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竺逸超
(紹興日報社,浙江 紹興312030)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然而,盡管有的記者勤勤懇懇、扎扎實實地采寫新聞,仍難免有失真的報道。這類失真的報道,與哪些不負責任的造假新聞完全不同,它沒有主觀惡意,所以不能一概用“職業(yè)道德缺失”、“主觀過錯”、“胡編亂造”這類詞去指責,而是需要認真尋找原因,對癥下藥。
2010年,某普通高中一位無臂青年,用腳參加高考,考出了569分的好成績。這個成績可以上一本線,對一位殘疾青年來說,非常了不起。學校非常高興,老師非常高興,家長也非常高興。高興之余,自然想慶賀一下。于是,學校請了記者去采訪。
記者采訪很認真,從班主任到學校副校長,從學生到家長,都采訪了一遍。臨發(fā)稿時,記者還特地把稿件交給班主任看了一遍,并把內(nèi)容讀給家長聽。按理說,這樣的文章不會有錯了吧?別急。
文章刊出后,果然如預料的那樣,無臂青年在社會上引起了轟動。省級媒體紛紛追蹤報道。這時候,有一個記者頭腦比較冷靜,向某高校招生辦核實消息。因為之前的報道稱,某高校同意招錄這名無臂青年,但當時剛剛公布高考分數(shù),招生并沒有開始。這一問,問出了問題。某高校招生辦稱,有關同意錄取的話系被誤讀,原話是“如果無臂青年的高考分數(shù)達到該校的投檔線,他們肯定會錄取的?!?/p>
前提是達到該校的投檔線。而根據(jù)往年的投檔分數(shù)線,無臂青年的分數(shù)還差幾分,能不能錄取其實有點懸。但學校和老師都忽略了這個前提,當記者采訪時,信誓旦旦地說肯定會被某高校錄取。
而最早寫這個新聞的記者也沒有去核實這個細節(jié),結(jié)果新聞發(fā)出后,闖禍了。某高校招生辦譴責學校老師和學生家生斷章取義,給學校造成巨大壓力。學生家長抱怨記者亂寫。原本很不錯的新聞,因為這個瑕疵,害得高校、高中、老師、家長、學生和記者都如鯁在喉,難受之極。
采寫批評性、批露性或者讀者投訴之類的新聞,記者一般都會比較慎重,當事人雙方都會采訪到,寫作時力求客觀,避免事實失真。
然而,有一種失真叫意外。無臂青年的報道差錯,可以說是百密一疏的意外。但有一種意外,完全是慣性思維所致。明明是表揚好人好事,居然闖下大禍!某縣報記者寫了一則新聞,以表彰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稿件登出不久,突然有人找到報社,說是假新聞,要記者登報道歉。
找上門來的是失主。這位失主稱,拾到失物的那個人沒有拾金不昧,不僅不值得表揚,還應該批評。這是怎么回事?據(jù)這位失主講,拾到錢的那個人確實把錢包還給了失主。但歸還的時候,竟然兩次向失主索要酬謝金。第一次,索要了200元酬金;第二次,又索要了100元酬金。而且,索要酬金時,態(tài)度有點死乞白賴。
難道表揚好人好事也會出差錯?不錯。在慣性思維下,記者只單方面采訪了拾錢包的當事人,沒有注意后來發(fā)生的事,也沒有找失主核實,結(jié)果導致新聞嚴重失真。
從理論上分析,這位記者只做到了新聞的“即時性真實”。所謂即時性真實,是以一定時間點為結(jié)點的真實,是針對一定事實對象在某一時間范圍內(nèi)的存在狀態(tài)、變動情況而言的。即時性是由新聞傳播方式上的及時性、甚至是實時性所決定的,也是新聞真實最直接的表現(xiàn)方式。然而,僅靠新聞即時性真實這一點是不夠的,在很多情況下,新聞事實是一個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還需要遵循過程性真實。如果割裂了這個完整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真實性就容易出偏差。
意外失真的后果,與其他類型的新聞失實一樣,傷害巨大。
防范這類讓人感覺意外的新聞失真事件,最徹底的解決辦法,當然是核實每一個細節(jié)。然而,很多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對每一個細節(jié)加以核對。怎么辦呢?
逆向反思,可以克服盲信、盲從。記者之所以忽視核實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因為盲目輕信一方當事人的陳述。好人好事在一般情況下,利益關聯(lián)方的矛盾并不突出,表揚一方一般不會引發(fā)另一方的強烈不滿。但萬事都有其復雜的一面,所謂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正是說明其復雜性。對這類表揚題材稿,不能先入為主,而要像警察辦案一樣,來個無罪推定,即有罪無罪,證據(jù)說話。對記者來說,盡管雙方當事人都采訪到了,也不能憑經(jīng)驗下結(jié)論。
越是離譜的新聞線索,越是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筆者在長期的采訪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些讀者報料很離奇,但采訪后發(fā)現(xiàn)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原來,有的報料人很聰明,知道記者需要什么題材。為吸引記者前去采訪,故意編造“亮點”,引記者上當。而有的報料人,純粹是想利用媒體謀取利益,報料時故意夸大其辭,瞎編亂造。前不久,有人報料說,柯橋某拆遷工地上,有人趁凌晨天還沒亮的時候,偷偷摸摸地強拆房子,結(jié)果倒塌的房子把里面睡著的一位老太太壓死了。這該是多大的新聞?。∮浾呓拥綀罅虾?,急匆匆地趕到現(xiàn)場采訪。但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事實不是那么回事。這幢房子早已騰空,房屋里根本沒有老太太,純粹是一起普通的拆遷安全事故。事實是:倒塌的房子壓壞了挖掘機,還把操作工壓傷了。報料者道聽途說,信以為真,借此報料以宣泄對政府強拆的憤恨。逆向反思,可以有效地避免惰性思維,防止新聞意外失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