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攀,黃繼超,田大永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河南 鄭州 450053)
鶴壁市地下水賦存條件分析
周 攀,黃繼超,田大永
(河南省地質礦產勘查開發(fā)局第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河南 鄭州 450053)
根據(jù)地下水賦存條件和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含水層特征,分別對松散巖類孔隙水和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進行分析。針對奧陶系主要含水巖組,根據(jù)其埋藏條件分別論述了裸露型和埋藏型。地下水在天然條件下,中、深層地下水的補給主要由側向徑流補給,其次為淺層地下水的越流補給。
地下水;賦存條件;鶴壁
為了合理開發(fā)利用鶴壁市地下水資源,搞好地下水的開發(fā)利用,查明地下水源地區(qū)域地質、水文地質條件及地下水的賦存條件,了解其動態(tài)變化規(guī)律,提出水源地保護措施,充分發(fā)揮其社會、經濟效益。
通過對地下水賦存條件和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含水層特征,分別對松散巖類孔隙水和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分別進行了條件論述。為鶴壁市政府進一步開發(fā)利用地下水資源提出建議。
本區(qū)屬暖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夏季酷熱,氣溫變化較大,多年平均氣溫14.2℃,降水量年內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9三個月份,占全年降水量70%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 692.8 mm,最大年降水量1 394.1 mm,最小年降水量 266.7 mm。多年平均蒸發(fā)量1 583.1 mm,平均相對濕度59%。
工作區(qū)內河流屬海河水系,淇河發(fā)源于山西省陵川縣方腦,自程家谷垛入境,至大賚店折向南流,于淇縣淇門村匯入衛(wèi)河。該河為常年性流水,多年平均流量14.557 m3/s,最大流量為5 590 m3/s。
該區(qū)隸屬中朝準地臺山西臺隆和華北坳陷,自西向東分別為太行山隆起、湯陰斷陷和內黃隆起。由于經歷了長期、多次構造運動,構造形跡以斷裂為主,褶皺不發(fā)育。按斷裂特征和空間展布規(guī)律可劃分為北北東向、北東向和近東西向三組。其中以北北東向斷裂規(guī)模最大,長達幾十至數(shù)百公里。由任村—西平羅大斷裂、青羊口大斷裂和湯東斷裂組成太行山東麓深斷裂帶,控制本區(qū)巖漿活動和新生代斷陷盆地的形成。
該區(qū)地處太行山東麓山區(qū)與華北平原接壤地帶,地勢西高東低。按地貌形態(tài)和成因,大致可劃分為一級地貌單元:Ⅰ低山、Ⅱ崗丘、Ⅲ傾斜平原,三種類型。
1.1.1 任村—西平羅大斷裂
位于林縣任村—西平羅一帶,長約135 km,切割太古界、古生界,斷層向東陡傾,傾角80°。西盤抬升,東盤下降,落差達千余米,構成山區(qū)與丘陵分界線。
1.1.2 青羊口(湯西)大斷裂
展布于鶴壁市老城區(qū)東—新鄉(xiāng)太公泉一帶,長約80 km,切割太古界—上第三系。屬活動性大斷裂,寬度約3 km,主要由三條斷裂組成。斷裂傾向南東,傾角 64°~77°;斷距800~1 370 m,斷距由南向北減小。為正斷層,屬壓扭性。構成湯陰斷陷西界,成為丘陵與平原區(qū)分界線。亦是太行山隆起與湯陰斷陷界線。
1.1.3 湯東斷裂
展布于安陽—新鄉(xiāng)胙城一線,是太行山前深斷裂帶的主干斷裂,省內長達140 km,切割太古界—上第三系。屬活動性深大斷裂,斷裂帶寬約5.5 km,主要由三條斷裂組成。斷裂傾向北西,傾角 60°~67°;斷距 650~1 000 m,為正斷層,屬壓扭性。
青羊口大斷裂與湯東斷裂之間形成地塹式湯陰斷陷。
區(qū)域地層由新到老分別為第四系、上第三系、古第三系、三疊系、二疊系、石炭系、奧陶系工作區(qū)廣泛分布著第四系,巖性主要為沖積、洪積、坡積的亞粘土、亞砂土、粉細砂、卵礫石層。
1)上第三系:主要巖性為中基性火山角礫巖和凝灰質含礫粉砂巖。三疊系中—下統(tǒng)(T1)
2)石千峰群(P2T1sh):巖性主要為紫紅色、磚紅色泥巖、細砂巖、石英砂巖,見有少量紫紅色、灰白色泥灰?guī)r,下部夾灰綠色、灰白色長石石英砂巖、頁巖。
3)二疊系上統(tǒng)—下統(tǒng)(P1-2):主要巖性為灰白色、淺黃色厚層至巨厚層中—粗粒長石石英砂巖夾極少灰綠色、淺黃色砂質頁巖。
4)石炭系上統(tǒng)(C2):頂部為一層灰?guī)r與山西組作為分界。上部為淺灰、深灰色灰?guī)r、灰色細粒砂巖,深灰色、黑色泥巖,夾煤層和煤線;下部褐紅色鐵質石英砂巖、粘土巖,灰白色、淺灰色頁巖、鋁土質頁巖、細粒石英砂巖。
5)奧陶系中統(tǒng)(O2):上部為紅、黃灰等雜色角礫泥質白云巖(白云質灰?guī)r),灰、淺灰、黑灰色白云質灰?guī)r、白云巖和灰?guī)r,夾少量花斑狀白云質灰?guī)r。下部為灰、深灰、灰黑色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夾角礫狀灰?guī)r、花斑狀灰?guī)r及少量灰黃色泥質白云巖、泥質灰?guī)r。
6)奧陶系下統(tǒng)—上寒武系上統(tǒng)(∈3):主要巖性上部為灰黑色燧石團塊(條帶)白云巖、白云巖,夾灰色泥質灰?guī)r;中部為灰黃、淺灰黃色泥質白云巖、泥質條帶白云巖、疙瘩狀含白云質灰?guī)r、竹葉狀灰?guī)r;下部為灰色、深灰色、灰黑色泥質白云巖、白云巖、鮞?;?guī)r。
7)寒武系中統(tǒng)(∈2z-∈2x):主要巖性為灰黑色、深灰色鮞狀灰?guī)r,含藻鮞狀灰?guī)r、灰?guī)r,夾少量花斑狀白云質灰?guī)r、泥質條帶灰?guī)r。
巖漿巖在該區(qū)內不甚發(fā)育,只有新生代基性噴發(fā)巖。
橄欖玄武巖(β6):黑色、暗綠色,具氣孔、杏仁狀、蜂窩狀、熔渣狀等構造。巖石結構為斑狀結構,斑晶為橄欖石、輝石,橄欖石多成伊丁石化?;|有基性斜長石、少量磁鐵礦、沸石、基性火山玻璃組成。多呈層狀、管狀、巖墻狀組成黑山—楊小屯—浮山北東向巖帶分布。以浮山面積為最大,黑山次之。
本區(qū)新構造運動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1)差異運動:晚第三紀以來,以青羊口大斷裂為界,西部山區(qū)強烈上升,形成侵蝕—剝蝕低山地形,東部平原強烈下降,形成寬闊的堆積平原地形。
2)斷裂活動:青羊口斷裂西側為古生代地層,東側為第四紀地層,其下尚有巨厚的第三紀地層,老地層和不同時代的前新生代地層接觸,西盤持續(xù)上升,東盤持續(xù)下降。
3)火山噴發(fā):主要分布在浮山、黑山等地喜山期玄武巖,其活動特點是多次玄武質巖漿噴溢。在火山噴發(fā)的同時,尚有基性、超基性巖的侵入活動。
根據(jù)地下水賦存條件及水理性質,將工作區(qū)地下水劃分為松散巖類孔隙水、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又根據(jù)地下水的埋藏條件及含水層特征劃分為淺層和中深層含水層(組)。
淺層水系指埋藏深度50 m內含水層中的地下水。
極富水區(qū)(>5 000 m3/d):分布于淇河沖積扇的新鄉(xiāng)屯和古河道的鉅橋、大賚店、姬屯等地。水位埋深6.04~18.39 m,含水層為粗顆粒的卵礫石和砂礫石,厚度5~10 m。主要接受大氣降水、淇河側滲、灌溉回滲補給,消耗于人工開采和蒸發(fā)。
富水區(qū)(1 000~5 000 m3/d):分布于京廣鐵路兩側沖洪積斜地之中,位于高村橋、劉村、宜溝鎮(zhèn)等地,水位埋深6.7~26.07 m,含水層埋深一般8~20 m,巖性為沖洪積相細、中、粗砂及砂礫石組成,一般厚度5~10 m。地下水接受大氣降水和地下徑流補給,消耗于人工開采和蒸發(fā)。水化學類型為HCO3—Ca或 HCO3—Ca·Mg型。
中等富水區(qū)(100~1 000 m3/d):分布于淇河以西原本廟、禮河屯等地沖洪積傾斜地區(qū),含水層由中更新統(tǒng)沖洪積及坡洪積卵礫石組成,上覆為坡洪積亞砂土、亞粘土,水位埋深較大,一般14~22.95 m,單井出水量小于 1 000 m3/d,水化學類型為 HCO3—Ca型,礦化度小于0.5 g/L。
區(qū)內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系指上第三系含水巖組而言,上第三系廣泛分布于丘陵、崗地和湯陰斷陷區(qū),其富水性主要與所處地貌位置、巖性及構造有關。根據(jù)井孔資料,將50 m以上劃分為淺層水,50 m以下為中深層水。
2.2.1 淺層水
富水區(qū)(1 000~5 000 m3/d):分布于盧堂、王武崗、谷垛一帶丘陵區(qū)。含水層由上第三系礫巖組成,一般厚度5~10 m,許家溝一帶厚達40 m,富水條件較好。水化學類型為HCO3—Ca型,局部為 HCO3·SO4—Ca型水,礦化度小于0.5 g/L。
中等富水區(qū)(100~1 000 m3/d,泉流量小于1 L/s):位于地勢較高的尚莊、河頭崗地,含水層主要由砂巖、泥灰?guī)r、礫巖組成,厚度4~8 m,最厚達10~15 m,單井出水量 150~463 m3/d,接受大氣降水補給,沿地勢向低洼處徑流排泄,水化學類型為 HCO3—Ca型,礦化度小于0.5 g/L。
2.2.2 中深層水
中等富水區(qū)(100~1 000 m3/d):分布于東部崗區(qū)和湯陰斷陷區(qū)。在東部崗區(qū)一帶含水層頂板埋深50~100 m,湯陰斷陷區(qū)含水層頂板埋深100~200 m。含水層由河湖相半固結粉細砂、細砂、中細砂組成。砂層厚度8.85~20 m,最厚達25~35.5 m。水化學類型為 HCO3—Ca和 HCO3—Ca·Mg型,礦化度小于3 g/L,鶴壁市新區(qū)附近游離性 CO2含量為200~600 mg/L,一旦鑿井減壓,CO2便溢出。該區(qū)主要接受淺層越流和地下徑流補給,通過地下徑流和人工開采排泄。
2.2.3 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
分布于湯西斷裂以西的低山、丘陵區(qū),包括寒武系中統(tǒng)張夏組、寒武系上統(tǒng)、奧陶系下統(tǒng)、奧陶系中統(tǒng)、石炭系上統(tǒng)五個含水層(組),按埋藏條件可分為裸露型和埋藏型兩大類。
奧陶系下統(tǒng)含水層(組):分布于大李莊以西低山區(qū),巖性為細晶白云巖,巖溶發(fā)育,以溶蝕裂隙為主。從區(qū)域資料看,常有大型溶洞出露于地表。泉流量2.97~38.14 L/s。
奧陶系中統(tǒng)含水層(組):分布于西形盆以北,許家溝以西的低山區(qū)。巖性主要為厚—巨厚層晶屑灰?guī)r、角礫狀灰?guī)r,巖溶發(fā)育程度高,蜂窩狀溶孔,溶蝕裂隙發(fā)育。該含水層(組)富水性好,單井出水量大于1 000 m3/d,再如許家溝泉,泉流量達 111.0 L/s。
分布于青羊口斷裂以西的山前和丘陵區(qū)及湯陰斷陷區(qū),埋藏在二疊系碎屑巖之下,為奧陶系灰?guī)r、白云巖和石炭系碎屑巖夾灰?guī)r組成的埋藏型裂隙巖溶水。在湯陰斷陷內,受各期構造控制,奧陶系灰?guī)r埋藏深度在1 800~3 500 m之間。埋藏型巖溶水主要接受裸露區(qū)巖溶水的徑流補給,在埋藏型碳酸鹽含水層(組)中,石炭系上統(tǒng)含水層(組)富水性差,水量小;奧陶系中統(tǒng)灰?guī)r含水層(組)中的地下水豐富。
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奧陶系中統(tǒng)含水層(組)、厚度大,巖溶發(fā)育且有蜂窩狀溶孔,富水性好,降深15 m時,單孔出水量1 000~3 800 m3/d,為工作區(qū)主要含水層(組)。
水化學類型為 HCO3-Ca型,礦化度0.5 g/L。
在湯陰斷陷內,奧陶系灰?guī)r埋藏深、厚度大,裂隙、溶隙發(fā)育,富水性好,并溶有大量 CO2氣體,氣水比11.5:1,流體壓力為 28.69 MPa,溫度 101.5℃,單井自噴水量 1 847 m3/d。水化學類型為 HCO3--K·Ca或HCO3--Ca·K型,礦化度大于4.0 g/L。為鶴熱2井的取水層段。
碎屑巖夾碳酸鹽巖類裂隙巖溶水:石炭系太原組含水層(組),巖性為一套砂巖、灰?guī)r組成。根據(jù)鶴壁礦務局勘探資料作一簡單闡述。
砂巖含水層:以裂隙水為主,單井出水量10~480 m3/d。
灰?guī)r含水層:石炭系上統(tǒng)共有九層灰?guī)r,其中八灰與二灰分布最為穩(wěn)定,富水性強,八灰含水層:厚5~6 m,以溶蝕裂隙為主,溶洞不發(fā)育,含溶蝕裂隙水,單井出水量700~1 200 m3/d,由于補給條件差,煤田開采地段往往呈疏干狀態(tài)。二灰含水層:厚7~8 m,溶洞不發(fā)育,含溶蝕裂隙水。據(jù)井孔混合水量資料推測,單井出水量小于1 000 m3/d,由于補給條件差,亦呈疏干狀態(tài)。
灰?guī)r含水層和砂巖含水層,由于裂隙,溝通了它們之間的水力聯(lián)系,特別是在斷層兩側,裂隙溶隙發(fā)育,巖石破碎,共同組成統(tǒng)一的碳酸鹽巖夾碎屑巖裂隙巖溶含水體。如鶴壁三礦水源井,揭露了石炭系太原組地層,井深361.24m,單井出水量960 m3/d。
地下水是一種寶貴的礦產資源,為保持其長期穩(wěn)定開采利用,應強化科學管理,建立健全開采保護制度,嚴禁超量開采。
地通過對該區(qū)域地下水形成條件的分析,該區(qū)域存在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隨著城市人口增長,建議在該區(qū)域建立后備的水源地,應取區(qū)內深層地下水用于城市居民用水。
[1]河南省鄭州地質工程勘察院[R].河南省鶴壁市地下水供水水文地質報告.
TV211.1+2
B
1004-1184(2012)05-0038-02
2012-06-08
周攀(1986-)男,河南開封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工、環(huán)地質調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