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 晶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從林黛玉詩歌看其與李義山詩的緣起與緣落
齊 晶
(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山東青島 266109)
通過對《紅樓夢》中女主人公林黛玉詩歌及其詩評的論述,尤其是關于黛玉對李義山詩的好惡態(tài)度的分析,對比黛玉詩與義山詩形式、內容、風格、性情上的異同,探究兩者之詩在外在表現形式和內在形成機制上的緣起與緣落,進而從深層次上了解黛玉的精神世界和價值追求。
林黛玉;李義山;詩歌
林黛玉,《紅樓夢》中唯一一位以血淚作墨寫詩的女子。她用她的詩心詩魂尋覓、訴說、叩問甚至吶喊。有了黛玉的詩,紅樓里才有了花開花落的四季,才有了燕去燕來的冷暖,才有了蝶舞竹吟,有了明月秋心??v觀黛玉詩歌,不難發(fā)現句句凄婉靈秀的文字,都是她命運的映像和生平的寫真。黛玉與生俱來的多愁善感的詩人氣質和強烈的自我傾向都貫穿在象征化的表現手法中,若拿一位唐代詩人比之,仿佛慣寫愛情主題的李義山與之最有先緣。
且看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藥茵 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黛玉的令“風急江天過雁哀”正是套用李詩《哭劉司戶》之“江風吹雁急,山木帶蟬曛”句;第三十八回《林瀟湘魁奪菊花詩 薛蘅蕪諷和螃蟹詠》中黛玉菊花詩之《菊夢》“登仙非慕莊生蝶”是套用李詩《錦瑟》之“莊生曉夢迷蝴蝶”句;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 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黛玉作的《秋窗風雨夕》中有這樣的句子“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淚燭搖搖熱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正是運用了義山《韓冬郎即席為詩相送因成二絕》中的“冷灰殘燭動離情”而加以脫化新生的。可見李詩對黛玉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再看兩位詩人的平生經歷。李商隱從小孤貧,早年喪父,家道衰微,如此經歷,使得義山一方面非??粗毓侨庥H情,另一方面養(yǎng)成憂郁、敏感、清高的性格。同時中年喪妻的經歷,孕育了義山筆下大量的愛情詩。義山最是一個多情之人,他以無題之題纏綿不絕地吐露著對心靈相惜的感情的執(zhí)著。無獨有偶,黛玉六歲喪母,不久其父又亡,寄人籬下,善感多愁,連終身大事都無人做主,亦更加自尊自愛,在一片悲涼之霧中將知己之愛作為生存的唯一目標和結局。兩個從小失親、執(zhí)著于愛的靈魂,都選擇用詩歌表達自己汩汩滔滔又無人訴說的情感,這也許就是兩者詩的緣起所在。
其次,黛玉與義山在詩的表達上也有相似之處。王國維曾把詩人分成“主觀之詩人”和“客觀之詩人”,他說,“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性情愈真”[1]257。簡單來說,黛玉和義山都屬于“主觀之詩人”,在他們的詩中,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詩情、詩才,更有詩心、詩魂。詩即黛玉,黛玉即詩;義山亦然。兩者的詩都把強烈的自我傾向灌注在象征的表現手法當中,只不過黛玉之詩坦白,義山之詩朦朧罷了。無論是讀黛玉的《葬花吟》還是義山的《錦瑟》,我們很容易感受到,讀的不僅是詩,更是人。所以,黛玉是深懂義山的。
《紅樓夢》中黛玉與義山的詩緣是比較薄的?!都t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一宴已畢,眾人游園,到了荇葉渚,分乘兩只棠木舫。舟行水上,寶玉發(fā)話,引出一段文字:
寶玉道:“這些破荷葉可恨,怎么還不叫人來拔去。”寶釵笑道:“今年這幾日,何曾饒了這園子閑了,天天逛,那里還有叫人來拔的工夫?!绷主煊竦溃骸拔易畈幌矚g李義山的詩,只喜歡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偏你們又不留住殘荷了?!保?]281
黛玉與義山有如此多的共通之處,黛玉詩作中亦有不少引用義山之句,為何最不喜歡義山之詩?我們知道,《紅樓夢》是一部“假作真時真亦假”、讓人永遠猜不透的奇書,這里是否又是“假語村言”,以此引起讀者的注意,而曹公的真正意圖是要向讀者透露黛玉最喜義山之詩嗎?
周汝昌老先生寫過《芹溪與玉溪》,就說到過這個問題,“林姑娘說過,她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取他一句,是‘留得殘荷聽雨聲’,真的如此嗎?雪芹高才,筆端狡獪,村言假語,何所不能?正所謂‘那是曹子建的謊話’。然而假中辨真,便知義山在芹、脂一流人心中的位置了?!?/p>
林姑娘嘴上說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可她卻深受義山的影響,與義山詩確有先緣。這是沒錯。那么,黛玉是喜歡李義山之詩嗎?的確,黛玉說這句不喜歡李義山的話恰恰是她和寶玉、寶釵的對話,也許林姑娘是為自己辯白,畢竟她所受的教育還是傳統(tǒng)的。她自身的教養(yǎng)告訴她:追求自由的愛情是“錯”的,是一個淑女不應該做的事。所以,她盡管是那樣愛寶玉,但她還是矛盾的、膽怯的。她不能讓人知道她是一個自由愛情的崇尚者、追求者。所以是否可以認為黛玉說不喜歡李商隱并不是真心話。況且李商隱是眾多詩人中最直白表達愛情的人。他筆下的愛情纏綿悱惻、忠貞雋永。而像黛玉這樣把愛情看得比生命還要重要的人,怎么能夠不喜歡李義山呢?
然而,不能忽視一個細節(jié),那就是周汝昌老先生的評價中說的是“然而假中辨真,便知義山在芹、脂一流人心中的位置了”。可見,周先生認為義山在芹、脂一流人心中地位很高,卻沒有說在黛玉心中地位很高。我們知道,黛玉并不是一個愛說假話的人。她寧可不說,也不說假話。黛玉真正的美到底在哪里呢?是在她的品格。黛玉品格高潔、性情率真,不說假話、不阿諛奉承、不折腰屈尊。她的最可愛之處正是在于她的直率而坦誠。曹公肯定不可能故意安排以黛玉說假話的方式引起表達其對義山詩的喜好。果真這樣,豈不毀壞了黛玉的形象?如此舍本逐末的事情相信奇才曹公是斷然不會做出的。要知道林黛玉為什么不喜歡李義山,先要對他二人分別解碼:
1.清水芙蓉搵豪情——從詩風之異看緣落
從詩風來看,李商隱生于大唐盛世正在衰敗的時候,在他四十八年短短生命里,多半都處在內心極度的矛盾、痛苦之中。政治上,長期受到抑制和排擠,郁郁不得志;感情上,曾遇到過三次愛情,但都不得結果。李商隱一生的經歷,有難言之痛、至苦之情。所以,他的詩大多隱僻。他表達的愛情是一種撲朔迷離而又朦朧哀轉的感情,寄托深而措辭婉,他的詩重意境,幽微含蓄,深情綿邈,隱晦曲折,寄托極深,秾艷綺麗,甚或辭藻華麗,給人一種華美之感。[3]而黛玉追求的卻是相反的詩美。作為詩人的黛玉,她對陶淵明情有獨鐘。在四十八回《濫情人情誤思游藝 慕雅女雅集苦吟詩》中有這樣一段描述:
香菱笑道:“我只愛陸放翁的詩‘重簾不卷留香久,古硯微凹聚墨多’,說的真有趣!”黛玉道:“斷不可學這樣的詩。你們因不知詩,所以見了這淺近的就愛,一入了這個格局,再學不出來的。你只聽我說,你若真心要學,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保?]337
黛玉首推王維五言,然后推杜甫的七言,再推李白絕句。王維杜甫的詩都是直白樸素而又不失渾厚蒼勁的;李白的詩是瑰麗、爽朗而豪放的。這些詩人的作品是學詩的基礎。后面的陶淵明、應玚等人反映了黛玉于詩歌上的趣味好惡。[4]132王維、陶淵明等人的成名之作皆是山水田園詩,這起碼可以說明黛玉內心有山水田園般的趣味。林姑娘是大觀園中最為自然純真的女子,她所追求的亦是清新自然別致的詩風。這從她的詩作中不難看出。
黛玉的詩才,通過三首奪魁詠菊詩而表現得淋漓盡致,小說安排黛玉寫的三首菊花詩被評為最優(yōu)亦非隨意為之。曹公讓所詠之物的品格去暗合吟詠它的人物。這三首詩不僅突出了黛玉人格品性如菊花般高潔,而且從藝術方面來看,三首詩清新自然、風流別致,絕非纏綿朦朧之作,更無華麗濃密之言,與義山詩之風格大相徑庭。從黛玉的其他詩作亦可看出,黛玉的審美取向是偏向陶淵明恬淡自然、醇厚雋永式的。黛玉本身就是一個最真最純的女子。而情到濃處便是淡,黛玉詩恰如陶公之作,深厚的意蘊在淡淡的言語和真情實感之中氤氳,托出詩的藝術形象和醇美意境,然平淡之中見瑰奇,樸素之中見綺麗。
而且,黛玉詩作的語言也是如陶作天然本色、精練傳神的。她亦慣用樸素自然的語言和疏淡的筆法精練地勾勒出生動的形象,傳達出深厚的意蘊,達到了寫意傳神的藝術效果。如三十七回中她的詠海棠詩最是構思新巧,瀟灑通脫。李義山是敢于表達愛情的人。然而他的愛情表達給了誰?多是《無題》?。∷c誰“心有靈犀”呢?這觸動了黛玉那根最敏感的神經,李義山,你為什么不指名道姓?你到底愛哪一個?難道說你誰都愛嗎?對李義山的詰問,正是黛玉對寶玉的詰問。如此看來,黛玉如何會喜歡義山那讓人猜不透的詩句呢?
2.情到濃時便是淡——從詩情之異看緣落
從詩情來看,李商隱是一個精神上太孤零的人,俗世中都寂寞,而寂寞是人生的主旋律,李商隱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的詩,瑰麗旖旎,又包藏細密。[5]李商隱同時又是一個難懂的人,他把自己藏得如此之深,百遮千掩,和云伴月,讓人看不到他的廬山真面目。李商隱太深沉,他的詩很多都成了真正的無題詩。這些無題詩,大多寫情事,而且正如他的名字一樣,隱隱約約的,含而不露,似有若無。他生活在晚唐茍延殘喘的歲月里,只能含蓄而隱忍。而且精神上自是苦悶,所以他的詩,從來看不到意氣風發(fā)的時候,仿佛一開始就是一個中年人的形態(tài),一副孤寒索落的模樣,莫測高深。人到中年之后,命運的玄機已盡被打開,人生基本可以一望到底,而李商隱的世界里一片灰色,甚至一丁點兒希望都看不到。李義山那些《無題》詩,那些令人費解的句子,那些把自己的思想、喜怒和真愛隱藏起來的句子,黛玉是不喜歡的。她喜歡的是更豪邁、更坦誠、更自由抒發(fā)胸臆的詩句。
黛玉的詩情首先是豪放的、自然的、直率的、深刻的,然后才是別致的、飄逸的、婉約的、凄清的。[6]157詩情通性情,黛玉內心深處藏著的是豪放、闊達的情懷。比如黛玉在豪放詩作《五美吟》中,竟大膽地表達對私奔女子紅拂的欣賞。這樣的豪放作品在被政治風波磨平的義山詩中是很少見的。種種叛逆之光是在黛玉接受了一切殘缺、陰暗、孤獨和悲涼之后的一次自我解放和升華,更是來自心靈深處的不可遏制的超越的力量。
總之,義山更多的是一種世事艱難、無法超越的中年人心態(tài),沒有年輕時的意氣風發(fā),更沒有你死我活的剛毅之勁。林妹妹不是拖泥帶水的人,要死就死,要活就活,為了愛情,她愿意拼也敢拼,沒有義山的認命意識。事實上,即使是被看作林黛玉感嘆身世最哀音的代表作《葬花吟》,也并非一味哀傷凄惻,其中仍有很強的抑塞不平之氣?!拔慈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質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保?]192這是黛玉在幻想幸福而不可得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頭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這種決絕的抗爭氣質在義山作品中是很難找到的。[7]191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義山的這句詩用在黛玉身上也多是恰當的。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紅樓里的那對男女,面對面、心對心,卻只能愁對愁。世人都笑我清狂,我還世人以惆悵。義山不也是用惆悵之水澆灌了他四十八年的塵與土嗎?只是黛玉在“風刀霜劍嚴向逼”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呼喊、奔跑,直到淚盡而死。那一刻,桃花源的夢想將盛開在絳珠仙草生長的地方。義山是在幻起與幻滅當中讓歲月消磨盡了自己最后一滴希望與絕望廝殺殆盡的血淚。那一刻,他接受了一個沒落的王朝賦予他的一切,他認了,他的世界再也不會有春風。黛玉最懂義山,但是黛玉不喜歡義山。因為她不希望自己的命也同樣被時代認定,她要喊、要搏,即使拼個魚死網破,也要死得朗朗清清。這就是紅樓里的黛玉,黛玉所在的紅樓——詩與淚的紅樓。
[1]衛(wèi)淇.《人間詞話》典評[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4.
[3]李娟.試析李商隱詩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2004(4).
[4]王士超.《紅樓夢》詩詞鑒賞[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
[5]王慶云.紅樓夢與李商隱[J].中國海洋大學學報,2002(4).
[6]蔡義江.《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M].北京:北京出版社,1979.
[7]楊興讓.《紅樓夢》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2.
I207.411
A
1671-8275(2012)03-0007-03
2012-01-23
齊晶(1987-),女,山東壽光人,中國海洋大學文學與新聞傳媒學院2010級古代文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詩文。
石柏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