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2011年是我國實行電影產業(yè)化改革以來的第九個年頭。在這一年中,中國電影取得了很大成績,但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好的方面,中國電影不僅創(chuàng)造了130多億的票房新高,更在藝術質量和制作水平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以抗日題材影片《金陵十三釵》為代表的國產大片就是很好的例證。但是,我們不能忽視高票房背后存在的問題:票房的增長很大程度上依賴的是銀幕數量的急劇增長,綜合考慮影院建設、運營成本和國產大片的制作成本等因素,那些日漸完善和成熟的大片很有可能依然陷入巨大投入卻慘遭賠錢的困境。
與大片“不踏實的繁華”相比,2011年國產小成本影片卻取得了驕人成績。從2006年《瘋狂的石頭》以小成本創(chuàng)造票房奇跡以來,近五年國產小成本電影不斷取得突破,市場接受度也有很大提高?!动偪竦馁愜嚒贰队^音山》《鋼的琴》《失戀33天》等影片沖破了市場經濟背景下對小成本影片在投資規(guī)模、市場認可、商業(yè)價值等方面的制約,在激烈的競爭中異軍突起。
國產小成本電影取得的成績值得慶賀,但更令人深思。
2011年國產小成本電影取得很大成功。以2011年11月上映的《失戀33天》為例,投資890萬元,上映七天票房即突破2億。超過同期上映的《猩球崛起》《鐵甲鋼拳》和《驚天戰(zhàn)神》的票房總和。觀眾和網友評價的“接地氣”能說明一些道理。
從題材上看,反映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是小成本電影成功的共同法寶。小成本電影填補了大片注重宏大敘事卻較少貼近普通人真實生活體驗的缺陷,表現都市人的生活體驗,關注當代人的生存狀況。如《失戀33天》,講述普通人的情感和“失戀”故事,貼近人心。
從受眾看,當下中國電影的消費主體是18到35歲上下受過大學教育的中青年,他們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同時也面臨和經歷現實生活中諸如學業(yè)、事業(yè)、生活等各種壓力,與普通平民相比,他們有著更多的情感訴求和表達欲,因此在某種程度上說,抓住中國電影的命脈需要滿足他們的需求。而大多數成功的小成本電影正是反映和表達了他們對于學業(yè)、事業(yè)和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態(tài)度,以及在社會生活經歷中流露出的酸甜苦辣咸各種滋味的情感。
當下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但人們的幸福感卻沒有順勢增長,反而在社會生活的壓力下有所下跌。小成本影片通過觸及現實,以情動人,引發(fā)了受眾的現實認同感。雖受成本限制,較難提供精致的影像,卻在中國電影“大片”當道的形勢下創(chuàng)下了佳績。
從演員選取看,不一定選用大牌明星,但多是觀眾緣好,親和力較強的演員。如《失戀33天》中,主演文章和白百何已在當年電視劇《裸婚時代》和《家,N次方》的表演中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客串演員幾乎涵蓋了這兩年最熱的電視領域明星,張嘉譯、海清、馬伊琍、姚笛等人都深受觀眾喜愛。相比于價格昂貴的大牌明星,物美價廉的大熟臉更加深入人心。
在營銷手段上,走平民草根的路線。如《失戀33天》創(chuàng)辦官方微博,創(chuàng)造了國產電影網絡營銷的成功紀錄。這其中,采訪失戀人群的視頻集錦起到了關鍵作用,真實感人的內心獨白引發(fā)了無數草根網友的共鳴,不同城市的營銷細分化更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便是預告片的成功?!妒?3天》預告片群星云集,雖然一些演員在實際電影里的戲份很少,但通過群星預告片的放大,觀眾會感覺影片很有看點。再加上預告片臺詞幽默犀利,這些都增加了影片賣點。
在新媒體時代,網上的高關注度反過來倒逼媒體關注,主動跟進是很常見的。再加之《失戀33天》的劇組上了湖南衛(wèi)視快樂大本營的節(jié)目,此外主持人何炅、謝娜在各自的微博上大力推薦,這些因素都使得影片的關注度有了極大飛躍。
國產小成本電影在2011年的成功鼓舞人心,但是這種樂觀的局面背后又有怎樣的發(fā)展瓶頸呢?市場經濟背景下小成本電影在投資規(guī)模、市場認可度和商業(yè)價值、相關政策等方面受到的制約不可忽視。
比如小成本電影在拍攝之初與拍攝過程中,可能出現資金匱乏而難以為繼的狀況。在影片拍攝完成院線排片的時候,可能難以進入主流院線。即使上映,可能要隨時準備給大制作影片讓道。
此外,許多小成本電影受預算限制難以進行大手筆、大力度的營銷推廣,可能很難被受眾知曉,商業(yè)潛力和商業(yè)價值得以埋沒。
當然,小成本的電影質量也是良莠不齊,一些影片在藝術質量和制作水準上都有很大的欠缺。同時,有的電影偏文藝,脫離日常生活和大眾市場。也有部分影片回避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各種矛盾,脫離現實,不正確地展示當下社會的各種現象,并調和一切,把“惡搞”和“媚俗”作為取悅觀眾的一種手段。這些,都阻礙了國產小成本電影的良性發(fā)展之路。
綜上,2011年,小成本電影成績喜人,但是也面臨資金、技術、排片、營銷以及質量上和思想性上的諸多瓶頸和發(fā)展困境。小成本電影要想長久地發(fā)展,不僅要做到“類型總量豐富,而且要做到影片個體敘事單純”。[1]要把握好數量和質量的關系。不僅要追求產量,更要注重影片的質量,實行電影精品戰(zhàn)略。
從以上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2011年中國電影不僅創(chuàng)造了票房新高的奇跡,而且在類型和品種,藝術性和思想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突破。單純依靠商業(yè)大片支撐票房的市場格局在改變,小成本電影在激烈競爭中顯示出了較高的生命力。
然而,我們不能忽略成績背后的問題和不足,如質量上乘的精品力作仍然不多,開放有序的市場秩序亟待調整和完善,中國電影的當代性和文化性亟待提高,平等、心理相容的電影輿論氛圍需要持續(xù)發(fā)展。
在影片制作上,應多在藝術質量和制作水平上下功夫,嘗試多類型、多品種和多樣化的影片,追求商業(yè)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統(tǒng)一協(xié)調,追求藝術性和思想性的共同提高。對于中小成本影片,還要注意貼近受眾的生活和情感,正確定位,并在內容、形式和立意方面有所建樹。
在市場秩序建設上,2011年,我國電影市場呈現出由季節(jié)檔期向日常檔期過渡的情況,影片上映排片也趨于合理和平衡。除了傳統(tǒng)的新春檔、情人節(jié)檔、寒暑期檔、黃金周檔等較熱檔期外,眾多影片的上映時間并不局限于熱門檔期,電影市場做到了較好的自我調節(jié),以往眾多影片扎堆于熱門檔期的情況在逐步改善,國產影片的市場空間也進一步擴展。此外,在影院排片中要注意給優(yōu)秀的小成本影片機會,如《失戀33天》的放映是在觀眾對好萊塢大片《猩球崛起》和《鐵甲鋼拳》審美疲勞的情況下得以獲得的上位機會。院線排片每天加到1萬場,票房最終破億,創(chuàng)造了國產小片打敗好萊塢大片的票房奇跡。
巨資大片給中國電影觀眾帶來了富有全球化特征的想象和“大國民”的身份認同感,而低投入的小成本影片則給中國電影觀眾提供了本土化的精神享受和普通民眾的現實認同感。二者實質上不矛盾,而且相輔相成。因此,應該建立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秩序,讓大片和小片的制作和上映達到和諧共贏的效果。
在電影的當代性和文化性上,我們應該從好萊塢電影中借鑒經驗。電影的制作不在于投入多少或是成本高低,而在于電影的內核和本質,即電影所具有的普世價值和文化的當代性。我們看到,好萊塢電影已從當年的恐怖片、科幻片、動作片發(fā)展到今天的魔幻傳奇以及新科幻。在大眾娛樂的表象下,埋藏的是當代性和文化性的話題。舉《猩球崛起》為例,我們可以看到,當年那個局限于新奇幻想的科幻片已經發(fā)展成今天這個“對新的人類世界的敘事”。[2]好萊塢電影之所以長盛不衰就在于它緊跟市場潮流、貼近受眾情感,并與當代文化如影隨形。因此電影的當代性和文化性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最后,在電影的輿論氛圍營造中,我們注意到,觀眾對電影的評判指標不再局限于高投資,大手筆,大場面,大牌明星等方面,而現實性、情感性、接地氣等指標也納入了人們評判電影成功與否的標準。此外,在電影產業(yè)化改革中出現了營銷、監(jiān)管、分成比例等新的概念,中國電影的發(fā)展之路得以更加理性和健康。2011年的中國電影輿論氛圍更加貼近電影的本原精神,在接下來的年份,需要進一步維持并發(fā)展這種良好的輿論氛圍。
[1]中小成本電影的發(fā)展,蘇蕾.《時事資料手冊》 2012年第1期
[2]電影是當代性的,李一鳴.《大眾電影》2012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