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王更生
(南陽電視臺,河南南陽 473002)
新聞線索是采寫新聞的基礎,就像俗話說的那樣,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新聞線索就不可能采寫到新聞。如何讓篩選和運用新聞線索,決定采寫新聞的成功與否。
所謂的新聞線索,就是已經發(fā)生的新聞事實或即將發(fā)生的有新聞價值的事實信息或信號。這些信息或信號告訴新聞工作者,某地、某時已經或即將發(fā)生某事。有經驗的新聞工作者,即可根據自己的新聞敏感判斷出新聞線索的價值,并決定出對新聞線索的取舍。
在當今信息化時代,新聞線索的來源多種多樣,渠道很多,如何篩選和運用就成了我們新聞媒體必須注重的一個方面。哪個媒體第一時間發(fā)現具有更高價值的新聞線索,并深入調查報道,合理運用,哪個媒體就可能搶得了報道先機。這就要求記者必須獨具慧眼,對簡單的、有價值的、背景復雜的信息進行重點挖掘和運用。新聞線索的取舍包含著兩個方面:1)對新聞線索的篩選。2)對新聞線索的運用。而篩選是決定新聞線索取舍的關鍵。取舍是否正確,直接決定新聞事實的采寫。新聞線索的取舍,要從以下兩個方面來思考。
在眾多的新聞線索里,哪些是具有報道價值的?如何篩選?通俗地說,就是需要“沙里淘金”。對已獲得的新聞線索,不能盲目地根據自己的嗜好取舍,而是要根據報道思想進行考證,而后決定其新聞價值。
考證新聞線索,就是根據新聞線索的來源確定其可靠性。新聞線索的來源不外乎來自上面、下面和來自新聞工作者自己的見聞這三個方面。根據新聞線索的不同來源可以考證出新聞線索可靠性的程度。一般來說,來自領導機關的各種會議、簡報、情況反映和負責人講話的新聞線索,其思想指導性較為明確,但事實幾經轉述,往往有較大出入;來自受眾、通訊員或朋友提供的線索,一般情況下事實比較可靠,但這類線索缺乏對情況的了解和比較,帶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來自網絡上的新聞線索,這類線索一般需要更慎密的調查和了解,這類線索最多,但是網絡信息的不確定性也在不經意間為傳統(tǒng)媒體設下了深不可測的陷阱,其中表現最為惡劣的就是虛假新聞,要求記者必須用多元的思維來了解和調查;新聞工作者(指記者)自己發(fā)現的線索則是比較可靠的,因為是記者親自觀察、訪問和個別時候“放長線,釣大魚”所獲得的線索。這類線索一來可靠性強,二來上下情況結合的比較好。但是,這類線索明顯的不足是掌握的很少,大有供不應求的局面。其原因是記者個人精力有限,很難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決定新聞線索的價值。綜上所述,在考證新聞線索的可靠性時,對已獲得的新聞線索要區(qū)別對待,然后根據報道思想和記者的新聞敏感來掂量線索的新聞價值,報道思想、新聞敏感和新聞價值,這三個概念環(huán)環(huán)相扣。只有明確某個時期的報道思想,才能根據自己新聞敏感的強弱,確定出新聞價值的大小,而決定新聞線索的取舍。
對新聞線索篩選以后,就要棄之無用的線索,留下有價值觀的線索。在此值得一提是,新聞敏感強弱,對新聞線索的篩選至關重要。同一條線索,有人可以發(fā)現并捕捉到有價值的新聞,采寫出有份量、有影響的重大新聞;而有的則覺得沒啥可寫,輕易放過了有價值的線索,使好新聞從手中溜掉。
新聞敏感的強弱不是天生的,而是平時練成的。只有吃透了新聞政策,明確了新形勢,全局在胸,才能把具體單位的問題、材料置于全局之下進行比較,發(fā)現有價值的新聞線索。能夠在“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的時候,及時捕捉到具有新聞價值的“蜻蜓”。為此,首要的是加強新聞敏感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新聞敏感時,先要注意掌握兩個環(huán)節(jié):1)加強對時事政治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2)要掌握住面上、點上的情況,對這些情況要了如指掌。其次,要磨練出一副特別敏感的器官。把眼練成“火眼金睛”,把耳練得像“錄音磁帶”,使腦袋經常開足發(fā)條,轉個不停。這樣,才能在眾多新聞線索中敏銳地發(fā)現有價值的新聞,從而捕捉到活蹦亂跳的“魚”。在這一點上,我的感受和理解,就是新、高、深三個方面。新——就是從未發(fā)生或從未出現過的新事物、新人物、新景物、新舉措、新典型、新經驗、新創(chuàng)見,等等;高——就是高于常態(tài)常規(guī)常情常理之上的事物、人物、景物,等等;深——雖然已經宣傳過的同類事情或同類事物,但你有獨到之處,你比人家更深入、更深刻、更深透。
新聞線索經過篩選,成了有價值的線索,但它畢竟是沒有經過采訪的線索,能夠“順藤摸瓜”采寫到有價值的新聞。但有與事實不符,情況有出入,最終被棄之的線索。一次,一個村黨支部書記向我提供了一條線索,說他們村有兩位村民解救了一個被人販子拐賣的小孩。提供線索時,正值開展保護婦女兒童合法權益不受侵犯活動。經過分析考證,我覺得是條有價值的線索。于是,便下鄉(xiāng)采訪。那兩個村民從人販子手里搶救出小孩是事實,但他倆卻趁機向小孩的家長索要錢物,遭拒絕后,又把小孩藏起來。后來在外省公安人員和鄉(xiāng)派出所的干涉下,兩個人才把小孩還給了家長。由此可見,篩選出來的新聞線索還必須經過事實的檢驗,才能成為有價值的新聞。
在新聞線索的運用過程中,要把握住這幾個問題:一是不要把線索當新聞事實看待,必須深入實際發(fā)生地進行采訪,從中撈出“活魚”;二是以報道思想為準則,把獲得的新聞線索分為輕、重、緩、急。新聞時效性的線索可優(yōu)先采寫,其他的可以適當處理,甚至可以放一放,思量思量;三是要靈活運用。新聞線索有重大線索,一般線索和重大題材線索、一般題材線索之分。在運用時,要審時度勢,靈活運用。根據不同的新聞線索,估計出采訪的難度大小,爾后先易后難進行采寫;四是對篩選后的線索一般不要輕易放棄。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都要逐條采訪,直到寫出新聞報道;五是不要一條線索走到底,要善于隨機應變,就地取材。實踐中,不少有價值的新聞線索,往往去采訪時卻出了意外,不能構成新聞。而這時,采訪者不能就此罷休,要在不能構成新聞事實上重新挖掘出有價值的東西來。要不,就撤開原線索,在采訪中重新發(fā)現新聞線索,進行采寫。
總之,新聞線索的篩選與運用的目的只有一個,即準確、及時地采寫出好新聞,使新聞及早與受眾見面,從而產生一定的社會效果。 有一句古語,說得很平實,卻也飽富哲理:處處留心皆學問。新聞從業(yè)人員的工作性質和工作特點,使我們擁有自己的天然優(yōu)勢,我們理應發(fā)現和開發(fā)更多更好的新聞線索,把先進的思想觀念、典型的事件、好的經驗和先進事跡,在更大范圍內宣傳出去,傳播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