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鍵政
(福建農林大學交通學院,福建福州,350002)
毛澤東同志曾指出:“我們的任務是過河,但是沒有橋或船就不能過。不解決橋或船的問題,過河就是句空話。不解決方法問題,任務也只是瞎說一頓。[1]”這個形象的比喻充分說明了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藝術的重要作用。當下,隨著網絡新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已成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的“必需品”,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也越來越得到高校教育者的重視。因此,根據網絡新特點,與時俱進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藝術,以有效提高教育的實效性,便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們亟需研究和探討的課題。
當下隨著以微博為最新代表的網絡新媒體的強勢發(fā)展,網絡語言以其簡潔生動的形式,得到大學生青睞。2010年網絡語“給力”一詞登上了《人民日報》頭版頭條[2],足可見網絡語言已成為不可忽視的一種語言新形式。但部分政工在網絡思政教育中習慣于把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照搬到網絡上,難以吸引學生共鳴互動,明顯制約了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速度快、范圍廣”是網絡信息傳播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在“李剛門”事件中,最初的一篇描述校園車禍的網帖,不到18個小時就達到了140萬的點擊量,這說明對校園網絡輿情及時介入的關鍵性。但一句“至于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的事例又讓教育者感慨有時介入時機過早,也易陷入被動。因此,把握合適的介入時機就成為網絡思政教育的一個難點。
虛擬性是互聯網社區(qū)的又一大特征。大學生在網絡中表達出的觀點和意見,常常并非其內心真實的思想和訴求。這種虛擬與現實的不一致性,極易影響教育者對教育對象心理進行正確的研判,并造成教育過程中的切入點選擇不恰當,使其展開的思政教育工作如同“隔靴搔癢”,難以觸動學生的心靈深處,教育主客體間“貌合神離”,其教育效果自然是事倍功半。
由于轉型期各種社會矛盾的集中凸顯,一些社會問題通過互聯網涌入大學生的視線,并在某些因素的推波助瀾下不斷被擴散和放大,這些都強烈沖擊著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對此,不少教育者進退兩難,進則擔心學生難以接受而加深質疑,退則不甘辜負黨的教育事業(yè),于是艱難地徘徊在“說與不說”、“多說與少說”、“深入地說與淺顯地說”之間,難以選擇拿捏。
和諧體現了事物發(fā)展的最佳狀態(tài)和最高境界。在這個最優(yōu)化的狀態(tài)和境界中,各組成要素之間多樣統(tǒng)一、協同互補,使事物發(fā)揮最佳的作用[3]。因此,和諧必然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工作過程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最佳的教育藝術,使教育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的一種價值取向。
以人為本,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質的要求,也是和諧理念的應有之意。因此,和諧理念下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應該堅持以學生為本,在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價值的基礎上,切實遵循“平等、尊重、合作、發(fā)展”的和諧原則,充分重視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準確尋找教育切入點,運用“有情有理、情理融合”的教育藝術,引發(fā)學生內心世界對教育內容的強烈共鳴,使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向社會共性需求轉變,從而實現學生的健康全面發(fā)展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的和諧統(tǒng)一。
“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要求[3]。因此,新時期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要按照“三貼近”的原則,通過準確拿捏教育深度的藝術,達到崇高的奮斗理想與大學生現實生活有機地和諧統(tǒng)一。教育者在與學生網絡面對面的交流過程中,要從學生具體的思想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fā),既要堅持正面的理論傳播引導,又要切實理解關心學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實際困難,營造與學生之間有效互動的和諧氛圍,實現傳播黨的理想意志與滿足學生實際需求之間的和諧統(tǒng)一。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變革,教育的環(huán)境、載體和對象等都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中。在新時期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沒有太多成熟的模式和經驗可供借鑒,原有的一些教育方法藝術可能因為環(huán)境、載體、對象的變化而無法發(fā)揮原有強大的作用。這就要求教育者們在充分學習和繼承傳統(tǒng)教育藝術的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新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形成“傳統(tǒng)藝術發(fā)揮余熱、新興藝術嶄露頭角”的“以老帶新、新舊結合”的和諧格局,既保持教育活動內容的嚴肅準確,有使學生感到生動易懂,實現教育者充分傳播與大學生有效接受的和諧統(tǒng)一。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強調的是“互動”。只有實現教育者與學生之間的有效互動,才能使學生敞開心扉,消除戒備,在心靈的碰撞中接受教育的內容。而這種網絡互動的達成,首先離不開教育者語言藝術的運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辨證統(tǒng)一地認識和理解傳統(tǒng)語言與網絡語言在網絡教育藝術中的和諧共生關系,與時俱進地改進和創(chuàng)新適應網絡新媒體的教育語言藝術。一是做到準確與通俗的和諧統(tǒng)一。教育者在網上引用或闡述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原文時,一定要準確使用意義明確的語句和詞語,避免模棱兩可,產生歧義。但在具體地與大學生進行微博等網絡互動交流時,則要本著貼近學生的原則,合理使用網絡語言,深入淺出,力求通俗易懂,避免打官腔,說空話,說套話。二是做到嚴肅與生動的和諧統(tǒng)一。教育者在網上談及黨的理論等內容時,一定要措辭恰當,講究分寸,自覺維護理論的嚴肅性,切不可為一味迎合流行而采用網絡語言中那些具有調侃譏諷意味的詞句。但在與大學生具體互動時,則要本著貼近生活的原則,善于運用生動活潑的網絡語言,依靠極富感染力的詞句和生動具體的形象來彰顯真理。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時機是教育者對教育對象進行思想政治相關內容教育的最佳時間點。選擇對這個最佳點,教育者的教育活動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將及時與適時、必然與偶然辨證統(tǒng)一地聯系在一起,構建兩者之間和諧共通的關系。一是做到及時與適時的和諧統(tǒng)一。所謂“及時”,即快速反應,以快制快,通過網絡迅速深入、全面地了解大學生內心真實的想法和觀點,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動權。而“適時”則是在充分了解全局的基礎上,選擇適當的時機開展網絡思想政治疏通引導工作,力爭成為網絡“意見領袖”。所以,及時與適時是一對相互承接的統(tǒng)一關系。二是認識到必然與偶然的和諧統(tǒng)一。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有其特定的教育過程和教育規(guī)律,是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活動,其教育時機帶有必然性。但網絡時代大學生的思想發(fā)展又極富多變性,加上社會轉型期中社會、經濟、網絡環(huán)境具有的復雜性等因素相交叉,又使得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許多偶然的“時機”,即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種偶然既是在意料之外,卻又在情理之中,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兩者互相交融。
師生間心靈的共鳴,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最高境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有針對性地選擇最佳的切入點,情理結合地開展教育活動,使學生內心世界產生共鳴。一是網上與網下的和諧統(tǒng)一。教育者在選擇網上教育切入點時,要結合大學生在網下現實學習生活中的實際,以學生共同關注的校內外焦點、熱點問題,以及他們學業(yè)、心理、就業(yè)、家庭經濟等敏感點為切入點,按照“既要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的原則,實現網上引導和網下幫扶的有機結合,既關心引導學生的思想問題,又幫助解決學生的實際困難,使工作真正得到大學生的認可和共鳴。二是情與理的和諧統(tǒng)一。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兩者也是辯證統(tǒng)一的。教育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做到情理結合的和諧統(tǒng)一。首先要“動之以情”,即設身處地地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找準感情觸點,以情感人,逐步消除他們對教育工作和教育者的排斥感和戒備心,此為“親其師”。而后再“曉之以理”,即用擺事實、講道理的方法,以理服人,并激發(fā)學生能動地自主思考,自覺地從內心接受真理,真正心服口服,此為“信其道”。
所謂“適度”,就是在保持“質”的前提下,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實際需要的最佳量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應堅持崇高理想與實際現狀的和諧統(tǒng)一,在毫不動搖地堅持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目標的前提下,根據大學生的思想現狀,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循序漸進地開展教育。一是最高目的與最低目的的和諧統(tǒng)一。首先是將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一名合格建設者,這是教育的最低目的;進而再將其鑄就成可靠接班人,這是最高目的。因此,教育者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求要適度,既催人奮進,又切實可行;節(jié)奏要適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管理要適度,寬而不縱,嚴而不苛。二是肯定與批評的和諧統(tǒng)一。教育者要樹立多樣化人才觀念和人人成才觀念,辯證和諧地對待學生的網絡言論,盡量要多激勵,少責問,客觀、平等地與學生開展網絡思想交流。同時樂于傾聽學生的不同觀點,真誠歡迎學生的批評意見,通過激勵式引導,不斷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和進取心,提高學生自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積極性。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趙京安.江蘇給力“文化強省”[N].人民日報,2010-11-10(1).
[3] 余新然.和諧視角下構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體關系的思考[J].高等農業(yè)教育,2008(8):2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