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 蘇 珊
日本著名的文化人類學(xué)學(xué)者高橋敷先生,在他《丑陋的日本人》一書中,曾記述了這樣一個事:當年,高橋敷先生在秘魯一所大學(xué)任客座教授,曾與一對來自美國的教授夫婦毗鄰而居。一天,這對夫婦的小兒子不小心將足球踢到了高橋先生的家門上,一塊花玻璃被打碎了。
高橋先生和夫人估計那對美國夫婦會很快登門賠禮道歉。然而,他們想錯了。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在兒子闖禍之后,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第二天一早,那個孩子自己送來了一塊玻璃。小家伙彬彬有禮地說:“叔叔,對不起。昨天我不留神打碎了您家的玻璃,因為商店已經(jīng)關(guān)門了,所以沒能及時賠償。今天商店一開門,我就去買了這塊玻璃,請您收下它,也希望您能原諒我的過失。這種事情再也不會發(fā)生了,請您相信我?!?/p>
理所當然地,高橋夫婦不僅原諒、而且喜歡上了這個通情達理的孩子,他們款待孩子吃了早飯,還送他一袋日本糖果。
原以為事情畫上了“句號”。出人意料的是,當孩子拿著那袋糖果回家之后,那對美國教授夫婦卻出面了。他們將那袋還沒有開封的糖果還給了高橋夫婦,并且解釋了不能接受的理由:一個孩子在闖了禍的時候,不應(yīng)該得到獎勵。
在他們看來,這個小“男子漢”應(yīng)當學(xué)會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擔(dān)起他能負的責(zé)任,孩子打碎了鄰居家的玻璃,為了賠償這塊玻璃,他幾乎花掉了自己存折上所有的零花錢。但是,他決不會因此得到父母一分錢的“財政補貼”,如果錢不夠的話,父母可以考慮借錢給他,但他必須有自己的還款計劃。比如,早晨為附近的鄰居送牛奶、取報紙,周末為別人修剪草坪,節(jié)約自己每周的零花錢等。他們之所以這樣做,是讓孩子為自己的過失付出代價。只有付出這種代價之后,他才能接受這個寶貴的人生教訓(xùn)。
【想一想】
1.這個孩子“通情達理”主要表現(xiàn)在哪里?
2就這件事來說,東方人的思維習(xí)慣是什么?
3.通過這件事情,你學(xué)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