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是電影的一種藝術表現(xiàn)方式,多年前張藝謀以《紅高粱》中濃重的色彩設計在電影領域確立了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這種風格在他的作品中一脈相承,每一部影片的色彩都被賦予了表意的功能。所謂意,即指意蘊,也即創(chuàng)作者在講述電影故事之外,通過設計人物場景空間的色彩渲染的視覺效果、通過精心考究的畫面構圖表現(xiàn)出色彩的變化,使觀眾感受到的情節(jié)之外的韻味、涵義、或者作者刻意為之的隱喻。進入新世紀,隨著其個人對電影藝術的進一步領悟、電影技術手段的迅速發(fā)展、以及電影市場化的商業(yè)訴求,張藝謀電影的色彩表意功能愈發(fā)彰顯,不管濃墨重彩的古裝片,還是清新淡雅的文藝片,其色彩的表意功能都更具特色,下文將對新世紀以來張藝謀電影的色彩表意功能逐一進行分析。
在這部影片中,運用色彩講述故事的創(chuàng)意使得影片的形式感極為強烈,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敘事,但是在色彩的運用上卻獨具匠心,不失為一種拓展敘事方式的探索?!队⑿邸酚晌宕箢伾珮嫵?白、藍、紅、綠、黑,這種色彩的分割,有助于分隔出三個不同故事,有助于觀眾對于情節(jié)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對比鮮明的色彩有助于觀眾產(chǎn)生聯(lián)想,以進一步理解故事中每個人物所要表達的具體理念,紅衣絕美的張曼玉代表熾熱的生命,黑色肅殺的李連杰代表博大的胸懷,白衣孤寂的梁朝偉代表看破世俗的清凈,惺惺相惜的藍衣俠客代表知己的珍貴,綠衣對視的情侶代表寧靜的回憶。這種繽紛的色彩使得影片極具震撼力,簡略的筆墨勾勒出了傳統(tǒng)的武俠片意境,表現(xiàn)出色彩蘊含的意境與風致,胡楊林間紅衣女子的對決正如張藝謀本人所說,多年后仍會篆刻在觀眾的記憶中。
《十面埋伏》毫無疑問是一部整體失控的作品,主題的缺失、架空歷史的虛無、內(nèi)涵的蒼白、敘事的散亂、故事結構的失衡都讓觀眾對這部以商業(yè)收益為結果的影片頗感遺憾。但是其色彩的設計仍然令人難以忘懷,碧玉般翠綠的竹林大戰(zhàn),承襲了傳統(tǒng)的武俠片精華,更是從視覺上帶給觀眾全新的體驗;劉捕頭與金捕頭花海打斗的場面外景地是烏克蘭的草原,草原花海本身即色彩濃郁,通過鏡頭展現(xiàn)的花海更是色彩斑斕、充滿層次,由于天氣變化導致的大雪紛飛也帶來意外的視覺效果,色澤濃郁突然轉換成銀裝素裹的滿目雪白,給觀眾帶來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可惜的是這種視覺效果并沒有如張藝謀之前的作品一樣表達出影片內(nèi)在的意蘊。
一直以來,張藝謀的電影作品都不是傳統(tǒng)類型片觀眾的最佳選擇,特別是這部《滿城盡帶黃金甲》,情感的缺乏、故事的薄弱、價值觀的偏頗更是令觀眾感到無所適從,但是影片中用菊花鋪展的皇宮,金黃色流淌的整個銀幕,華貴雍容的皇宮所構成的視覺語言,實在充滿了濃烈的攻擊性與侵略性,讓觀眾盡管慨嘆影片敘事的缺失,卻仍然體會到這種單一濃郁色彩構筑的獨特視覺體驗。片中宮廷的回廊走閣、亭臺梁柱、雕花裝飾、人物服飾,都是燦爛奪目的金黃色,這種璀璨的顏色,這種發(fā)揮到極致的、一貫用來暗示皇權的明艷色彩,形成了一種不加控制的對人心理的侵略,構建出一個強權的世界,不但不能讓人感覺到皇家的氣派,反而給觀眾心理上帶來嚴重的壓迫感,從而營造出影片主人公所要面對的氣氛,揭示出這個陰謀故事對于人性黑暗面的剖析和批判。
這部影片色彩構成極具沖突,明亮、彩色、喧鬧、綺麗的畫面也是張藝謀一貫的美學主張。由于影片定位為喜劇,其色彩設計有一種超現(xiàn)實的喜感,紅、綠、紫、藍、橘黃等十幾種不同明度、不同色相的顏色雜糅在一部影片中,每種顏色都有各自的暗示。影片中每一個人物的衣著都暗示其性格,老板娘一身翠綠,花哨而對生命充滿渴望。男主角李四的粉紅色,勾勒出活脫脫一副小男人的模樣。趙六的橙黃代表著躁動,這種性格也導致了他的死亡。陳七的淡藍色則代表著冷靜與克制,而她的結局也是因其性格所致。張三的深藍紫色,跟黑夜幾乎是一個顏色,他的顏色壓抑,跟他的角色性格融為一體,他很沉默,話不多,內(nèi)心活動完全通過細節(jié)的動作展示。王五麻子則是渾身顏色混亂的角色,這暗示了這個角色的變態(tài)與畸形,邪惡與壓抑。
《三槍拍案驚奇》前半段色彩明度高,飽和度高,花花綠綠的用色制造出熱鬧的視覺效果。影片后半段則是驚悚神秘的灰藍色調(diào),雖夜深,但是細節(jié)卻很清晰,李四遺落的荷包,張三遺落的煙槍都清晰可見。這種前后對比鮮明的色調(diào)對于影片氣氛的營造和轉換功不可沒。這部影片的環(huán)境也色彩鮮明,拍攝地張掖丹霞地貌山體色彩紅白對比強烈,影片中的每一個門板,每一只凳子都是有色彩的。這種顏色的碰撞和沖突形成了一種荒誕、詭異、后現(xiàn)代的風格。
《山楂樹之戀》充分應用電影視覺語言,在攝影上準確把握了影片所要表達的主題和蘊含的情感,意境悠遠、張力十足?!渡介珮渲畱佟返纳驶疽曰疑珵橹鳎哂械膽n傷、淡淡的溫暖,劇中人物被壓抑了的情感以及在那樣一個時代背景下男女主人公蘊藏在內(nèi)心深處而悠長的深沉愛戀在偏灰的影片色彩中充分蔓延。因此,灰色的、并不鮮艷的色彩為整個影片的故事也奠定了一個基本的調(diào)子。攝影師采用了各種手段來控制影片的色調(diào),包括環(huán)境、演員的衣服顏色等,并通過鏡頭控制和機器調(diào)色來確保影片顏色的整體視覺感官。綠色的樹、綠色的草、土黃的衣服、倒映在湖中的樹的倒影,這一切都奠定了影片的色彩基調(diào)。雖然影片沒有鮮艷的色彩以及高飽和度,但是影片產(chǎn)生的整體感覺確實帶有淡淡憂傷的溫暖,這是攝影帶給影片難能可貴的一點。另外,影片中給人印象深刻的兩點紅應當是臉盆上山楂果的紅色和靜秋衣服的紅色,這可謂是在影片中出現(xiàn)的為數(shù)不多的鮮艷色彩,同樣是紅,同樣表現(xiàn)了影片所要表達出的思想,愛情的見證就在這紅色當中得到了永恒,同時飽含了悲愴的色彩。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在影片的最后,靜秋在山楂樹下想念老三,淡淡的霧圍繞在憂傷的空氣中,色彩更加灰暗,但是當影片的字幕打出時,鏡頭突然變成彩色,字幕上寫著“山楂樹在水中也會開花的”,這一色彩的變化具有很強的象征意義,老三雖然不在了,但是愛情卻是永遠留在了靜秋心中,也留在了蒼茫的天地之間。
從構圖角度講,《山楂樹之戀》強調(diào)留白,山楂樹的意象多次出現(xiàn),而背景都是廣闊的天空。這不禁讓人想起意象思維在中國古典美學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此種構圖在八大山人的畫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留白的使用使得電影山楂樹意境悠遠,使人產(chǎn)生無限想象和纏綿的情緒,充滿了含蓄的美感和無限深遠的情思。同時,倒影在《山楂樹之戀》中也經(jīng)常使用,例如在男女主人公分別的一場戲中,畫面被上下分為兩部分,畫面上方是主人公,下方是寧靜的河水。主人公的背景永遠都是郁郁蔥蔥、帶有詩意色彩的樹木,而在河水中主人公的倒影和樹木的倒影都唯美的展現(xiàn)在觀眾面前,更像是一幅山水畫。同時在影片攝影構圖時,十分注意鏡頭的縱深感,使得影片更加意味深長。影片中出現(xiàn)的短焦距鏡頭更加抒情、寫意,景色中蘊含了極具信息量的潛臺詞。
除此之外,運動攝影在影片中也對色彩的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鏡頭經(jīng)常隨著老三和靜秋的走動而緩慢的移動。在山路上,周圍是郁郁蔥蔥的淡綠的樹木和草地,鏡頭下方是銀白的潺潺的流水,老三和靜秋慢慢走在色澤清淡的天地間,鏡頭慢慢隨之移動,記錄著他們的腳步,此時情緒氛圍由于移動攝影和幽靜色調(diào)而被充分渲染,營造了參與感、真實感。
兩極鏡頭也對色彩變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兩極鏡頭與運動鏡頭的結合使用更是十分經(jīng)典。還是以老三和靜秋分別在河邊分別的那場戲為例,全景和近景的結合使用,兩極鏡頭與主觀鏡頭的結合使用,兩極鏡頭與運動鏡頭的結合使用,使得畫面中的色彩變化起來,清新的兩岸風景、年輕的男女主角、白皙的肌膚、烏黑的眼珠,這些鏡頭的切換充分輔助了影片情緒的渲染。
綜上所述,在大眾傳媒迅猛發(fā)展的時代,色彩設計融合了文化內(nèi)涵已經(jīng)是不爭的事實,作為電影行業(yè)的先驅,張藝謀的電影作品盡管在故事層面上做不到盡善盡美,但是在藝術的層面,其通過色彩設計表達影片意蘊的嘗試已經(jīng)得到了令人驚嘆的視覺效果和美學價值,特別是對于濃重與淡雅等不同藝術風格的嘗試,更是讓影片獲得了商業(yè)與藝術雙贏的結果。電影是一種藝術與商業(yè)的結合,創(chuàng)作者亟需借鑒先驅者的成功經(jīng)驗,為觀眾提供更加完美的視覺享受。
[1]林邵峰.視覺英雄張藝謀.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2]王宇.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中的色彩分析漫談.中國商界,2009.1
[3]黃國松.色彩設計學.中國紡織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