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齊亞寧
新媒體時代的體育新聞報道探析
文丨齊亞寧
新媒體在體育報道領域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從新媒體實踐角度著手,探究當前體育報道的新媒體實踐策略,提出了新媒體時代的體育新聞報道要在跨媒體合作、與受眾互動、體育報道方式有所創(chuàng)新,以提升新媒體在體育新聞報道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新媒體; 體育新聞; 實踐; 策略
隨著新媒體勢力的崛起,新媒體體育傳播方式已經充分深入到體育賽事的傳播過程中。2011年7月27日,中央電視臺新媒體在北京隆重舉行“中央電視臺倫敦奧運會新媒體報道戰(zhàn)略發(fā)布會[1]”。早在2008年互聯(lián)網、手機等新媒體首次作為獨立轉播機構與傳統(tǒng)媒體一起列入體育賽事轉播體系,新媒體的參與性、互動性和分享性在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報道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通過手機、電視、電腦等多屏幕收看是2010年南非世界杯的特色。2011年深圳世界大運會報道中新浪微博中開設了“深圳2011世界大運會”的官方微博,從開創(chuàng)之初到2011年8月底發(fā)布微博1700多條。在當前的實踐領域,新媒體已經成為體育報道的一種重要載體,它可以借助論壇、博客、微博等交互手段,讓受眾隨時隨地參與進來,實現(xiàn)體育報道傳播效果的最大化。
新媒體能綜合運用多種傳播符號傳播信息,還可以及時發(fā)布和隨時接受并反饋信息,迅速實現(xiàn)信息傳播的實時互動。傳統(tǒng)媒體的傳播行為中,受眾是消極的傳播內容的接收者,而新媒體的受眾在對新聞信息的選擇與發(fā)布上具有很強的自主性。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如何實現(xiàn)新媒體與體育報道的結合成為了很多人關注的問題。
傳統(tǒng)媒體的體育報道傳播方式是單向、線性的,它表現(xiàn)為由媒體內容生產者向媒體受眾傳遞信息。新媒體的體育傳播方式是雙向的,傳統(tǒng)的媒體內容生產者和受眾都可以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既豐富了媒介內容,還能更好地進行互動,這樣雙向互動傳播更加有利于提高新媒體受眾的忠誠度。
博客、微博等新的傳播方式,使得受眾很容易成為信息的發(fā)布者,在新媒體平臺中,體育愛好者可以個性的表達自己對比賽的看法,也可以通過博客、微博等渠道傳播自己感興趣體育的信息。
技術的發(fā)展使得新媒體可以實現(xiàn)實時的傳播,不再需要復雜的編排,這一優(yōu)勢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新浪運用自身擁有的強大微博用戶群的優(yōu)勢,推出微直播、奧運微刊、微博訪談等形式實時進行奧運信息傳播。無線移動技術的發(fā)展還使新媒體具備了移動性的特點,用手機上網、看電視、聽廣播、發(fā)微博已經成為現(xiàn)在很多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2012年倫敦奧運會騰訊網就推出“指尖奧運”,及時地為手機移動媒體的受眾報道奧運會盛況。由此可見,實時、移動的傳受方式已經成為了新媒體傳受信息的一大特色,這也是新媒體傳播的一大優(yōu)勢。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可以同時支持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傳播符號,可以真正實現(xiàn)體育新聞多媒體、立體化傳播。新媒體體育新聞報道可以綜合多種傳播符號傳播體育信息,將各種符號立體化有序地編織在一起,用多媒體形式表現(xiàn)同一個報道主題,可以為受眾展示一個立體的信息空間。隨著近幾年3G手機的迅速發(fā)展,手機具有便攜性、即時性的優(yōu)勢,受眾可以通過手機可以來聽廣播、看電視、上網,并且手機媒體兼具集個性化和互動性,手機媒體同時能將多種媒體的功能集合為一身,在傳播體育新聞上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
新媒體要滿足不同個性受眾對體育比賽信息的需求,就需要體育報道具有足夠的廣度和深度。在體育賽事報道中,新媒體可以通過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建立跨媒體合作平臺,使用和依靠傳統(tǒng)媒體的內容資源豐富自身的信息量,同時傳統(tǒng)媒體的體育新聞報道可以在新媒體上延伸擴展,也能擴大傳統(tǒng)媒體的影響力。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搜狐的“跨平臺無縫傳播”計劃成為亮點,傳播渠道橫跨電腦、手機和電視三大屏幕的初衷就在于移動端的突破,搜狐出產的視頻、資訊內容,通過門戶、視頻、搜狗、新聞客戶端、電視臺、平媒等渠道全面開花[2]。
新媒體通過與傳統(tǒng)媒體的合作,在傳媒內容的生產上不斷創(chuàng)新,可以實現(xiàn)新媒體的體育報道的個性化轉型。新媒體的可以根據(jù)體育報道的特征,不斷設計出各種適合新媒體自身傳播方式特點的內容產品,來滿足新媒受眾對于高端內容需求。這種合作也為實現(xiàn)新媒體的內容整合,提升其影響力和滲透力創(chuàng)造了客觀條件。
新媒體不僅要為受眾提供體育新聞報道,而且應該為受眾提供參與體育新聞傳播的平臺,最大限度發(fā)揮新媒體互動性強的優(yōu)勢。在Web2.0時代,專業(yè)記者可以進行體育新聞報道,普通受眾也可以借助于新媒體提供的平臺真正地參與到體育報道中去。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被稱為“真正意義上的交互式的奧運會”。作為奧組委的奧運官網以實時的在線互動吸引了大量受眾參與,此外,泰晤士報、BBC等英國主流媒體都在其網站推出了奧運頻道,設置了形式多樣的在線互動欄目,吸引用戶關注。社交媒體的興起讓受眾參與體育報道更為便利,如針對2012年倫敦奧運,F(xiàn)acebook開通有“倫敦2012發(fā)現(xiàn)之旅”專區(qū),用多種語言為全球用戶及時傳遞奧運信息,用戶也可以參與互動,提供新鮮的奧運信息。社交媒體帶來的傳播革命讓體育報道傳播的方式更加多樣化,也讓更多的網友可以選擇自主進行互動,突破了以往的由門戶網站主動向用戶推送內容形式。
2.3.1通過新媒體搜集體育新聞線索
很多運動員都有自己微博,在微博發(fā)布自己的想法,并且與粉絲互動。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菲爾普斯在獲得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后,在自己的微博中寫到:“謝謝所有粉絲的支持。我不太善于表達。謝謝我的隊友!美國隊在游泳館里有幾個偉大的夜晚,為我的隊友感到高興。這真是讓人激動的一周!”這條微博在一天之內就獲得了全世界“菲魚”粉絲的1.4萬余條評論。中國的游泳運動員孫楊在2012年7月29日倫敦奧運會游泳男子400米自由泳奪得首枚中國男子游泳奧運金牌,隨后在他的新浪微博發(fā)布了:“我做到了,我成功了!感謝大家的支持!”這條微博的評論數(shù)在很短時間內就超過20萬。北京體育大學體育傳媒系主任張玉田認為,“社交媒體出現(xiàn)后,運動員是很大的受益者。盡管他們發(fā)布信息受到一些限制,但主動與受眾溝通,能給他們創(chuàng)造一個自我營銷的平臺[3]。”
運動員在體育賽事期間通過微博與網友進行互動,可以讓受眾與運動員零距離接觸,也可以給體育賽事報道帶來的新思路。當前媒體的體育記者可以通過運動員微博來獲取新的體育報道線索,也可以通過運動員微博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豐富新聞報道內容。
2.3.2采用新媒體方式進行體育新聞采訪
新媒體采訪不受時空限制,很大程度上可以節(jié)約新聞采集的成本。例如在2011年4月,央視體育節(jié)目主持人劉建宏就通過微博完成了訪談魯能前鋒韓鵬,取得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劉建宏認為,有些球員會比較內向,拿著話筒會有語言障礙,但是有些球員在一些非常放松的狀態(tài)下,在電腦前,會輕松說出很多好玩的東西,和你認知的那個球員完全不同[4]。新媒體采訪方式可以讓運動員更容易放松,更有利于運動員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2.3.3借助新媒體平臺快速發(fā)布體育新聞報道
新媒體的多媒體呈現(xiàn)方式使它能將各種傳播符號編織在一起,同一個報道主題新媒體可以用多種媒體形式表現(xiàn),給受眾形成一個立體的信息空間。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體育報道從業(yè)者需要根據(jù)新媒體的傳播特征,設計出適合新媒體自身傳播方式特點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不同的體育報道內容產品,來滿足新媒體受眾對于多媒體信息發(fā)布需求。
在體育新聞報道中,新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新聞信息的采集、發(fā)布流程,拓寬了信息來源渠道。新媒體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勢,重視人們對體育信息的深層次需求,在跨媒體合作、與受眾互動、創(chuàng)新體育報道方式等方面下功夫,從而提升新媒體在體育報道中的競爭力和影響力。
[1] CNTV. 中國網絡電視臺打造最寬廣的倫敦奧運報道舞臺[OL]. 2011-07-17.
[2] 吳辰光. 奧運報道告一段路 新媒體競爭格局有望改變[N]. 北京商報,2012-08-15.
[3] 來揚. 社交媒體上的奧運“匯”[N]. 中國青年報,2012-08-14.
[4] 騰訊體育. 足夜關注球員微博韓鵬微博訪談成為創(chuàng)新案例[OL]. 2011-05-12.
(西安體育學院,西安 710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