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熙,謝元貴,李安定,車家驤
(貴州科學院喀斯特資源環(huán)境與發(fā)展研究中心,貴州貴陽550001)
當前,礦業(yè)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yè)[l],礦產資源持續(xù)大規(guī)模的勘探開采引發(fā)了一系列難以避免的環(huán)境問題[2],嚴重影響到礦區(qū)土地資源的可持續(xù)利用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3]。礦區(qū)土地復墾在一定程度上會改善礦區(qū)的生態(tài)環(huán)境[4],但是從調查研究的情況看,目前復墾土地存在土層薄、結構差、石礫石塊多、邊坡大等一系列問題,采礦活動造成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危害并沒有隨著采礦活動的停止而立即停止[5]。
目前已復墾礦山數量少,筆者通過多方咨詢,找到了1個已經復墾1年多的煤礦進行調查。此礦山為一小型礦山,最初年生產能力為3萬t,后改成6萬t,最后升為9萬t,由于剩余資源量少,所以于2010年關閉,同年年底開展土地復墾工作。礦區(qū)建筑全部拆除,修建30 m3蓄水池3個,復墾面積約0.5 hm2,覆土石混合物平均厚度30 cm。
從現場情況看,復墾土地存在非常大的質量問題,與耕地標準差距較大,基本無法正常耕種,村民也沒有耕種。
(1)表土的獲取方式不合適且造成新的破壞。由于項目區(qū)位于斜坡上,所以本項目施工時獲取表土的方式就是挖山,將工業(yè)場地邊緣的山體就近挖掘,然后進行機械平整。本項目開挖邊坡以獲取表土的方式造成了新的破壞,且無采取植物及工程防護措施,導致新開挖邊坡與周邊環(huán)境不協(xié)調且產生了嚴重的水土流失。
(2)復墾表土并非土,而是含少量土壤及風化層的砂巖。由于項目施工時所覆蓋的表土來自山體,所以除表面有些能長植物的土壤外,下層并不是土,而是母質及風化砂巖,且包含有大量塊石,這樣的表土肥力極低,結構差,無法保持水分,也就無法進行正常的農業(yè)生產。
(3)表土覆蓋不均勻,部分區(qū)域根本未覆蓋。場地內覆土厚度不均勻,較深處達50~60 cm,較淺處尚沒有蓋住原來場地中的煤渣,土地利用難度大。復墾1年多以來,村民根本沒種植農作物,僅在其屋子邊上種了不到10株玉米,主要原因就是所覆的表土石礫含量大,基本無肥力。
(4)邊坡未處理,安全隱患大。矸石堆放在斜坡上,邊坡坡度達55°~65°,未進行防護,未覆土,也無植物措施,隨時有向下滑落的可能。主井場與洗煤場之間邊坡未處理,煤渣全部暴露在外,部分疏松區(qū)在雨水沖刷作用下已滑到下部堆積。
(5)無截排水設施。本項目水利設施僅有3個水池,水池配套飲水溝約5 m,沉沙池1個,此外再無其他截排水溝,雨水將直接沖刷土面,不利于保持水土,且土面下的礦渣所含硫 、磷、氟、氯、砷等有害元素在雨水沖刷作用下會影響到下部農田,造成一定的污染。
為探索礦山復墾土地能否達到耕地的質量要求,特采用貴州省土地復墾方案編制過程中專家認可并推薦的模糊綜合評價法對復墾土地耕地利用方向的適宜性進行評價。
評價因子包括地面坡度、土層厚度、壤土含量、土壤污染、地表穩(wěn)定性、排灌條件、區(qū)位條件。根據確定的評價因子、因子等級P(xi)與權重Wi,建立土地質量評價綜合分值的數學模型:
式中:C為評價單元土地適宜性綜合指數;P(xi)為各因子的分值;Wi為各因子的權重;n為因子總數。詳見表1、2。
表1 復墾土地適宜性評價因子及權重
表2 評價因子分級
按照土地優(yōu)劣的實際情況,劃定土地等級。耕地適宜性評價綜合得分值在60分以下的不適宜復墾為耕地;得分值在60~80分之間的較適宜復墾為耕地;得分值在80分以上的適宜復墾為耕地。詳見表3。
表3 復墾土地耕地適宜性評價
從評價結果來看,僅儲煤場復墾后較適宜作為耕地使用,而主井場地和矸石場復墾后達不到耕地的最低標準,因此可以初步判斷本項目復墾后土地質量達不到驗收標準。
從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結論:
(1)復墾土地存在一些質量問題,主要體現在土層厚度不均勻、土壤石礫含量過高、地塊邊坡存在安全隱患和配套水利設施不完善等方面。
(2)評價結果表明,儲煤場復墾后基本上可達到耕地標準,矸石場和主井場復墾后達不到耕地標準。
(3)土地復墾報告設計已經開始了幾年時間,但復墾工程嚴重落后,地方監(jiān)督與管理力度不夠,工程質量存在一些問題,不利于土地可持續(xù)利用。
[1]胡振琪,楊秀紅,鮑艷,等.論礦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修復[J].科技導報,2005,23(1):38 -41.
[2]孫慶先,胡振琪.中國礦業(yè)的環(huán)境影響及可持續(xù)發(fā)展[J].中國礦業(yè),2003,12(7):23 -26.
[3]王海春.礦區(qū)土地復墾的理論及實踐研究綜述[J].經濟論壇,2009(13):12-14.
[4]胡振琪,趙艷玲,趙珊,等.礦區(qū)土地復墾工程可墾性分析[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4,20(4):264 -267.
[5]劉喜韜,鮑艷,胡振琪,等.閉礦后礦區(qū)土地復墾生態(tài)安全評價研究[J].農業(yè)工程學報,2007,23(8):1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