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張晶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已成為教育教學安排必修課程之一。然而英語學習從小學起一直到高中,所扮演的角色卻從口語交流這一基本功能,轉移到了用考試分數(shù)高低來衡量。因此,學生英語方面的表現(xiàn)多是卷面做題分數(shù)高,卻‘茶壺里煮餃子有話說不出’。為了恢復英語作為語言交流的這一基本功能,也為了廣大畢業(yè)生在走向社會時能更好的借助英語語言輔助實踐性工作,大學英語實用性教學的必要性就必須受到更多重視。本文將從英語語言的三個基本方面——聽,說,讀來探索如何真正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做到實用性英語教學。
傳統(tǒng)英語聽力課堂多是借助多媒體語音室,學生按照教材上的聽力內容,去針對特定問題聽取答案。在聽力過程中,學生對聽取內容不一定有興趣認同,而且聽力過程也屬于被動聽力。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主導性完全被淹沒。因此,為了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在聽力資料的選取上,可貼近最近國內外新近發(fā)生時事事件,包括政治、經(jīng)濟、生活、體育、娛樂等領域。這樣既可拓展學生視野,增加學習新詞匯的機會,也可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同時在聽力材料的速度上,也可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水平和能力,結合慢速、常速與快速的交叉混合。讓同學們提早了解英語實際語言情境中的正常語速語音,以便自己在學習中能有明確的方向指導。在語音來源上,也應讓學生的材料多樣化,包括各個非英語國家人在講英語時通常帶有的口音和語調,以便使學生在進入工作領域中不至于只能適應標準的英音和美音,而對其他口音不知所措。同時聽的方式也應由單純的聽力轉向視聽,使學生在動畫、圖片的輔助下,更好進入情節(jié),完善和增強聽力中的邏輯性和思維連貫性。
傳統(tǒng)英語教學中,留給學生說的機會并不多,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因此學生不能充分參與課堂互動,也就逐漸的弱化了自己說的欲望與能力。即便在口語課堂中,教師組織的口語話題和討論題材也多是照搬課本,或是一些陳年舊題,話題老套,且不適合學生的口味。導致學生無話可說或沒有興趣參與其中。因此建議教師在話題選取和導入上,也應與時俱進,多觀察學生對周圍生活和社會上感興趣的話題,然后拿過來在課堂上共同討論。學生們有了興趣,自然也就各抒己見了。同時在說的水平上,應鼓勵學生摒棄淺層的與大眾的同化思維。積極去透過現(xiàn)象發(fā)掘本質,從不同的側面和層次去發(fā)掘事物的特征特點。逐步培養(yǎng)學生對問題的個性化和獨立性的思考模式和角度。在表達方式上,許多教師都給予不充分重視,把焦點多集中在內容形式上,而忽略了非語言方面的表現(xiàn),如肢體語言、面部表情、感情流露、語速節(jié)奏、聲音美化等方面。只有這幾方面綜合起來表達得當,才能稱之為有效的、以交流為目的的表達。說的主體對象上,通常某一同學就某一話題,能夠很清晰流暢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然而在兩人或多人的交流合作上,多數(shù)同學就不能很好的在即興的表演中充分發(fā)揮自己“說”的水平。也就是團隊合作精神不強,這就要求教師在平常的訓練中應多重視小組和團隊的合作與交流,以便更好的發(fā)揮個體在集體中的最大作用。
多數(shù)教師在學生讀的方面,要求比較寬松。只要學生能讀完整,也就完成了基本任務。其實在讀的過程中,有許多細節(jié)需要把握。例如,英語作為一種語言,自然在日常口語表達中應帶有一定情感色彩,語速,音調,音量,節(jié)奏等都應有適度把握。但目前大多數(shù)學生在讀書時,都把朗讀變成了‘死讀’,也就不能稱之為讀了。更有甚者,沒有按照話語表達的意群來讀,也就是把本來完整的思維表達給破壞了,因此讀完文章后卻不知所云,失去了讀書的意義。當然有的書不需要朗讀出來,也就是我們說的默讀。在這過程中涉及了大量的潛在心理活動,也就是一種更為復雜的閱讀。因此有同學把默讀看成了心讀,唇讀,喉讀等。不僅延緩了閱讀速度,還不能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結構,中心與重點。也就同樣失去了閱讀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