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良
(中共云南省委黨校文化與科技教研部 云南 昆明 650111)
農技協發(fā)源于20 世紀80 年代初,在各級科協和有關部門積極引導和大力支持下, 各地農技協的組織規(guī)模由小變大,經濟實力由弱變強,組織形式各具特色,已經成為各地發(fā)展農村科技和農村經濟的重要力量。 按中國科協書記處書記徐延豪對農技協工作提出的五點意見,農技協還將“成為開展農村科普和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服務主體”[1]。 這需要充分發(fā)揮好農技協的組織保障優(yōu)勢。
經過30 多年的發(fā)展, 全國已有13.3 萬個基層農技協組織,擁有1130 萬戶會員,覆蓋了全國各省、自治區(qū)和直轄市,形成遍布全國、多元化、多層次的農業(yè)科技推廣服務體系,成為社會各界服務“三農”、促進科普、服務民生的重要陣地。[1]這些基層農技協中,種植業(yè)占48%,養(yǎng)殖業(yè)占31%,加工業(yè)占7%,其他占14%,基本上涵蓋了農村生產的各個方面。 基層農技協不僅數量呈上升趨勢,質量也在不斷提高,出現了技術交流型、技術經濟服務型和技術經濟實體型等類型,涌現出節(jié)水節(jié)能、立體農業(yè)、循環(huán)農業(yè)、有機農業(yè)、鄉(xiāng)村旅游等形態(tài),使每個農技協帶領的農戶數量更快上升,帶動能力有很大提高。 各地農技協充分發(fā)揮人才聚集、網絡健全、覆蓋面廣等優(yōu)勢,在全國涌現出一大批優(yōu)秀基層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和農民致富帶頭人, 為支持、幫助、引導、帶領廣大農民走上脫貧致富,建設美好家園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個過程中,農技協也逐漸成為提高農民科學素質的強有力抓手,成為農村開展科普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組織關系的便利,農技協與很多部門建立起工作上的合作關系。近五年來,中國農技協與國家民委、農業(yè)部等中央部委合作, 組建起包括近5500 家涉農單位近千名農民科技致富能手、農業(yè)科技人員和涉農企業(yè)的專家服務團,先后赴山西呂梁、四川梁山、西藏拉薩等地,開展科技專家致富能手大型科技下鄉(xiāng)活動,并組織交流項目3000 余項,發(fā)放資料100 多萬份,現場接受群眾咨詢110 萬人次。 2009 年開始,中國農技協聯合中國知網,開展了全國農民科學素質網絡競賽和三農網絡書屋建設與培訓, 先后為基層培訓建設三農網絡書屋一萬多個;2010 年,有185 萬農民參加了網絡科技農村知識競賽。 作為全國農村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農技協以實施科學素質綱要為己任,根據農村的實際需要,整合科技專家、技術資源,通過培訓、示范、指導和咨詢服務等活動,提高了農民科學素質,培養(yǎng)了一大批農村實用人才。 與此同時,各省市農技協每年也都組織多次科技下鄉(xiāng)活動,深受廣大農民歡迎。 在中國科協的領導和支持下,中國農技協按照綱要提出的重點扶持一萬個農技協的要求,在各地開展了領班人培訓。 五年來,在20 個省開展了領班人培訓37 期,培訓人數近五萬人,使這些農技協的領班人開拓了視野,提高了科學素質、管理能力,推動了基層農技協的健康發(fā)展。 中國農技協還注重地市級科協和農技協領導的培訓。 近幾年,每年邀請100 多名地市級農技協主席,列席農技協的理事年會,讓他們了解全國工作大局,站在更高的水平上,把握好地市科協和農技協的工作。 基于這些工作,中國農技協匯集了大量優(yōu)秀人才,組織起150 位專家和能手的專家服務團,各省市農技協也都相應組織起自己的專家服務團,基層農技協絕大多數都有自己固定的專家顧問,同時還運用宣傳欄、信息中心、專家講課、生產現場指導等方式,培養(yǎng)農村新型人才,初步形成從中央到鄉(xiāng)村的農村科普人才隊伍。[2]
以農民為主體,按照自愿、互利、民主等原則組建起農技協,是廣大農民自覺聯合起來抵御市場風險的必然選擇,是農村經濟發(fā)展的一種組織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 有利于解決農村基層組織“統”不了、政府部門“包”不了、單家獨戶“辦”不了的事情。[3]正如楊汝岱指出的:“農村專業(yè)技術協會是繼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之后,農民的又一偉大創(chuàng)舉,是帶領農民共同致富的新型合作組織形式之一,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這正在被這些年來的實踐所證明。近幾年,各級農技協積極搭建服務平臺,創(chuàng)造出一些行之有效的服務形式。 如“協會+示范基地+農戶”等模式,使農民對先進技術看得見、學得會;“協會+交易市場+農戶”等模式,使農民直接進入市場,取得良好經濟效益。農技協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基礎上, 把千家萬戶的小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聯結起來,提高了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同樣,提高農民科學文化素養(yǎng),單靠號召和灌輸是不夠的,需要使之成為廣大農民的自覺行動, 這就要靠農技協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農民自身的素質。 農戶在農技協的活動中,以學科學知識、學實用技術為基礎,開拓眼界,增長才干,增加收入。 幾年來,各地農技協幫助一大批農民由普通莊稼漢成長為技術能手、致富能手,有的還成為遠近聞名的農民企業(yè)家。有了農技協的帶動作用,一些鄉(xiāng)村逐漸形成學科學、求上進、講文明的風氣,成了文明村、文明鄉(xiāng)鎮(zhèn)。 農技協開展的各項科普活動,不僅促進了生產,也豐富了農村的文化生活,促進了農民生產、生活、思想觀念的轉變,在發(fā)展農村經濟的同時,促進了農村的社會主義文明建設。[4]農技協的工作成績得到了中央的高度肯定,也得到了政策和財政上的大力支持。 自2006 年起,中國科協和財政部通過聯合實施“科普惠農興村計劃”,先后投入中央財政資金10.5 億元,其中對基層農技協的投入達6.264 億元,這是農技協有史以來得到的最大的中央財政資金支持, 各級農技協非常珍惜這個機遇,以獎勵條件作為標準,推動農技協創(chuàng)先爭優(yōu),帶動了一大批農技協成長。該計劃通過獎補來激勵農技協的推廣工作,表彰的重點就是農技協,2006-2011 年共表彰獎勵農技協3132 個,以及一大批科普示范基地、農業(yè)科技帶頭人和科普工作隊。[1]
[1]徐延豪.在中國農村專業(yè)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R].北京,2012-3-25.
[2]翟曉斌.在中國農村專業(yè)技術協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上的2011 年工作報告[R].北京,2012-3-25.
[3]尹林.關于推進農技協組織建設的幾點思考[R].鄭州:2008 年(第十屆)中國科協年會,2008-9-17:1-4.
[4]黃競躍,黃寰,王水峰,陳萬象,陳園.論農村科普中農技協作用的發(fā)揮[J].學會,2012(1):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