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后黑澤明時代的日本影壇代表人物,北野武在國際上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迄今為止,北野武共導演了十四部電影作品。盡管不算高產,但是其作品題材復雜多變,導演風格也具有階段性演進的特征。本文將選擇北野武的第七部作品《花火》的結尾段落進行全面的分析,影片斬獲了第54屆威尼斯金獅獎,展現(xiàn)了北野武成熟的導演技巧和鮮明的個人特色。
《花火》講述了一個頗有爭議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山田是一個老實本分的警察,在一次執(zhí)行警務的過程中,他親眼目睹自己的兩位同事中槍,一個死亡一個癱瘓。他心生愧疚,想要幫助癱瘓的搭檔,接濟死者的遺孀,可是山田的家庭本身也很不幸,幼子早年夭亡,妻子身患絕癥。為了給妻子治病,山田已經負債累累,還經常遭遇高利貸債主的暴力催逼。所以他想要挽救妻子的生命,幫助同事的家人,卻深感力不從心。萬般無奈之下,山田選擇了鋌而走險。他搶劫了一家銀行,了卻了助人的夙愿,帶著自己的妻子外出旅行,實則踏上了不歸之途……本文所分析的段落就是警察發(fā)現(xiàn)了高利貸債主的尸體,然后在海邊找到了山田,他最后來到妻子身邊,兩人相擁而笑,望著無垠的大海,一起結束了生命。
在《花火》結尾七分鐘長的段落里,一共38個鏡頭,除了最后一個緩慢的大遠景搖鏡頭以外,全部是固定鏡頭。固定鏡頭的大量使用,充分顯示出大和民族“靜、淡、純”的東方氣質。北野武在拍攝中遵循機位固定、人物擬態(tài)式布局、人物說話時面對觀眾、鏡頭的組接、穩(wěn)定的景別等原則,即使攝影開始運動了,但也是簡單的、舒緩的運動。冷峻的固定鏡頭突出了靜止的畫面和長時間的靜止動作,例如警察和山田的對話,兩人都是近景景別,直面鏡頭,因為對白簡短,所以畫面幾乎凝固,但正是這種長時間的靜止使得兩人臉上細微的表情和內心的矛盾掙扎展露無遺。而有時候,北野武的固定鏡頭又是溫情的,在妻子向山田說出了她在影片中唯一的一句臺詞“謝謝你,對不起”以后,兩人深情相依,一個遠景景別的固定鏡頭反復出現(xiàn)兩次,兩人在碧藍的海水和金黃的沙灘的襯托下,美得像一幅畫一樣。
在這個段落中始終出現(xiàn)一個拿著風箏的小女孩,小女孩四次面對鏡頭,前三次分別是近景、全景和大遠景的遞進景別,回頭微笑最后一次是在山田和妻子自殺的槍聲落下后,一個近景景別鏡頭,小女孩直視前方,沒有表情。這種正面面對鏡頭的長時間的靜止狀態(tài)( 甚至有些許呆滯的表情),幾乎成了北野武電影的一種風格特征。這里所說的靜止,更多的是指演員以保持不動, 不說的方式參與到敘事當中。即一種沒有表情, 沒有動作, 靜止的狀態(tài)。小女孩和風箏本身就是一種逃離苦難、快樂生活的象征,是山田生命的一種意義的延續(xù),而通過這種正面角度、景別遞進的方式表現(xiàn)了一種漸行漸遠的疏離感,暗示著山田生命走向終結,這是導演向觀眾情感的疾呼。
北野武對單色調的追求, 體現(xiàn)在空間、場景、道具乃至色光的選擇,將它們統(tǒng)一納入到畫面色彩構成的純凈里面。他曾經在談到《花火》選景時表示:“我努力找單色的、顏色模糊的地方,我從頭到尾這么努力地保持藍色色調,盡量回避多余的顏色。”
所以我們在《花火》的結尾處看到,山田與妻子并肩坐在海邊,看著一個身著紅衣白褲的女孩,舉著美麗的風箏,在海灘上盡情嬉戲。三個人都陷入大海無邊的藍色之中,然后鏡頭從三個人身上緩慢搖走,只留下驚濤拍岸的海浪,兩聲槍響過后,海浪依然以亙古不變的姿態(tài),激烈地敲打著海岸,兩個在死亡的邊緣掙扎過、反抗過的靈魂,終于掐滅了僅存的一點希望。銀幕被大海的湛藍所充斥,8秒鐘之后,一切歸于平靜。
單從“北野藍”的美名我們也可以看出導演對于藍色鏡頭的偏執(zhí),他認為,藍色系是最安定的,可以表達出人物深沉的內心情感,而大海是最包容的,失意的人在海邊可以得到大自然的撫慰和寬恕。那些苦苦掙扎的邊緣人,即使全世界都拋棄了他們,大海不會。其實對于整個日本民族來說, 大海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為大海所包容, 生于廝, 長于廝, 從海洋汲取靈感和動力是日本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北野武說過這樣一段話:“每當我走近大海時, 我就感受到一股潛伏的暴力, 一種令作為一個男人與導演的我所神往的恐怖張力, 但它同時也令我膽寒。我從不曾動念走入海里, 我從不浸入海中?!焙R彩巧貧w的重要處所。山田和妻子的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一種選擇, 他們的靈魂在海邊尋到了永遠的歸宿。
北野武的電影從來都是“沉默寡言”的,結尾段落也總共只有五句臺詞。所以除了畫面以外,音樂的作用顯得舉足輕重。是電影渲染情緒、交代情節(jié)、串聯(lián)段落的重要工具。
電影的整體配樂都表現(xiàn)出一種人生失意、生活無奈的肅殺。全片交叉的音樂始終以深沉凝重為主題,這與北野武在影片中想要表達的生存的壓力、生命的無奈和命運的不公是交相呼應的。在結尾段落,音樂更是在烘托氣氛,渲染情緒上功不可沒。山田和妻子來到海邊,面前是寧靜而遼遠的大海,身后是追擊的警察,是沉重的包袱,是無法承擔的生活,這是他們旅途的終結,也是他們人生的終點。此時音樂響起,旋律委婉纏綿、悲喜交集,無言的畫面,渲染出不盡的憂傷。忽然一個放風箏的小女孩闖入鏡頭,在沙灘上不停地奔跑。此時樂曲中加入了電子鼓,鼓點跟著節(jié)奏與小女孩一起歡快地跳躍著。北野武的鏡頭處理在平靜無言的夫妻和充滿動感的女孩之間不停地切換,音樂也在悲傷和歡快間跳動飛揚。旋律的速度不斷加快、聲音不斷加強,突然,“砰砰”兩聲槍響,畫面凝固,所有音樂嘎然而止。此時,連大海都是無聲的,影片頓時陷入了一種望不到頭的絕望和死寂之中,直到海浪聲重新出現(xiàn),大自然似乎又回復了平靜,影片也在這四處蔓延的沉寂和悲涼中結束。北野武講完了他的故事,留給觀眾的是無盡的回味和感傷。
北野武在故事敘述上追求簡潔,甚至是克制,常常用一個中心人物串聯(lián)起所有場景和事件,省略了一些大可不必的過渡場面,使整個敘事呈現(xiàn)出凈和內省的特點, 比如《花火》中,山田就是串聯(lián)一切的中心人物。這種特點非常適合北野武一貫探討的哲理內涵,雖然這種簡潔的敘事方法使觀眾略感敘事的中斷、跳躍性, 但是各個獨立的暴力場面、動作和具象元素內指于統(tǒng)一的故事主題并成為敘事鏈條的有機構成部分, 并自然延伸和升華出豐富的哲理性內涵。
在結尾段落,導演對山田和妻子自殺這個情節(jié)總共就是用了兩個鏡頭,第一個是在車里,田野將子彈裝入手槍里;第二個鏡頭是無邊無垠的大海,鏡頭外響起兩聲槍響。省略的對白,省略的背景音樂,省略的鏡頭,敘事簡潔到讓人震驚,北野武的電影仿佛默片,只靠著影像推進故事。他深諳留白的藝術,主人公的出畫,長時間的意向鏡頭以及沉重的海浪聲全部留給觀眾,使得兩人死亡的氣息在長長的靜止中蔓延,然后滲透你的身體和心靈。
北野武在他的敘事中體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暴力美學。他對暴力的描寫是沉重、壓抑而又苦澀的。他用他冷靜的原生態(tài)的暴力、燦爛絢麗的影像構圖、傷感優(yōu)美的電影配樂沖擊著你的視覺和聽覺神經,而慢慢地會有一絲滲透著溫情的鮮花在你心底里綻放,這種溫情漸漸地沉浸在你心靈深處,飽含著讓人不禁動容的感人力量?!痘ɑ稹分?,槍聲的決絕和大海的壯麗融合在一起,瞬間的暴力和靜態(tài)的唯美的畫面相互穿插、映襯,表現(xiàn)出他的電影中那種深刻而凄厲的獨有的美。
影片取名《花火》,就是兩個極端對抗的事物,“花”代表的是美好與希望,“火”則跟死亡和破壞相連。影片至始至終充滿了這兩者的對立和糾葛。首先這種矛盾就體現(xiàn)在男主角山田身上。在他冷酷暴力的行為下總是隱隱透出柔軟的溫情,對受傷同事的愧疚,對逝去女兒的思念,對患病妻子的責任都是他最終不堪重負而從正義的警察轉變成銀行劫匪的關鍵原因,雖然這種轉變充滿了荒謬性和悲劇性,但是正如北野武所說:“我希望大家把他看成一個向死亡挑戰(zhàn)的人,而不是一個逃避現(xiàn)實的人”,就連抓捕他的警察也說:“我是沒有辦法活得這么漂亮的?!?/p>
結尾段落,在浩瀚深邃的大海邊,山田擎著手槍結束了妻子和自己的生命,兩聲槍響,生命終結,相比較痛苦,我覺得二個人得到的更多是解脫。對于妻子來說,是從病入膏肓的疲憊軀殼中解脫出來,對于山田來說,是從滿目瘡痍的絕望生活中解脫出來,兩個人在死亡那一刻真正享受到了生命的自由和平靜。北野武以近乎殘酷的方式告訴人們,任何人的人生旅途終有盡頭,然而無論面臨多么沉重的壓力,就算生活已經枯竭,即便生命之花終將凋謝,也要盡最大努力頑強地盛開,哪怕如夜空中的花火般轉瞬即逝。
從某種意義上說, 北野武的嚴肅電影既不像美國黑幫片那樣遵守“捍衛(wèi)或顛覆” 公眾道德的邏輯,也絕少炫耀集體的榮耀, 除了瞬間閃過的愛和兄弟情誼, 主要還是一個男人孤獨的抉擇。至于《花火》的死亡之旅究竟是“ 天地不仁” 還是個人的偏執(zhí), 事實上已經不重要了。 因為我們都可以從影片中感受到那一股詩意:“現(xiàn)實生活是通向彼岸必經的一根獨木, 生命是撞向夜空的一股股瑰麗的煙火?!?在北野武的電影中,死亡與溫情是同時并存的,他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個慘烈而又希望尚存的世界,在暴力與死亡的威脅之下,贊嘆著生命與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