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紅 黃靜萍 田青
(昆明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心內科 昆明 650011)
竇性心動過緩一般發(fā)生在健康的成人當中,尤其好發(fā)于運動員和老年人。其他原因為顱內壓增高、血鉀過高、甲狀腺機能減退、低溫以及用洋地黃、β受體阻滯劑、利血平、胍乙啶、甲基多巴等藥物。在器質性心臟病中,竇性心動過緩可見。竇性心動過緩的發(fā)生系由于竇房結起搏細胞4相上升速度減慢、最大舒張期電位負值增大閾電位水平上移等,使竇房結自律性強度降低所致。
我科收住的竇性心動過緩患者36例,均進行胃鏡及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入院后未服任何藥物前做心電圖記錄。對有器質性心臟病者未計入,其中胃潰瘍(GU)11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DU)2例,糜爛性胃炎23例。男30例,女6例,年齡18~52歲,平均35.3歲。36例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檢查。
36例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均無異常。
我們知道,在正常情況下,竇性心律的頻率應為60~100次/分。其跳動快慢往往根據(jù)個人代謝的情況而有所差別。如果,在安靜狀態(tài)下人的心率若<60次/分,則可被診斷為竇性心動過緩。但一般來說,若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成年人的心率若介于50~60次/分之間,不會有明顯的癥狀出現(xiàn)。對于一般人來說,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心率在40~50次/分之間,便會有胸悶、頭暈等不適癥狀出現(xiàn),若心率在35~40次/分之間則會出現(xiàn)胸部悶痛、暈厥甚至猝死等嚴重后果。但對于一些特殊領域特殊職業(yè)的人群,如運動員,或者是長期從事體會勞動的人來說,處在安靜的狀態(tài)下,其心率在40次/分左右也沒有明顯的癥狀出現(xiàn)。
一般來說,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和病理性竇性心動過緩是竇性心動過緩發(fā)生的主要原因。其中,生理性竇性心動過緩多見于長期從事體力工作的人或經(jīng)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年輕人,有時也會出現(xiàn)在再一般人也可見于睡眠中的正常人。而病理性竇性心動過緩一般是由心外因素和心內因素2種原因導致的。對于竇性心動過緩的治療來說,積極防治原發(fā)病及時消除原發(fā)病因和誘因是預防該病發(fā)生的關鍵。同時注意生活和情志的調理,注意日常的飲食起居,注意勞逸結合。
本文所觀察的消化道疾病36例患者,冠狀動脈造影均無異常。這難以完全用其他干擾因素來解釋。至于消化性潰瘍并發(fā)竇緩的機制報道甚少,我們推測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1)消化性潰瘍在發(fā)病機制中植物神經(jīng)功能紊亂,迷走神經(jīng)興奮性增高起一定作用,迷走神經(jīng)興奮時其神經(jīng)末梢釋放的乙酰膽堿不僅作用于壁細胞上的膽堿能受體分泌過多的胃酸構成致潰瘍的重要條件,而且乙酰膽堿同時作用于心臟竇房結的膽堿能受體及傳導組織,使這些部位細胞膜對K+通透性增高,以致引起舒張期除極化速率減慢和超極化。結果使心臟自律性降低和興奮性傳導減慢。乙酰膽堿還可使起搏點細胞膜的Ca2+內流減少[1]。這些因素最終都可引起竇緩。胃潰瘍、急慢性胃炎、胃粘膜脫垂等可反射性引起冠狀動脈痙攣,引起心律失常(包括竇緩)[2]。心臟受T2~T6脊神經(jīng)支配,分布于胃十二指腸的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前神經(jīng)來自T5~T10的脊神經(jīng),故在T4、5、6處脊神經(jīng)分布有交叉,胃十二指腸疾病可通過神經(jīng)反射影響冠狀動脈使之收縮血流減慢,引起竇緩等心律失常[1~3]。因此,在今后臨床工作中,若遇到竇性心動過緩的病例,而無器質性心臟病,可考慮胃鏡檢查,以免漏診消化道疾病。
[1] 何瑞榮.心血管生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7:135~137.
[2] 王明明,劉文飲.心外性心律失常[J].臨床薈萃,1988,3(6):269~270.
[3] 于祥藝,孫國英,安良,等.潰瘍患者交感神經(jīng)-腎上腺能系統(tǒng)的狀況[J].內鏡,1990,7(1):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