貝爾文學獎全集[M](上).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488.
[12]古斯塔夫·繆勒.文學的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