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興毛
安徽桐城自古出名人。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鼎盛時期,桐城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治世能臣——張廷玉。但是,歷史上對張廷玉具體政績的記載并不多。與其他直接處理朝廷政務的大臣不同,張廷玉只是參與典章制度的修改、編纂等文字處理工作,因而沒有什么卓著的功勛可記。然而,正是因為做的是這些看似無足輕重的小事,使得張廷玉成了清代三朝皇帝特別是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一日離不得的“首席秘書”。
張廷玉生于1672年(康熙十一年),字衡臣,號研齋。1700年(康熙三十九年)考取進士,先后擔任過檢討、直南書房、洗馬、侍講學士、內閣學士等職位。康熙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后因山東邪教肆起,調入吏部。雍正元年升禮部尚書,復命直南書房,加太子太保,兼翰林院掌院學士,調入戶部。雍正四年,授文淵閣大學士,仍兼戶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雍正五年,進文華殿大學士。雍正六年,進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尚書。雍正七年,加少保。雍正八年,上以西北用兵,命設軍機房于隆宗門內,以怡親王允祥、廷玉及大學士蔣廷錫領其事。乾隆元年,仍兼管翰林院事。乾隆二年,辭總理事務。乾隆四年,加太保。乾隆十四年,張廷玉告老還鄉(xiāng),乾隆帝解除其監(jiān)修、總裁等職務。1755年(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卒于故里,謚文和。乾隆帝遵從雍正帝遺詔,準其配享太廟。終清世,漢大臣配享太廟,惟廷玉一人而已[1]。
奏折是官員的一種上奏文書,為清代所獨創(chuàng)。清順治帝曾有感于題奏本章的缺陷,在小范圍內試用奏折,效果良好??滴醯垩赜闷浞ㄔ诘胤郊爸醒敫呒壒賳T中推廣奏折,雍正帝則全面繼承并發(fā)展了奏折,而此事張廷玉功不可沒。《清史稿》記載:“廷玉定規(guī)制:諸臣陳奏,常事用疏,自通政司上、下內閣擬旨;要事用摺,自奏事處上、下軍機處擬旨,親御硃筆批發(fā)。自是內閣權移於軍機處,大學士必充軍機大臣,始得預政事,日必召入對,承旨,平章政事,參與機密。 ”[1]作為一種文書制度的奏折制度,在雍正一朝基本確立下來,直至清亡廢止。這套特有的最高上行文書制度影響之大甚至遠遠超過了中樞機構的興衰替敗,對清朝中后期的政治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它歷經200多年,為后人留下了一批豐富的檔案遺產,具有極高的文獻研究價值、文物保存價值和市場收藏價值。
1729年,雍正帝用兵西北。議事的內閣因設在紫禁城太和門外,官員來往復雜,為了預防軍事機密的泄漏,及時了解戰(zhàn)況,便在隆宗門內設置專門的軍機房,作為臨時性的軍事指揮機構,選內閣中小心謹慎者入值繕寫。雍正十年,改軍機房為“辦理軍機處”,簡稱 “軍機處”。軍機處前后存在約190年,直到清末(1911年)“責任內閣”出現后才被撤銷。由于軍機處是非常時期的非常產物,自誕生之日起就擺脫了正式官僚體系壅滯、繁瑣的毛病,創(chuàng)建的一套廷寄制度,減少了很多中間不必要的環(huán)節(jié),大大提高了辦事效率。軍機處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它實行了嚴格的歸檔保密制度,設有專門的檔案房,有專職的保密人員管理這些檔案,故為后代留下了許多難得的珍貴史料。同時,軍機處的建立迎合了皇帝加強君主集權的意愿,所以在平定準噶爾戰(zhàn)事之后,軍機處按理應被裁撤掉,但結果恰恰相反,皇帝進一步擴大了軍機處的權力,使其凌駕于議政王大臣會議、內閣之上,成為最主要的政治核心。它的建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君主專制達到頂峰。張廷玉作為軍機處的第一批成員,排名第二,地位僅次于雍正皇帝最為信任的弟弟怡親王允祥,對軍機處制度的建立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肚迨犯濉分杏涊d:“軍機處初設,職制者皆廷玉所定。 ”[1]
張廷玉兼管翰林院多年,又擔任國史館和其他好幾個修書館的總裁官。在此期間,大量的編纂工作都是由他主持開展的。
《清世宗實錄》是雍正帝死后數月,乾隆帝命張廷玉等人纂修的,到乾隆六年正式完工。在編寫的過程中,張廷玉運用了包括皇帝文翰、起居注等在內的各種檔案文書,邊寫作,邊向乾隆帝匯報,取得乾隆帝的認可。這樣纂修難免要處處揣摩圣意,很難秉筆直書?!肚迨雷趯嶄洝饭?59卷,每月一卷,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民族事務、對外關系及自然現象等。它是張廷玉等人迎合圣意編寫的,篡改歷史較多,記載難免失真,雖然為后世提供了大量史料,但價值不高。
《明史·藝文志》,張廷玉奉康熙帝之命負責纂修。在目錄學歷史上完成了一個重大的體例改革,只記載一代著述,而非藏書。這種做法引起后世學者的眾多議論,但大多給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正是因為這種體例上的改革,使得清中期及以后的補修史志蔚然成風。此外,由于《明史·藝文志》成書時間較早,收錄的內容也較為豐富,共收錄了4 642種明代著作,分為105 974卷,為保存我國古代典籍做出了貢獻,也為研究明代歷史提供了翔實可靠的史料。該書著錄簡潔干練,避免了繁冗拖沓,便于后人查找學習,這也是張廷玉一貫的做事風格。
古有“伴君如伴虎”一說。然而,張廷玉縱橫朝堂五十載,官海浮塵半世紀,“歷得三朝,遭逢極盛”,最后還能獲得其他漢族官員無法享受到的殊榮和禮遇,他的“成功之道”是什么呢?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才華橫溢,愛好讀書,文字工作能力超強。張廷玉的祖父張秉彝從小愛好讀書,聞名鄉(xiāng)里。其父張英也勤奮讀書,并于康熙六年考取進士。受到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張廷玉從小飽讀詩書,為官后更是養(yǎng)成了每日必讀書的好習慣,張廷玉的好文筆與此有很大關系。他一生都與文字打交道,一直擔任著皇帝身邊“秘書官”的角色。在雍正朝,“凡有詔旨,則命廷玉入內,口授大意,或于御前伏地以書,或隔簾授幾,稿就即呈御覽,每日不下十數次”[1]?;实劭谑趲拙?,他就能當場伏地成書,張廷玉的才華確實名不虛傳。
二是勤勞肯干,辦事能力強。康、雍、乾三朝皇帝的勤政歷史有名,作為皇帝的信臣,張廷玉的職務繁多,工作強度可想而知。白天,他要完成皇帝交辦的各項事務,擬奏折,處理公文,傳達御旨等,皇帝每天還要召見二三次,幾乎沒有休息時間。晚上回家還經常秉燭完成白天未完之事,想明日待辦之事。即使已經就寢,如想到某事某稿不妥,則立即下床拿筆改正。從中可以看出,張廷玉處理公務是當日事當日畢。難怪雍正帝不止一次地稱贊,張廷玉一天所辦的事情,他人十天也辦不了。這是對他工作能力的最高肯定。
三是少說多做,不結黨營私,不居功自傲,自身修養(yǎng)高。張廷玉有一句名言,叫“萬言萬當,不如一默”。他深知為官之道,言多必失,少說多做是他保身之術的主導思想。他處處以皇帝的意志為意志,忠心為主,默默做事,從不張揚,事成歸主?;实蹖λ┒?,他就謙退,對他褒獎,他必相讓。雍正十一年,其長子張若靄高中一甲探花,張廷玉懇請皇帝改為二甲一名,理由是“天下人才眾多,三年大比莫不望鼎甲,官宦之子不應占天下寒士之先”,表現出了高尚的品格。張廷玉對歷代皇帝所痛恨的“黨爭”從不參與。他為官幾十年,很少結交外官,從不介入是非。這樣的仆臣,皇帝自然喜歡用,用起來放心。
四是為官清廉,樂善好施,博得美名。張廷玉一生為官清廉自律,公正無私,即使推薦新人,也不讓其知道被起用的背景?;实圪n給他的白銀,他或是資助寒門學子,激勵他們考學,或是捐贈鄉(xiāng)里,資助災民。他還自掏銀兩在家鄉(xiāng)桐城建立了一座方便過往行人的石橋,得到鄉(xiāng)人稱贊,博得美名。
歷史上身名顯赫的文臣武將,特別是身居高位的大臣,最后得善終者并不多。張廷玉的結局算是比較完滿的,他的成功給我們今人帶來了很多的啟示。
其一,刻苦學習,養(yǎng)成讀書的好習慣,通過文化修養(yǎng)。扎實的文化功底,是張廷玉成功的基石。不是說沒有文化就不能取得成功,但是有了一定的文化素養(yǎng)起碼可以給你的成功之路加道砝碼。而這道砝碼,必須要從讀書中才能獲得。隨著現代化科學手段的運用,以及各種各樣的原因,現代人離書籍越來越遠了,是時候該養(yǎng)成每天讀書,讀好書的習慣了。
其二,做事要勤勤懇懇,腳踏實地,遵循少說話、多做事的原則。現代社會許多人急功近利。一些年輕人眼高手低,只想獲得,不想付出,或者總想通過捷徑達到成功,結局往往一敗涂地。職場中有兩種現象:一種是光說不做假把式,令領導和同事生厭;一種是光做不說傻把式,最后累的是自己。張廷玉的成功告訴我們,勤懇、踏實做事是成功之基,少說話、多做事,才能最終獲得成功。
其三,待人接物要謙和、謙遜。張廷玉身居高位,待人接物依然那么謙遜,修養(yǎng)功夫確實不同凡響。歷史上倒霉的權臣多因權力過大,態(tài)度狂妄而惹禍上身。謙和、謙遜的品質是十分重要的。張廷玉的成功告訴我們,智者永遠謙遜待人。
其四,要有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心境。淡泊名利,寧靜致遠,這是許多有識之士恪守的座右銘。能看淡世事無常,靜觀花開花落,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很高的修養(yǎng)和風度。張廷玉他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淡泊名利,寧靜致遠,并不是消極逃避的處世態(tài)度。在物欲橫流的今天,要使自己多一分清醒,多一分思考,能夠抵御誘惑、控制欲望,經受壓力、承受痛苦,懷著一種淡然恬靜的人生心態(tài)去追求理想,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1]趙爾巽.清史稿:列傳七十五[M].中華書局,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