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澤珍,馬慧明,王振英
(新疆伊犁水文勘測局,新疆伊寧835000)
20世紀,在北緯廣大地區(qū)的觀測資料顯示氣候總的變化趨勢為:氣溫升高,降水增多,極端天氣情況頻繁發(fā)生;但地區(qū)上的差異很大,氣候變化的強烈程度以北緯最甚[1]。1987年開始,我國西北地區(qū)西部、中部氣候出現(xiàn)向暖濕變化的突變。此前基本處于持續(xù)暖干化:氣溫上升、降水偏少、河川徑流減少、湖泊萎縮。從1987—2000年西北地區(qū)氣溫較1961—1986年平均升高了0.7℃,90年代是近100 a最暖的時期,與60、70和80年代相比,分別偏高0.8℃、0.7℃和0.5℃。同時,山區(qū)降水量和冰川融水量增加、內(nèi)陸湖泊水位上升,同期新疆北部年降水增加22%,南部增加33%;博斯騰湖水位上升4.5 m,超過50 年代最高水位[2]。
可見,在我國西北地區(qū)無論是氣溫、降水還是蒸發(fā)都有較大的敏感度,那么,天山西部的伊犁河流域,氣溫、降水和徑流的變化是怎樣的呢?
伊犁河屬中亞內(nèi)陸河,流域面積58 177 km2,流域東、南、北三面被天山主支脈環(huán)抱,兩支天山支脈東西橫貫流域中部,形成了由東北向西南依次排列的喀什河、鞏乃斯河和特克斯河三大支流;地勢東高西低,并由東向西傾斜敞開,有利于接納西風帶大西洋等暖濕氣流,多年平均氣溫在2.9~9.2℃之間,多年平均降水量為203~826 mm。流域內(nèi)降水量較豐沛,氣候溫和,水資源相對豐富。
本文選用了天山西部流域觀測時間長、資料齊全的5個代表站1957—2003年共47 a的地面氣溫資料,對年平均氣溫進行算術(shù)平均,分析其變化情況。
如圖1,1957—1976年平均氣溫普遍較低,只有1962、1963和1965這3 a的距平為正值,1968和1973年與歷年均值持平;而1977—2003年的平均氣溫持續(xù)增高,只有1984、1985、1993、1994和1996這5 a的距平為負值。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是氣溫明顯由冷向暖變化的分界點。
圖1 天山西部5站年平均氣溫模比系數(shù)差積曲線圖
如表1,從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開始氣溫逐漸升高,尤其從80年代起距平均為正,47 a中,5個最暖年均出現(xiàn)在80年代以后。5站年平均氣溫由50年代的7.5℃達到21世紀初的9.0℃,升高了1.5℃;1987—2003年的年平均氣溫比1957—1986年前30 a的平均氣溫升高0.6℃,1997—2003年的年平均氣溫升高近1℃。
表1 天山西部代表站不同時期年平均氣溫變化統(tǒng)計對照 ℃
選用實測資料系列較長、具一定代表性的6個站的年降水量,以其算術(shù)平均值近似代表流域降水的變化情況。
如圖2,1957—1960年降水量較多,而1961—1986年降水量較少,1987—1997年則交替出現(xiàn)1~2 a降水量偏豐或偏少的年份,自1998年開始降水量連續(xù)偏多??梢哉f80年代中后期是降水量明顯由干枯向濕潤變化的分界點。
圖2 天山西部6站平均年降水量模比系數(shù)差積曲線
如表2,從60到80年代降水量基本處于偏少階段;自90年代,尤其是1998年開始降水量明顯增加,47 a中,2個最多雨年均出現(xiàn)在1997年后。與1957—2003年相比,21世紀初的平均年降水量增加約19%;1987—2003年的平均年降水量比1957—1986年前30 a增加11%,1998—2003年增加27%。
表2 天山西部代表站不同時期平均降水量變化統(tǒng)計對照
綜上分析,自80年代末期,天山西部地區(qū)的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變化,而這種變化從90年代中后期起更加明顯。
對天山西部水文站1957—2003年徑流量進行分析,見圖3,年徑流量的變化明顯受流域氣溫、降水等因素影響。
圖3 年徑流量模比系數(shù)差積曲線圖
再以流域三大支流為代表,對其同期的年徑流進行分析,如表3,在50年代水量偏豐;60—80年代偏枯,至80年代后期水量減少的趨勢減弱,并有增長的趨勢;90年代起偏豐,尤其是從90年代后期開始水量增加的幅度十分明顯,其中1998—2003年與1957—2003年相比增加26%,1987—2003年比1957—1986年增加14%,其中1998—2003年增加32%。1987年起年徑流量增加的幅度比降水量大5%左右。這一部分增加的量可說是當前氣候變暖等因素引起的。
表3 天山西部流域三大支流不同時期平均年徑流量距平統(tǒng)計
續(xù)表3
以上分析表明,天山西部流域的氣候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向暖濕變化,流域水量變化緊隨其后,且自1998年起更加明顯:降水和水量增加、光熱條件和植被覆蓋率好轉(zhuǎn),從而使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所改善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洪水、泥石流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也正因氣候的變化: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河川徑流補給量增加,以及災害性洪水等異?;驑O端水文現(xiàn)象的頻繁發(fā)生;②降水量的增加又影響著自60年代初開始到80年代中期的干冷和干暖氣候條件下,河流水量主要以冰川積雪融水為補給來源的主導地位。這也正是近幾年來天山西部流域徑流、洪水等水文特性及其規(guī)律性發(fā)生異常改變的原因所在。主要表現(xiàn)在:
1)河流年徑流量連續(xù)性異常偏豐。1998年以來連續(xù)6 a為豐水或特豐水年份,1998—2003年的平均水量異常偏多30%,并有5 a突破50年代以來的歷史記錄。且這種趨勢仍在繼續(xù)。這在以往40多年的水文記載和變化過程中是沒有發(fā)生過的;
2)災害性洪水等異?;驑O端水文現(xiàn)象頻繁,損失嚴重。90年代以來,天山西部流域已多次發(fā)生特大或次大洪水,如在1998、1999和2002年接連突破50年代以來的最大洪水記錄。與此同時,局部暴雨洪水、泥石流及山體滑坡等自然災害十分頻繁。據(jù)統(tǒng)計山洪災害造成損失的比例從50年代的44.4%上升到了90年代的63.1%,增加19%;
3)洪水來臨時間提前,汛期明顯延長。80年代末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來,由于受冬季積雪豐厚、河流基流增大以及氣溫升高、暴雨強度增大等異常水文、氣候因素影響,低高程區(qū)春洪出現(xiàn)的時間明顯提早近30 d。與此同時,汛期或水量較大時期持續(xù)時間也相應延長近30 d;
4)水土流失嚴重,河流總體水質(zhì)下降。
據(jù)專家預測,今后100 a全球平均氣溫將升高1.5~6.0℃。未來幾十年全球氣候暖化的同時,中高緯度地區(qū)降水強度和頻率增加。
以1957—1986年的氣溫、降水量和徑流量正常系列為基礎(chǔ),按1957—1992年和1993—2003年兩個時期,由5 a滑動平均年徑流量與降水量和氣溫建立關(guān)系:
1993年以前或當氣溫正?!鱐≤0時
(相關(guān)系數(shù) R=0.766)
(R=0.057)
1993年以后或當氣溫、降水異常時
(R=0.923)
(R=0.95)
式中:W1(%)、W2(%)為年徑流量距平,%;P(%)為年降水量距平,%;△W1(%)、△W2(%)為年徑流量距平與年降水量距平差值,%;△T為年平均氣溫距平,℃。
以式(3)、式(4)作為趨勢預報模型,假定今后氣溫和降水條件可能發(fā)生的變化,預測未來年徑流量的趨勢。
表4 天山西部流域三大支流在不同氣溫和降水條件下的年水量趨勢預測
在以1957—1986年氣溫、降水和徑流量作為正常的情況下,當未來的年平均氣溫升高1~2.5℃,年降水量增多10%~30%時,預測天山西部流域三大支流年水量可能的增幅為23%~69%。
對天山西部流域47 a來的氣溫、降水和河流徑流的分析結(jié)果顯示:從氣候變化的角度認識河流水文特性的改變,并以此為基礎(chǔ)來分析水文趨勢可能發(fā)生的變化,是很有必要的。這一嘗試仍有待于今后進一步的分析和論證。
[1]雷Wen,查爾斯 A.Lin.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影響[J].水利學進展,2003,14(05):667 -674.
[2]施雅風.中國西北氣候由暖干向暖濕轉(zhuǎn)型問題評估[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3]新疆水文水資源局.伊犁河流域規(guī)劃簡要報告[R].烏魯木齊:新疆水文水資源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