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繁紅[黑龍江黑河學院俄語系, 黑龍江 黑河 164300]
作 者:孟繁紅,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畢業(yè),黑龍江黑河學院俄語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俄羅斯文學。
19世紀,盛極一時的歐洲存在主義思想胎動與宗教探索問題的趨向,向俄羅斯的傳統(tǒng)信仰和宗教倫理道德發(fā)起巨大沖擊,“這是一個舊的價值體系全面崩潰、新的價值體系尚未形成的時代。”①俄羅斯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人道主義者列夫·托爾斯泰為了回應“上帝不存在”的言論,開始直視自我的存在與個人心靈的混沌,強烈感悟“上帝與人”、上帝與存在之間的界限,并且重新思考現(xiàn)實、人類、存在、生存、自然、生命的多層關系,開始了漫長的人性探索之旅。正如梅列日科夫斯基所說,托氏是“窺探肉體秘密的人”②。從描寫人類的生命問題開始,托爾斯泰便超越了自我,同上帝緊緊地靠在了一起。因此,只有理解托爾斯泰的生命觀,才能真正領悟托爾斯泰思想的精髓。
一直以來存在主義都認為,客觀世界存在著兩種生命:一種是動物性的生命,一種是人的生命。動物性生命不能算是人的生命,而只按照上帝意志存活的生命也不能算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動物性生命和上帝生命的有機組合。不過,二者在人的生命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動物性生命并非人的生命的真正要素,而決定人之所以為人的關鍵是神性的生命,即上帝生命。動物性生命只構成人的軀體,而這個軀體僅僅是生命整體所使用的工具,它在人的整體生命過程中不斷地損耗,最后以死亡而告終,因而它是有生有死的。而神性的生命卻不會隨著人的軀體的死亡而消失,它的具體體現(xiàn)就是人的神性,因此,只有神性的生命才是不朽的。
除此之外,我國學者黃域生也從哲學角度對生命的內涵進行了界定。他說:“人的生命之所以稱為人的生命就在于它是有純粹意識的存在?!雹鬯^“有”純粹意識,是指人的生命本來就存在于純粹意識中,是在純粹意識中展開的。對于人來說,人的生命存在是在高于純粹意識的超越意識中實現(xiàn)的,超越意識使人的生命成為真正的生命。由此可見,這里有三點值得注意:第一,人的生命不同于動物性生命;第二,人的生命有可能成為并靠近最高層次的生命——上帝生命;第三,純粹意識是生命的基本內涵,而存在是生命的必要前提。
基于對宗教存在主義的認識,托爾斯泰在青年時代便開始了對生命意義的探索。在1847年的早年日記當中,托爾斯泰提出了“整體”和“部分”的思想,他把整個宇宙和上帝看成“整體”,把人則看成“部分”。這一思想便構成了托氏世界觀的理論基礎,也是作家對生命意義的早期理解。19世紀70年代,托爾斯泰世界觀發(fā)生巨變,讓作家重新開始審視生命的內涵,最終在作家的后半生(也就是五十三歲那年),托爾斯泰的生命觀才得以形成。就實質而言,其生命觀可以理解為托氏人道主義思想的三個組成部分,即博愛、道德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惡三大思想。其中,核心是“博愛”,方式是道德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惡,出發(fā)點和歸宿同屬上帝。由此可知,“愛”就是托氏對待生命的態(tài)度,即托氏生命觀。因此,他的一生就是要告訴我們,“愛是誰”,即愛的主體是誰,愛的發(fā)出者是誰;“去愛誰”,即愛的對象;“怎么愛”,即愛的方式。
托爾斯泰的愛首先源于作家對生命的尊重態(tài)度和強烈的生命意識。他曾在日記中寫道:“生命不是玩笑,而是偉大、莊嚴的事情,生活應該永遠是嚴肅的、莊重的,就像死亡一樣?!蓖袪査固┑纳庾R首先來自于上帝,他認為,生命是上帝所賜之物,其本身是為死亡所做的一種準備。在他看來,理智即上帝,理智是作家借以看見事物的一束光(流明),為了不至于迷路,作家從不逾越它。因此,對托氏來說,愛上帝意味著愛理智之光,為上帝服務就意味著為理智服務,靠近上帝意味著在理智之光的照耀下生活。這種理智的實質在于幸福不表現(xiàn)為造成別人的哪怕是極小的一點痛苦,而表現(xiàn)為直接促成別人的快樂和幸福,并且它在這一方面可以最簡明地表達為幸福在于勿以暴力抗惡、寬恕和熱愛他人。托爾斯泰認為,“這不是一道命令一條規(guī)定,而是確定在基督教理智之光照耀下的幸福。如果人們不害怕這種光,那他們的意愿就會自然而然地向它追求?!雹苡谑恰拔矣浧鹆耍挥挟斘蚁嘈庞幸晃簧系鄣臅r候,我才活著,過去如此,現(xiàn)在也如此。我只要想念著上帝,我就活著;我只要忘記了他,不相信有上帝,我就死去了?!雹?/p>
托爾斯泰在童年時就擁有愛的體驗了。作家從小便父母雙亡,是兄長、塔吉亞娜姑姑、祖母及所有的親人,甚至是家里的仆人和農民的關心和疼愛驅趕了作家兒時的孤獨,少年、青年時代的成長更離不開親人和朋友們的關愛,而成年、暮年后上帝基督的博愛、神愛更是讓作家因愛而生,以愛去做,為愛而行,一生思考著愛的真諦,并且在上帝與人之間、在生與死之間進行著愛的較量。在其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中,童年時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對托爾斯泰“愛觀”的形成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一個孩子,他的理想充滿了純潔的愛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他總是表現(xiàn)出“對愛的無限需求”——愿意愛別人,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愛。在《我的信仰是什么》一文中可以感受到作家有關愛的思想:“增加愛會提高人類的幸福,幸福只有通過愛獲得,愛的本質讓人類平等,愛會帶來更高的享受——幸福?!雹蕖皭鬯械娜?,每一個人”,是托爾斯泰真愛的體現(xiàn)。愛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每個人都要學會去愛自己仇恨的人,而停止去愛那些過分被愛的人。托氏認為,這是靠近上帝的運動。上帝愛人、愛生命,上帝之愛能夠凈化人的心靈,可以延伸到無限的范圍:愛自己、愛家庭、愛社會、愛人類。上帝之愛不同于為自己的利益而產生私欲的動物性生命的愛,而是具有強大的救世、救贖作用。上帝之愛告誡我們對待別人一定要像兄弟,無論彼此之間有何不同,必須珍視每個人身上上帝所賜予的優(yōu)秀品德。此后,托爾斯泰在19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所發(fā)表的一系列作品中,如在:《自白錄》《我的信仰是什么》《天國在你心中》等著作中均表達了自己關于上帝之愛的宗教思想。有了對愛的理解,我們就不難看出,作家為什么會討厭歐洲的資產階級民主制度,因為他所到之處見到的不是愛的大同,而是種種不公平的現(xiàn)象:對孩子的體罰、對貧窮的盲人音樂家琉塞恩的冷漠態(tài)度和法國斷頭臺的死刑等待。產生這些現(xiàn)象的原因很簡單,因為那里沒有愛,人們感受不到基督的博愛,那些被摧殘的靈魂,仿佛置身于冰冷的世界當中。
通過對“愛”的闡釋,作家使人們了解到,“愛”便是上帝,上帝即代表愛,只有按照上帝(愛)的旨意去生活,才能讓周圍的世界變得更加美好,這樣便回答了“愛是誰”和“去愛誰”的問題。接下來我們共同來解讀“如何愛”的問題。實際上,人的道德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惡便是對這一問題最好的解答。在托爾斯泰看來,人向上帝靠近的過程也就是道德自我完善的過程,其實質就是靈魂戰(zhàn)勝肉體的過程。因為托爾斯泰認為:在每一個人身上都存在著動物的人(肉體)與精神的人(靈魂),即具有利己與利他兩種本性。這兩種本性在人之中不斷地進行著斗爭,時而精神的人占了上風,時而動物的人取得了勝利,人也就在不同的時期、時刻呈現(xiàn)出不同的形態(tài)、面貌。因此,他認為,只有讓自己的意志同上帝意志越來越接近,讓二者融合,精神的人才能戰(zhàn)勝動物的人,這是可以一個人自己實現(xiàn)且只有自己才能夠實現(xiàn)的過程,而不是如教會所說的必須要通過神職人員才可能實現(xiàn)的過程。在這方面人人是平等的。如此看來,道德自我完善就是自我負責、愛自己。這是靈魂解放的唯一途徑,是通向精神自由的必經之路。通過人的自省達到與基督的完美統(tǒng)一,進入到靈魂的自由之地,從而成為文明的人、高尚的人、充滿愛的人,并成為作家眼中最可愛的人。于是托爾斯泰身體力行,一生都在踐行全面的道德自我完善。他不斷地進行自我教育,努力擺脫惡習,發(fā)展優(yōu)秀品質。作家從十九歲開始道德實踐,到1904年八十歲高齡時,道德完善的思想已基本成熟。在自己的日記中,他闡述了“什么是道德完善”以及“為什么要進行道德完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點原因。一是人類的全部生命活動就是努力提高自我的社會地位;二是這是人類任何活動中唯一不能被中止,并能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進行的活動;三是這是人的使命,人有意識地提出這項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消除全部邪惡,創(chuàng)造善良,這樣他的生命觀將會徹底改變。這種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也散見其作品中。如:作家在《少年》中寫道:“一次我如何去修道院向神父懺悔,雖然體驗過的感動和虔誠之情很快消失,但我從未放棄過生活的思考和自白?!雹咴凇蹲园卒洝分兴矊υ趧e人看來成功的生活進行了重新審視:“我痛苦而恐懼地回憶這幾年的生活,我在戰(zhàn)爭中殺過人,為了殺人,挑起決斗,賭博,享受農民的勞動成果,卻處死他們。謊言、偷竊、放縱、酗酒、暴力、殺人……沒有我沒犯下的罪行,但因此得到的卻是夸獎,我的同伴們過去和現(xiàn)在都把我當成有高尚道德的人,我這樣過了十年?!蔽覈鴮W者雷永生認為,道德自我完善就是追求真理,而愛和理性是追求真理的兩個必要條件,其目的是讓人們去愛萬物之源——上帝。托爾斯泰晚期的作品《復活》中的主人公良心發(fā)現(xiàn),以向上帝懺悔而告終,這也是作家追求道德自我完善的真實寫照。
有了“道德自我完善”的思想必然會推斷出“勿以暴力抗惡”的理論?!拔鹨员┝箰骸钡睦碚撌恰安邸彼枷氲难苌?,“愛”就等同于非暴力,所提倡的就是用理性和愛寬恕并消除世間的一切罪惡,這是托爾斯泰為自己、為他人尋找到的一條幸福的道路。托爾斯泰認為,人生命的意義就在于能多大程度地服從上帝的意志,而上帝的意志賦予我們愛的權利,反對暴力。托爾斯泰對暴力有三種理解。首先,暴力是殺人和威脅殺人;其次,暴力是使用外在力量;最后,暴力讓人做不想做的事。可見,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的思想是從理性和愛出發(fā)的,是為了實現(xiàn)他的理想世界而提出來的。⑧英國著名的托爾斯泰著作的翻譯者和研究者艾爾默·莫德指出,“他十分真誠而本能地堅持的立場,與他的目的是完全符合的,他向全世界宣布,他的目標是一個道德和宗教的目標。他譴責使用暴力,也譴責作為國教的俄羅斯希臘正教教會,以及支持它的政府,特別是整個服兵役制度,這是使理性和良心服從暴力最突出的例子?!雹?/p>
暴力主題主要反映在托氏1878年以后的作品中。如《內心的沙皇》《暴力法則和愛的準則》和《勿殺》等。在作品中作家首先批評了國家的暴力,并指出了暴力的消極結果。同時指出,非人的暴力和殺戮會引起全民的厭惡并導致更大的罪惡。不幸的是人們對待暴力逐漸麻木了。甚至連小孩子和人道主義者在去打獵之前,也準備殺人搶劫。那么為了挽救自己,拯救自己的靈魂,人類應該停止作惡,停止使用暴力,不能以惡抗惡。所以,作家反對政府使用暴力是借口恢復社會安寧的說法。托爾斯泰認為,政府的暴力不但不會使人民獲得平靜,而且還會使人民失去獲得平靜的機會。主要是因為人對人的暴力不僅不能使人和解,反而會讓人更加分裂,并且暴力在任何條件下都不可能成為幸福的基石?!拔鹨员┝箰航^不是任暴力肆虐,而是要真正根除暴力和罪惡,他所用的方法不過只是理性和愛這劑藥方而已?!雹馑酥異劬腕w現(xiàn)在“勿以暴力抗惡”思想中,雖然在列寧看來這有些矛盾和一定的局限性,但確實是作家的一種思考,這種思考反映在兩個層面上,即對現(xiàn)實中存在的“惡”的抗議和如何抵抗現(xiàn)實中的“惡”。也許凡人在《馬太福音書》中看不到這一點,但在托氏心目中,卻是基督對社會生活的一種完美闡釋。這是一種超越的愛,是至愛、至善和理性的完美結合。實際上,這正是原始基是督教教義中的“愛的法則”。
應該指出,托爾斯泰既是人類終極目標的追求者和探索者,又是尋找上帝者和存在主義者,生命構成了其創(chuàng)作的全部內容。
在存在主義思想影響下,托爾斯泰用一生的時間來努力弄清楚生命的根本問題。因此,面對主人公“什么是生存”“人為什么生存”“如何生存”“生命的意義是什么”等諸多疑問,作家說出了心目中的答案。人存在有肉體的生界,愛是生命的源泉和動力,它促使人類最終要走向“上帝”,并獲得最大的幸福。因此,生命的終極目標是回歸上帝,回到“愛”的原點。
① 戴卓萌.列夫·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中的宗教存在主義意識——談托爾斯泰創(chuàng)作中的死亡主題[J].外語學刊,2005(2):271.
② 劉寧.俄國文學批評史[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9:572.
③ 黃域生.我們在生死之中——兼論列·托爾斯泰的《伊凡·伊里奇之死》[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1):11.
④⑧⑨ 雷永生.重評列夫·托爾斯泰的人道主義思想[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6):46,47,47.
⑤⑩ 黃江華.從《天網恢恢》看列夫·托爾斯泰的勿以暴力抗惡思想[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6(4):130,131.
⑥⑦ 劉海榮.列夫·伊托爾斯泰的生死觀[D].濟南: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07:1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