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雷峰 郭 霞
(張家口日報社,河北 張家口 075000)
綜觀中外新聞發(fā)展史,大凡廣為流傳的經典名作,絕大多數都適當運用了文學表現手法,增強了新聞作品的感染力和震撼力,使人過目難忘。我們每天接觸的大量新聞中,占相當比重的作品之所以可讀性差,不受歡迎,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形式僵化,枯燥乏味,缺少文學形象塑造的美感。新聞報道為達到向深度和形象化方向發(fā)展,不得不借助文學來求生存、求發(fā)展。
早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穆青先生就提倡用文學手法來寫新聞。在我國文學史上和新聞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蕭乾先生的作品最大特色是能將敘事、塑像、狀物、抒情、議論交融巧妙,渾然一體,仍然是今天的大眾傳媒從業(yè)人員認真精讀,學習的典范文章。歷來的新聞佳品都是借助文學技巧而成功的,從標題、結構形式到語言,文學對于它都大有用武之地。如被評為1980年全國好新聞標題的“榜上無名,腳下有路——訪老作家嚴文井同志”,運用了文學中對偶的句式,精練、準確、形象地揭示了老作家嚴文井自學成才的曲折道路。榮獲1981年全國好新聞的《鄒振先驚人的一跳》,不只因為該消息反映了我國運動員創(chuàng)造的出色成績,更重要的還在于這篇新聞大膽運用了散文的形式、白描的手法,形象、深刻地報道了鄒振先這“驚人的一跳”。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媒體看重的是有效的傳媒效果,而不是簡單地履行告知義務就完工。各報的記者們使出渾身解數,想方設法讓“實話實說”的新聞借助文學的手法去“實話巧說”,使之更為深刻、精致、感人并富有文采,達到思想性與藝術性的統(tǒng)一。2008年10月30日刊發(fā)在《張家口日報》的通訊《50小時生死大營救——蔚縣小五臺山“10·27”登山遇險救援紀實》,開頭有這樣一段描寫:
“在我市東南部,有一座橫跨蔚縣、涿鹿縣的大山,因其有東、西、南、北、中五個突出的山峰,為區(qū)別于山西省的五臺山,故而得名“小五臺山”。小五臺因樹木叢生,溝壑遍布,山勢險峻,近年來在京、津地區(qū)戶外活動圈子里享有很高的聲譽。10月25日上午8點,小五臺山迎來了天津天行健登山協會12名戶外愛好者。險峻的山勢,披著白雪的2882米高峰勾起了他們的征服欲,12人迫不及待向大山進發(fā)。“‘挑戰(zhàn)小五臺,登上最高峰’的呼聲打破了大山原有的靜謐。受到驚嚇的松鼠媽媽在枯草叢中支起腦袋警覺地打量了12名不速之客,‘吱吱’幾聲招回了跑遠的小松鼠,迅速向隱蔽處跑去,似乎預示到未來幾天來自大山深處的危險……”
寥寥三百字的文學敘述,增加了文章的可讀性,使文章變得更有情感,引起了受眾的閱讀興趣。作品刊發(fā)后受到讀者的好評,獲得了當年河北省新聞獎三等獎、中國地市報新聞獎一等獎。
新聞幾乎對所有的文學表現手法(虛構除外)都可采取“拿來主義”,但最應當掌握以至運用純熟的是描寫、對話、議論三種。
生動形象的描寫。新聞尤其是消息要不要有描寫,至今仍有不同的認識。但隨著新聞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突破公式化、概念化的種種束縛已成共識,描寫已被廣泛采用。恰當運用描寫,可以把新聞寫得生動形象、富有文采。需要注意的是,新聞中的描寫不在多,而在準;不在細,而在精。好的描寫著墨不多,三五個字,幾個詞組,一兩個短語,讓讀者略有所感便戛然而止。
展示人物個性的對話。新聞中的對話,是交代情節(jié)、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更是展現新聞人物的內心世界,展示時代精神,深化新聞主題的有效方法。新聞寫作中的對話,常用的有兩個人物間一問一答式的對話,幾個人物的對話,個人獨白和無聲的對話。在新聞作品中運用對話,要用完全真實的人物個性化語言,來不得半點虛假的杜撰,那種“越俎代庖”,讓筆下的新聞人物充當自己的“傳聲筒”的做法,是要竭力避免的。要善于發(fā)掘和使用那些飽含哲理,近似格言、警句的對話。
畫龍點睛的議論。議論在新聞寫作中運用得當,能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運用好議論,需要注意的是,議論只是事實的依附、派生之物,并不是每條新聞都要有,只是在新聞對事實客觀敘述到了非發(fā)不可的時候才有存在的必要,否則就是“畫蛇添足”。它既不是對所傳播事實的重復,也不是它的一般的解釋和引申,而是要引導讀者透過新聞事實看到更深一層的思想、精神、意義、動向,咀嚼出更有味道的東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