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模糊限制語在政府危機管理語言中的運用

      2012-08-15 00:49:23張瑩瑩陳力予
      江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危機政府語言

      張瑩瑩,陳力予

      (1.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農(nóng)林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1)

      模糊限制語在政府危機管理語言中的運用

      張瑩瑩1,陳力予2

      (1.福建師范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建農(nóng)林大學 福建 福州 350001)

      人類可謂處在一個“危機四伏”的環(huán)境之中,每當危機發(fā)生時政府是通過政府語言與民眾進行溝通互動并實現(xiàn)危機管理,并維持社會穩(wěn)定的。因此“政府危機管理語言”具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學者們利用模糊限制語對漢語其他文體和語言形式的研究不在少數(shù),但對政府危機管理語言的研究幾近于零,因此,本文嘗試以《人民日報》對近年來發(fā)生的危機事件所作的報道為語料,分析模糊限制語在政府危機管理語言中使用的必然性及其功能。

      模糊限制語;政府;危機管理

      一、引言

      1.關于危機

      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古往今來,大自然與人類社會無時無刻不是充滿著危機,只是各種危機的類型、范圍以及危害程度不同而已。

      “危機”,對應的英文為“crisis”,源于古希臘的一個醫(yī)學用語,指人瀕臨死亡 、生死難料的狀態(tài),有生的可能 ,也有死的威脅。后來演變?yōu)槿藗儫o法預期且難以控制的局面,英文另外一個含義是“具有決定意義的關鍵時刻”。而在漢語中,《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為“指危險的根由”和“嚴重困難的關頭”。但按照中國人民大學的張成福教授的定義,“危機是指這樣一種緊急事件或者緊急狀態(tài),它的出現(xiàn)和爆發(fā)嚴重影響社會的正常運作,對生命、財產(chǎn)、環(huán)境等造成威脅、損害,超出了政府和社會常態(tài)的管理能力,要求政府和社會采取特殊的措施加以應對。”我國近年來發(fā)生的重大危機就有“非典”疫情、南方的大面積干旱、禽流感、礦難事故、大面積雪災、汶川特大地震、動車追尾事故等等……

      雖然危機的爆發(fā)形式讓人始料不及,但從成因和性質(zhì)上來看大致可概括為三種:一是重大的自然災害,如“地震”、“臺風”等;二是嚴重的人為事故,如“核泄漏”、“列車相撞”等;三是指由社會沖突行為而導致的社會失衡和混亂的突發(fā)性事件,如“戰(zhàn)爭”、“恐怖襲擊”等。

      2.政府語言

      危機事件具有其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如時間的緊迫性、過程的不確定性、較大的社會影響性,以及后果的威脅性等。因此,在危機面前政府如何保障本國民眾的安全及利益,維持和平與穩(wěn)定至關重要,并且也關系到其在國內(nèi)外的形象。具體來說,危機事件一旦發(fā)生,政府除了要隨時向公眾告知危機發(fā)生中的各種信息,安撫民眾情緒,樹立公眾克服危機的信心之外,由于應對危機所需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各種資源往往超過當時實際能力,需要政府與公眾及時地互動,指導公眾開展應急自救,并進行應急管理。可以說,危機爆發(fā)后往往是信息量最為集中、公眾信息需求最為強烈、信息流動最為頻繁的時期,同時也最容易引起社會動蕩和民眾恐慌的危險時期。只有政府通過各種渠道與民眾積極互動,向民眾及時、客觀地傳播與危機事件情況相關的準確信息,才能夠有效引導輿論,遏制謠言,化解危機,維持穩(wěn)定。

      本文中“政府危機管理語言”指的就是在危機事件發(fā)生過程中政府通過各種渠道向公眾發(fā)布信息,通報一切與危機事件相關的內(nèi)容所使用的語言形式,以及能代表政府立場、觀點的所有言語行為。既包括新聞發(fā)言人答記者問和廣播、電視演講等口頭語言,也包括公告、通知、報紙、網(wǎng)絡等新聞媒體所使用的書面語言。由于其特殊的性質(zhì)和需要,“危機政府語言”必定具有與其他語言形式不同的某些特點。本文嘗試以模糊語言學的相關理論,主要分析模糊限制語在政府危機管理語言中的運用和功能。為了收集語料方便,并保證語料的準確性,本文所采用語料均出自《人民日報》,雖是管中窺豹,但仍希望能從中得到一些有價值的發(fā)現(xiàn)。

      二、模糊語在危機中的運用

      1.模糊限制語

      關于模糊限制語(hedges),最早是1972年由美國語言學家拉可夫提出的,將其定義為 “words whose job is to make things fuzzier or less fuzzy”,即“使事物變得模糊或者不那么模糊的語言”??梢哉f,模糊限制語表面上模糊,卻從另一個角度增強了語言的客觀性和嚴謹性,提高了語言的準確度。英國語言學家舍乃爾(2000)就從語用學的角度闡述了模糊語的10點語用價值。

      關于模糊限制語的分類在國外有多種分法,在國內(nèi)語言學界比較有影響力的是伍鐵平(1999)在《模糊語言學》中介紹的兩種分類方法。第一種分類方法體現(xiàn)了模糊限制語的一種特殊功能,即一類是只能修飾模糊詞,如“很”(好)、“基本上”(正確); 另一類是既能修飾模糊詞,如“將近黃昏”、“接近完善”,又能修飾精確詞,如“將近 10點”、“接近終點”等。模糊限制語修飾精確詞(組)后,就變精確概念為模糊概念,這是模糊限制語的一種特殊功能。另一種分類方法根據(jù)模糊詞是否有上限和(或)下限而衍生出來,即有些是下限無明確界限,上限有一定界限,如“高個子”、“老人”,有些是上限無明確界限,下限有一定界限,如“矮子”、“冷水”,有的則上下限都沒有明確界限,如“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等。由于人類具有模糊思維能力,對世界的認知并不徹底和絕對,表現(xiàn)在語言上也就是語言與生俱來地具有模糊性。但是,模糊語言不等于含糊其詞,模棱兩可,相反的,人們常常利用模糊語言的語意模糊,準確地反映生活中的模糊概念,人們在各種語言、各種文體、各種語言形式中都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廣泛使用著模糊語。

      我國學者利用對漢語模糊限制語的相關研究卻比較有限。近年來有學者嘗試對新聞報道及新聞發(fā)言人等進行相關研究和論述,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趙琳(2009)認為政府恰恰是通過新聞發(fā)言人的模糊語言來構建使社會處于最佳狀態(tài)的“信息柵欄”。袁偉(2009)則指出新聞發(fā)言人詞義模糊策略在新聞發(fā)言人的話語中具體表現(xiàn)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和數(shù)量詞的語義模糊上。付麗菊(2006)從六個方面分析了模糊限制語存在于新聞中的必然性。胡華芳等(2009)分析了模糊限制語在奧運新聞中的六個語用功能等。本文嘗試以《人民日報》中與危機相關的報道為語料,探討危機事件發(fā)生時,模糊限制語在危機政府語言中如何運用及其使用功能。

      2.模糊語在危機政府語言中運用的必然性

      精確性與模糊性共存于語言這一矛盾的統(tǒng)一體中,是構成語言的既相互對立又相互聯(lián)系的兩種屬性。在政府語言,尤其是危機政府語言中廣泛使用模糊限制語有其必然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政府語言真實性與準確性的需要。危機事件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情況總是在不斷地變化發(fā)展之中,許多具體的時間和數(shù)據(jù)都無法及時得到確認,而模糊限制語在范圍、程度、數(shù)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伸縮性,使語言表達與實際情況更加接近,避免過于主觀和絕對,從而使信息內(nèi)容顯得更加真實、準確和可靠。

      其次是政府語言重點性和簡明性的需要。危機事件過程中通常出現(xiàn)諸多問題和矛盾同時并存的情況,如何把最緊急、最重要的情況傳遞給民眾也是危機政府語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通過模糊限制語進行概括性的表述,就可以保證真實、客觀的前提下避免面面俱到,減少不必要的冗余信息的干擾,使受眾的注意力集中于主要信息上,突出重點。

      再次是政府語言權威性和客觀性的需要。危機事件的起因和性質(zhì)往往屬于某個或某些專業(yè)領域的研究對象,因此,危機爆發(fā)后只有與這些專業(yè)領域相關的權威機構和權威人士所提供的信息、解釋和意見才具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因此政府在決策危機和發(fā)布信息時都無法避免地要以這些權威信息為依據(jù),也就無法避免使用模糊限制語。

      3.模糊語在危機政府語言中的運用及功能

      (1)加大危機政府語言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語言的真實性和準確性是信息發(fā)布的需求和目標,也是新聞寫作應具有的基本語言特征和共同追求標準。但真實與準確有時并不能用,或者不能只是用具有確切意義的語言來表達,而模糊語有時能更準確地傳達信息。如:

      據(jù)24日1時13分傳來的消息,事故已造成16人死亡,100多人被送往醫(yī)院。200多名溫州人獲悉后趕往醫(yī)院,踴躍為傷員獻血。(《杭深線發(fā)生動車追尾事故》2011.7.24)

      其中的“100 多人”、“200 多人”里的“多”就是典型的模糊限制語。眾所周知,危機事件發(fā)生過程中的許多信息及數(shù)據(jù)都是隨著事件的發(fā)展而不斷更新的,事件發(fā)展的不確定性使得信息發(fā)布者難以給出精確的數(shù)字,而且有時也沒有必要給出精確的數(shù)字。如具體到底有多少人趕往醫(yī)院為傷員獻血并不是最重要的、最急需的信息,發(fā)布者的目的只是告訴民眾,有大批市民已自愿投入危機的救援當中,而此時模糊限制語的使用不但使新聞更符合現(xiàn)實情況而令人信服,同時也避免面面俱到而顯得拖沓冗余,甚至導致削弱消息的感召力,因而更巧妙地達到了引起社會共鳴的目的。

      (2)增強危機政府語言的權威性和主導性

      危機事件發(fā)生后,當?shù)丶捌渌貐^(qū)的民眾往往處于驚慌與猜測之中。政府不但要真實、客觀地介紹情況,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事件進行及時的調(diào)查、做出有力的解釋和恰當?shù)脑u論來加強政府自身的話語影響力,并以此穩(wěn)定民眾,引導公眾的思想,盡快在全社會形成共識并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從而形成有利于問題解決的權威性和主導性的輿論氛圍。

      本報北京3月14日電 (劉毅、李偉)14日中午,世界氣象組織和國際原子能機構北京區(qū)域環(huán)境緊急響應中心(設在中國氣象局國家氣象中心)組織專題會商分析認為:未來72小時,受偏西氣流影響,日本核電站核泄漏產(chǎn)生的放射性污染物主要向東擴散,主要影響日本東部及其以東的北太平洋區(qū)域,對我國沒有影響。(《日本核泄漏未來3天對我國無影響》2011.3.15)

      該報道是模糊限制語在危機政府語言中體現(xiàn)權威性和主導性的典型例子。如“組織專題會商分析認為”屬于“緩和型限制語”,說明了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及權威性,具有強大的說服力。但同時該消息主要是針對核污染謠言及民眾恐慌心理而發(fā)布的信息,具有突出的預測性,無法保證其結(jié)果的必然性,誰都無法精確地斷定核污染會擴散到哪個地方,不會擴散到哪些地方,因此使用了像“受……影響”、“主要”、“東部”、“以東”、“區(qū)域” 等模糊限制語,使信息在權威、可靠的同時盡可能地保持客觀和準確,從而較好地實現(xiàn)了政府語言的主導性。

      (3)展示危機政府語言的號召性和影響力

      危機發(fā)生后,政府最重要的就是進行科學管理,即為避免或者減輕危機所帶來的嚴重損害和威脅,從而有目的、有計劃地研究、制定和實施一系列管理措施和策略,包括危機的規(guī)避、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與危機后的復興等全部因應性動態(tài)過程。盡量避免和減少危機所造成的危害和損失,興利除弊,推動相關組織乃至全社會的健康發(fā)展。

      災情發(fā)生后,四川省政府立即啟動應急一級響應,及時召開新聞發(fā)布會,向社會通報災情,并在臨近汶川縣的都江堰市成立抗震救災應急指揮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分赴都江堰、綿陽、德陽等重災區(qū),現(xiàn)場指揮抗震救災工作。

      地震發(fā)生后,中國地震局立即啟動了應急預案一級響應。第一批由33人組成的國家地震現(xiàn)場應急工作隊,與180余人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已在12日晚間奔赴災區(qū)實施現(xiàn)場應急和緊急救援。(《救援!急赴汶川震區(qū)》 2008.5.13)

      以上內(nèi)容是危機中政府語言的代表?!傲⒓础?、“一級”、“及時”、“主要領導”、“分赴”、“晚間”、“奔赴”、“應急”、“緊急”、“第一時間”等都是危機政府語言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的模糊限制語。這是由于危機的發(fā)生對組織、社會的存在和發(fā)展具有重大的影響,如果政府組織處理不當,則危在旦夕;處理得法,則會為未來良性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因此危機也是對政府是否有決心、有能力處理和解決危機問題的一個最大的考驗,因此,如何體現(xiàn)政府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如何向民眾樹立一個精干強效的政府形象也是對危機政府語言的特殊要求。

      (4)保證危機政府語言的客觀性和人文性

      新聞報道一般都要標明消息的來源,對新聞事實及有關的言論、觀點、意見等都交代清楚,可以顯示報道的真實性、客觀性和可信性,也使信息發(fā)布者顯得更為客觀和中立。在危機事件中政府既要充當客觀的信息發(fā)布者又要體現(xiàn)其對民眾所受損失和威脅的深切同情及關懷,因此模糊限制語的使用恰恰可以為受眾提供信息來源,并盡量不滲進發(fā)布者的意見,力求客觀,同時又表達出政府作為社會管理者的態(tài)度和所做出的指導性意見。

      新華社北京5月12日電記者從中國地震局了解到,四川汶川縣7.8級地震發(fā)生在國家確定的地震重點監(jiān)視防御區(qū)內(nèi)。這次地震強度大,涉及范圍廣,造成重大人員傷亡。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會商后分析認為,除震中地區(qū)一帶之外,全國及四川省其他地區(qū)近期發(fā)生強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全國及四川其他地區(qū)近期發(fā)生強地震的可能性不大》《人民日報》 2008.05.13)

      其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從中國地震局了解到”和“組織專家會商后分析認為”等都是通過展示信息來源以顯示其客觀性及權威性。而“強度大”、“范圍廣”、“重大傷亡”等雖沒有具體的數(shù)據(jù)告訴我們多少級地震是強度大,多大的范圍算得上廣,多少傷亡稱得上重大,但卻強有力地說明了這次地震的嚴重性和危害性,符合民眾的認知及預想,進一步增加了可信度與共鳴感。之后再否認其他地區(qū)發(fā)生強地震的可能性,以安撫民眾焦急、緊張的情緒,但同時使用了“除……之外”、“其他地區(qū)”、“近期”、“強”、“可能性不大”等多個強模糊性限制語以保證其客觀性而避免主觀化、絕對化。因此,該報道中的模糊限制語充分體現(xiàn)了政府語言的客觀性及人文性。

      (5)實現(xiàn)危機政府語言的民主性和公開性

      隨著國家政治民主化的逐步實現(xiàn),公民民主意識的不斷增強,向社會與公眾公開信息已經(jīng)成為政府的一種責任和義務。政府不得不把科學決策、及時發(fā)布信息作為處置和消除危機、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首要舉措。危機事件爆發(fā)后,惟有政府及時、誠實地公開表態(tài),“讓公眾在知情的情況下,面對社會危機,參與社會治理,才能培養(yǎng)健全的公民意識?!保ㄍ魟P·2005)。

      據(jù)日本共同社報道,日本政府13日決定將向中國提供總額500萬美元的緊急資金援助。日本新潟縣當天通過中國駐日使館向中國捐款10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6.7萬元)用于賑災。

      泰國外交部長諾巴敦13日說,泰國政府準備向中國捐款50萬美元,支援中國救助災民。

      菲律賓總統(tǒng)府一位發(fā)言人13日表示,菲律賓愿意向中國提供醫(yī)療和救災物品。(《日泰菲俄烏澳表示將向中國提供地震救災援助》2008.5.14)

      “總額”、“約”、“準備”、“愿意” 等雖未明確指出這些國家究竟都做了哪些,但卻適度地傳遞了各個友好國家對政府和民眾的關心與幫助,也體現(xiàn)了政府在國際中的地位與關系。這也是政府語言的一大特點,這是因為對于危機事件的最新發(fā)展情況,特點是影響社會穩(wěn)定、公眾特別想了解、媒體特別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政府必須及時通過各種渠道向社會通報。涉及到世界上其他國家對危機事件的關注與支援,政府也應該適時地向社會公布,這既是滿足公眾的知情權,也是尊重其他國家的友好表現(xiàn),同時也是人民群眾了解政府、理解政府進而信賴政府的一條不可或缺的途經(jīng)。

      三、結(jié)語

      危機政府語言中模糊限制語的廣泛應用使其更加真實、準確而且富有權威性和影響力。它在把信息傳達出去的同時,也將立場、觀點以“語言”的方式隱蔽地傳遞給了公眾。而且模糊限制語的使用過程中通過強化了論述的客觀性和真實性,從而在公眾心理層面上構筑起了一種民主、公開的氛圍,繼而為公眾對接受政府觀點、立場和決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因此更有效地調(diào)動起整個社會全方位的力量,共同面對危機,解決問題,同時也樹立起一個民主、高效、可靠的政府形象。

      [1]付麗菊.新聞中的模糊限制語[J].陜西教育(理論版)2006(2)

      [2]胡華芳,孟冬梅,戴海紅.模糊限制語在奧運新聞報道中的語用功能 [J].華東交通大學學報 2009(1):121-125

      [3]李瑞芹,孫銘璐,史麗蕊.漢英網(wǎng)絡新聞標題中數(shù)量模糊語的分類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 2009(5):10

      [4]汪凱. 轉(zhuǎn)型中國:媒體、民意與公共政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5]伍鐵平.模糊語言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72-75

      [6]袁偉.新聞發(fā)言人的模糊化語用策略研究[J].語言文字,2009.11

      [7]趙琳.政府新聞發(fā)言人語言傳播初探[J].新聞與傳播研究,2009(4)

      [8]Joanna Channel.Vague Language [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9]Lakoff.George.Hedges:A Study in Meaning Criteria and the Logic of Fuzzy Concepts [J].Philosophical Logic.1973(2):485

      G0

      A

      1008-3537(2012)01-0017-04

      2012-01-13

      該文為福建省教育廳2010年A類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災害危機事件中的政府語言運用》的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A10146S。

      張瑩瑩(1982-),女,福建泉州人,福建師范大學海外教育學院講師,碩士;陳力予(1984-),男,福建福州人,福建農(nóng)林大學廉政研究中心研究員,講師,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鄉(xiāng)村治理、政府責任、政企關系等。

      熊江鵬

      校 對:里 仁

      猜你喜歡
      危機政府語言
      語言是刀
      文苑(2020年4期)2020-05-30 12:35:30
      高等教育的學習危機
      英語文摘(2019年4期)2019-06-24 03:46:08
      知法犯法的政府副秘書長
      支部建設(2019年36期)2019-02-20 13:21:22
      讓語言描寫搖曳多姿
      停電“危機”
      累積動態(tài)分析下的同聲傳譯語言壓縮
      “危機”中的自信
      汽車觀察(2016年3期)2016-02-28 13:16:35
      依靠政府,我們才能有所作為
      政府手里有三種工具
      我有我語言
      即墨市| 金溪县| 平塘县| 洛川县| 务川| 南岸区| 荆门市| 鄄城县| 灵川县| 称多县| 紫云| 秦安县| 广元市| 南京市| 望谟县| 江陵县| 交口县| 阳曲县| 黄浦区| 偏关县| 灌云县| 托克托县| 海兴县| 榆林市| 兴业县| 阿合奇县| 阿拉尔市| 西峡县| 江达县| 宁城县| 奉化市| 鄂州市| 桃园市| 治多县| 栖霞市| 化州市| 昂仁县| 准格尔旗| 普兰县| 上蔡县| 靖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