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寧夏工業(yè)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 寧夏 銀川 750001)
建筑綜合體的“綜合”并非“量”的積累,而是各組成部分之間的優(yōu)化組合,并共同存在于一個完整的體系之中。建筑綜合體與多功能建筑的差別,就在于它是處在一定聯(lián)系之中的,與環(huán)境發(fā)生一定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整體。它是多種功能的系統(tǒng)化組合,使單個功能克服了局限性,職能的相互交疊,又使建筑功能具有較大的兼容性,這種功能互動帶來了“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集聚效應,使建筑自發(fā)地不斷產生新功能;同時系統(tǒng)內部整體與部分、功能與目標、系統(tǒng)與外部環(huán)境各對矛盾相互作用,促使系統(tǒng)向整體最優(yōu)化的方向發(fā)展,從而使之自我更新、經濟和有生命力。
1.1.1 相關的功能關系
其特點是功能相關且整體放大,在完成一種(或一些)功能的同時帶來了其它功能的參與和滲透,它反過來又促進原有功能的發(fā)展。如與購物相關的行為有餐飲、娛樂、服務、休息、社交、停車等。
1.1.2 并列的功能關系
建筑綜合體的功能組合中有些單元之間并沒有什么必然關聯(lián)。但它們之間也沒有什么明顯矛盾,呈現(xiàn)出并列的關系。如辦公、居住、旅店、展覽等功能單元,各自都是相對獨立的使用空間。
1.1.3 既相斥又吸引的功能關系
購物活動一般是較為喧鬧的活動,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辦公、居住和旅館等功能單元產生干擾,但它們存在著相互吸引、相互依托的關系。所以給設計者帶來一定的難度。
建筑綜合體內部功能之間的關系只是相對的,并沒有絕對的關聯(lián)、并列或排斥。但眾多功能的參與必然造成環(huán)境條件的復雜化,所以在建筑綜合體的設計中需要依據(jù)條理與非條理、秩序與非秩序間的相互作用而構成的復雜性對眾多的功能進行有機的組織。
建筑綜合體經過有機的整合將原來較分散的城市功能空間組織在一起從而形成一個協(xié)同的綜合體,功能間的有機協(xié)同擴大了綜合體與城市的結合力。
1.2.1 主要使用系統(tǒng)
用以安排建筑綜合體的各項功能,就某一具體功能而言,它既有與整體系統(tǒng)交叉共享的一面,也有其自身封閉、私密、自成體系的一面,故在功能安排上應遵循分和有序,各得其所的原則。
1.2.2 公共活動系統(tǒng)
為人們提供了休息、娛樂和交往的空間。在擁擠的城市中,廣場、庭院、共享大廳有助于創(chuàng)造宜人的環(huán)境,緩解城市綠地不足的狀況,增加人與自然相處的機會,給人以生理和心理上的滿足。
1.2.3 交通輔助系統(tǒng)
用以解決建筑綜合體垂直和水平方向的聯(lián)系問題,既要方便快捷,又要分和有度,避免不同功能單元之間的干擾。此外,考慮到功能的變更,交通、設備及其它輔助設施應有較強的兼容性與適應性。
1.2.4 聯(lián)系中樞
聯(lián)系中樞是功能布局的關鍵。充當聯(lián)系中樞的可以是公共活動系統(tǒng)中的共享大廳、庭院或廣場,也可以是僅僅承擔交通分流作用的門廳或過廳;在特殊情況下,還可不設聯(lián)系中樞而利用城市道路網絡與城市廣場等空間來達到分流的作用。各主要使用部分在規(guī)模較大的情況下,也可以單獨設置與城市聯(lián)系的交通中樞,提供獨立經營的條件;交通輔助系統(tǒng)最好也有不經聯(lián)系中樞的安全出入口,便于使用上的靈活。
行為科學的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人在建筑中的行為與活動并不僅僅是在“是”與“否”的兩極上運動,而經常是越過這種界線,在“中間”的地區(qū)行動。例如,人們在室內又希望享受到室外的新鮮空氣、陽光、綠蔭,希望看到無垠的藍天和繁星密布的夜空;人們在室外又希望遮日曬、避風雨;人們在公共活動的場所希望有屬于自己的安寧的空間:人們希望少受他人干擾,可又喜歡與人交往方便等等。這使我們清楚地認識到解決問題的理想答案,除了“是”與“否”,還有“且”。建筑不定性的表現(xiàn)正在于此:建筑空間充滿了復雜與矛盾,一個空間常常有多種功能與含義。
建筑空間的不定性主要表現(xiàn)在:空間圍與透之間;室內與室外之間;個人與公共活動之間;空間形狀互相疊蓋、交錯;空間的彈性與生長:邊緣與過渡的空間;以及有限的尺寸與無限的意境之間。
2.2.1 建筑空間的圍與透
建筑空間是圍與透的統(tǒng)一體,圍與透是建筑空間的基本矛盾。建筑空間是圍中有透的室內空間和有限定的室外空間的結合。自古以來,人們就在不斷地圍造空間作為自己的庇護所;但同時,人們沒有一刻不想擺脫有限空間的桎梏,回到無垠的大自然中?,F(xiàn)代技術的發(fā)展使空間的延伸獲得了空前的自由,各種空間互相流通,互相滲透,融為一體。具體表現(xiàn)在:
1)水平方向上的通透
采用玻璃、隔斷、柱廊、家具、綠化等材料對空間進行水平方向的分割與限定,以此形成較大范圍的視覺通透;并利用多重玻璃不僅向室內、向庭院而且向另一室內空間乃至更遠的景觀滲透。
2)垂直方向的滲透
空間的滲透不僅意味著同一層內部空間的相互滲透,還可通過樓梯、錯層、中庭空間使建筑內部空間上下層乃至許多層之間相互穿插,以取得垂直方向的空間滲透效果。
3)水平、垂直方向雙重的滲透
造成這種滲透往往是使用中庭、坡道甚至中庭與坡道相結合的設計元素,這種雙重方向上的滲透最大程度上體現(xiàn)了空間的流動性,是建筑綜合體空間特點的典型反映。
4)內外空間的滲透
建筑綜合體的室內、室外空間彼此交融穿插,不能截然分開。為了不受天氣影響,建筑綜合體經常采用玻璃拱廊將街道的局部或全部覆蓋起來,從而使這些室外空間帶有很多室內空間的特征。另一方面,又在建筑內部留出大空間或中庭,布置樹木、花草、流水等,頂部大面積地采用玻璃頂,營造出室外空間的意境。此外,城市上、下部空間之間的連接與過渡也可形成一種內外空間的滲透關系。
2.2.2 服務空間和被服務空間
建筑綜合體的主要使用空間應該是多用的、靈活的、共享的、完整的被服務空間,通過不同的空間分隔來滿足不同功能的使用要求。而綜合體內的交通、設備及其它輔助設施,作為服務空間,應集中布置,并有較強的兼容性,以滿足被服務空間的功能要求。
2.2.3 重視過渡空間的處理
在建筑中,由于多種功能的分工與聯(lián)系,就出現(xiàn)了大量的過渡地區(qū),而單純的交通往來,不是過渡空間的全部意義。過渡空間是一個邊緣的,意義豐富的,充滿了不定性的區(qū)城,各種不同的信息在這里交融。例如:門廳、過道、室內外交界處等,成功的處理過渡空間,可以使整個建筑形成一個功能更有效,空間更豐富的有機體。
2.2.4 預留生長的空間
盡管我們在建筑綜合體的設計中,會運用適宜的規(guī)模,并充分考慮它今后自我調節(jié)的可能,但是建筑今后的擴建仍然勢所難免,適當?shù)亓舫鲈鼋?、改建的余地,使建筑具有一定的生長可能是很有必要的。留有余地的設計,能將建筑自由的蔓延納入因勢利導的發(fā)展中,在獲得更多的使用空間的同時,進一步完成建筑空間整體的塑造。
建筑綜合體作為體量巨大、功能混合的復雜建筑空間,建筑空間的認知與尋路存在較其他類型建筑更大的問題,作者通過文獻分析及對典型綜合體空間的實驗研究,總結出以下三點總體設計原則,即簡化空間復雜程度、提供足夠的空間信息以及保證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效果。
[1]張雪偉.日常生活空間研究[D].同濟大學,2007.
[2]徐從淮.行為空間論[D].天津大學,2005.
[3]史立剛.大空間公共建筑生態(tài)化設計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