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
剖宮產是在分娩過程中,由于產婦或胎兒的原因無法使胎兒自然娩出,而由醫(yī)生采取的一種經腹切開子宮取出胎兒及其附屬物的過程。它是解除孕婦及胎兒危險狀態(tài)的有效方法[1]。本文根據(jù)實際工作經驗,總結了剖宮產的產后護理重點,以便產婦傷口盡快愈合,盡快哺乳,減少新生兒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1.1 臨床資料 自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共收治子宮下段剖宮產術患者126例,年齡22~39歲,平均(28.4±4.2)歲;孕周38~42周,平均(39.5±2.1)周;初產婦114例,經產婦12例;合并高血壓11例,肝功能異常1例,糖尿病7例。所有產婦均為單胎。
1.2 方法 麻醉方式均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所有產婦產后實行綜合護理措施,對患者進行產后一般護理、疼痛護理、切口護理、預防并發(fā)癥護理、心理護理,觀察護理療效,并總結護理經驗。
126例剖宮產產婦產后舒適度明顯提高,未發(fā)生并發(fā)癥,平均住院7.3 d。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
3.1 病情觀察 注意觀察產婦的血壓、呼吸、心率,嚴密觀察惡露的量、色、味及子宮有無壓痛,觀察小便的顏色、尿量的多少、導尿管是否通暢、子宮的回縮情況。術后24 h后要多練習翻身、坐起動作,增加在床上的活動量,當導尿管拔出后應多走動以促進腸蠕動,防止下肢靜脈血栓的形成[2]。
3.2 臥床宜取半臥位 剖宮產術后的產婦身體恢復較慢,不能與陰道自然分娩者一樣,在產后一天就可起床活動,因此,剖宮產者容易發(fā)生惡露不易排出的情況,但如果采取半臥位,配合多翻身,那么就會促使惡露排出,避免惡露瘀積在子宮腔內,引起感染而影響子宮復位,也利子宮切口的愈合。
3.3 心理護理 剖宮產術后產婦臥床生活不能自理,同時對自身康復、切口愈合、新生兒護理、母乳喂養(yǎng)的擔心顧慮等原因使產婦的心理負擔加重。護士應用良好的語言和誠懇的態(tài)度主動安慰產婦,告知產婦自身健康、切口愈合、新生兒狀況,母乳喂養(yǎng)好處及方法,消除產婦的擔心和顧慮,使其在心理上獲得滿足及安全感,增加樹立產婦的自信心,從而使產婦處于較佳的身心康復狀態(tài)[3]。
3.4 飲食護理 對產婦的飲食進行指導,術后回病房后,可用調匙喂少量溫開水以緩解口干,術后4小時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可進食流食,如魚湯、粥湯等,以促進泌乳。待排氣后,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注意保證足夠的營養(yǎng)的蛋自質的攝入[4]。
3.5 產后疼痛護理 對產婦及其家屬進行疼痛教育,詳細介紹疼痛的概念、術后出現(xiàn)疼痛的時間、程度以及可能會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常用的鎮(zhèn)痛的的方法以及各方法的優(yōu)缺點,指導產婦如何對疼痛進行表達以及自我管理。
3.6 手術切口的護理 手術傷口在愈合過程中常出現(xiàn)癢感,叮囑產婦切不能抓撓,保持清潔,防止感染。按照醫(yī)護人員的要求進行換藥。告知產婦傷口愈合的大約時間。對產婦在進行咳嗽、蹲起等可能崩裂傷口的劇烈動作進行指導,如:及時用手捂住刀口,以減少張力,避免傷口開裂。
3.7 促乳指導 做到三早:早接觸、早開奶、早吸吮。術后30分鐘幫助產婦用熱毛巾擦洗乳頭,將新生兒抱至母親身邊進行母嬰皮膚接觸并指導母乳喂養(yǎng)。早吸吮刺激子宮收縮,減少產后出血量,加速子宮復原。同時刺乳汁分泌,增強產婦信心。
3.8 預防并發(fā)癥 指導產婦術后及早下床活動,促進排氣,緩解腹脹;避免發(fā)生腸粘連及血栓性靜脈炎。平躺時選擇半臥位并多翻身,幫助惡露排出。拔掉導尿管后,鼓勵產婦自行解小便,防止因導尿管滯留時間過長引起的尿路感染。
總之,剖宮產手術是一種解決陰道分娩困難或胎兒緊急情況下快速分娩的手術,是產科比較大的手術,很容易引起并發(fā)癥和后遺癥。因此,加強術后護理是產婦順利康復的關鍵。作為一名??谱o士,在臨床工作中,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熟練的技能操作,并嚴密觀察病情變化,才能最大限度的減少產婦和胎兒的危險。要從已有的手術病例中總結經驗,不斷學習新的醫(yī)學知識,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給患者以最大限度的舒適,使其盡早恢復健康。
[1]蔡麗珊.淺談剖宮產的產后護理.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0,19(7):163.
[2]王歧英.婦科腹部手術術后留置尿管拔除時間的研究.護士進修雜志,1998,13(12):11.
[3]于慧,張雪梅.初產婦產后抑郁癥58例的護理.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36):8974.
[4]胡翠蘭,剖宮產術后護理.現(xiàn)代醫(yī)藥衛(wèi)生,2009,25(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