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憲生
(作者系漳州城市職業(yè)學院教授)
明末清初,閩臺民俗文化交流活躍,大批的閩南人移居臺灣,閩南民間木版年畫作為與民俗生活、宗教信仰緊密相聯的商品,也隨之影響并大量傳入臺灣,廣泛的與臺灣民眾的生活、文化和情感融合為一體,并由此編織成一張剪不斷的閩臺民俗文化特征的互動網。閩臺木版年畫以其凸顯的地域色彩和獨特的民間藝術特色引人注目,其形式豐富多彩,風格別具特色,是我國民間年畫藝術寶庫中一份足使后人珍惜的文化遺產。近年來,隨著海峽兩岸民間藝術交流的熱潮興起,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與傳承顯得越來越重要。目前對閩臺民間美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傳承與保護上,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對其藝術風格的介紹分析,大多著重于表面特征的描述,而在中原文化歷史發(fā)展大背景下風格形成的研究論及較少。本文試以清代閩臺民間木版年畫的歷史源流、文化淵源、傳承關系等角度入手,分析探討閩臺木版年畫風格形成及流變。
福建漳州、泉州民間木版年畫業(yè)始于宋代,興于明永樂年間,其鼎盛期貫穿于整個清代。據史料記載,北宋滅亡后,大量年畫藝人或隨宋室南遷中原各地,逐漸形成年畫兩大發(fā)展區(qū)域,南方以浙江、杭州為中心,逐漸向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發(fā)展。閩南地區(qū)自唐朝后經濟的迅速發(fā)展與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木版年畫藝術自然很快的扎根于閩南民眾生活的沃土之中并得到了發(fā)展。另一方面,宋代時期,福建的刻版印刷作坊就很發(fā)達,史稱:宋刻書之盛,首推閩中。 同時期民間雕版印刷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民間木版年畫的廣泛傳播奠定了堅實基礎。形成了以描寫和反映世俗民風為主的顯著特征,成為閩南民眾喜聞樂見的一門獨立的民間藝術形式。清代是我國木版年畫的鼎盛時期,各地木版年畫創(chuàng)作風格各異。福建漳州、泉州以其年畫作坊多、規(guī)模大、銷量數量多、年畫樣式多而著稱。時至清末民初時期,泉州年畫作坊仍達二十家之多,有三興、重美、道興、福記等,大都集中于道口街一帶。漳州年畫作坊仍有十二家之多,分布在舊橋、臺灣路、香港路、聯仔街等街市,其中以歷史悠久的 “顏錦堂”年畫作坊最為出名。閩南木版年畫不僅在福建、廣東潮汕地區(qū)成為暢銷商品,而且還大量銷往臺灣地區(qū)以及東南亞各國,據資料考證,每次臺商來泉、漳購買年畫,都以數百刀計算成交,若是門畫則以 “對”計算,成交額都在數千對以上。[1]可見當時木版年畫市場的繁榮已非同一般。清時期的閩南木版年畫藝術日臻成熟,年畫業(yè)日益繁榮興旺。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一是題材與形式逐漸豐富,印刷技藝不斷提高,年畫風格逐步定型;二是年畫需求量大增,從事年畫作坊增多,年畫商品大量銷往海內外。閩南木版年畫業(yè)的鼎盛興旺,根基于歷史的中原文化和深厚的人文積淀之外,還與閩南所處的優(yōu)越自然環(huán)境、經濟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有關:自唐宋以后的泉州港、明中葉的漳州月港和清代的廈門港相繼興起,客觀上推動了外貿、經濟、文化、商業(yè)、手工業(yè)的繁榮,也促進了包括木版年畫在內的民間美術的發(fā)展。中原的燦爛文化在這里積淀、并由此廣泛向外傳播、變異。
清代閩南木版年畫的繁榮與在臺灣的廣泛傳播,進一步為清末臺灣木版年畫的發(fā)展與風格形成奠定了基礎。史料清晰說明,兩岸文化關系與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的流通,在移民時期,主要表現為大陸文化向臺灣傳播和大陸向臺地的單向流通。清代以后大量的福建閩人入臺,自然形成了臺灣與閩南在方言、民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相似。相通的語言、相似的民俗習慣和相同的宗教信仰,屬于漢文化的閩南木版年畫,一經傳入臺灣,便為民眾所接受并得到傳播。清代臺灣年畫作坊大多在臺南市,集中于赤莰樓附近的新美街上,古稱 “米”街。年畫商品自制自售。其賴以生存并迅速發(fā)展的條件,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閩臺文化歷史淵源存在著共同的審美情趣,這種情趣是海峽兩岸民眾審美心理的歷史積淀和相互融合的結果。二是民間木版年畫作為一種與習俗形式相依存的商品,表達了人們的喜悅和祈盼來年風調雨順的美好愿望,年畫已成為臺灣民眾對鄉(xiāng)土故國深情的一種寄托。
泉州、漳州是我國著名文化古城,歷史十分悠久。是同時期全國民間木版年畫畫樣最多的產地之一。經過歷代名不經傳的民間藝人的創(chuàng)造,在繁多的民俗活動中,不斷豐富其年畫表現的內容和體裁形式。泉州是對外航運之大港口,民俗活動相當豐富,據 《閩書》記載:“泉中上元后數日,大賽神像,裝扮故事,盛飾珠寶,鐘鼓震鳴,一同若狂”,[2]足見當時民俗活動的熱鬧景象。另外,泉、漳民間幾乎月月有掛燈籠的風俗,尤以年畫裝飾的紙燈最多,這種風俗活動,百姓按月份時節(jié)張掛,以顯民俗時節(jié)的氣氛。故其木版年畫創(chuàng)作,就十分注重表現具有文化內涵的各種民俗活動。漳州年畫業(yè)在清代形成興旺局面,以顏氏家族為代表的漳州木版年畫,清末時畫樣有一百五十多種畫樣。木版年畫以反映社會生活,點綴節(jié)日、祈福消災,納福驅邪的富有地域色彩的民間美術形式,在民眾的逢年度節(jié)、祝壽歡慶、添丁進財、新婚志喜、屋宇室內裝飾以及宗教活動中,無所不貼,深受閩南民眾的厚愛。
泉州、漳州年畫從其功能來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一是以門神為主的神靈佛道題材。包括武神、文神、福神、幼神等類型。二是以表現民俗風情為主的中堂畫年畫題材。包括戲曲人物、神話傳說、民間傳說和歷史故事等內容。三是喜慶吉祥為主的裝飾年畫題材。包括以福壽平安、保生大帝、添丁進財為主的年畫、用于裝飾花燈的圖樣,以及過節(jié)張貼窗門的福祿壽喜、春牛圖等。四是以祭祀為主的宗教活動題材。主要表現專門用于敬天、驅災、保平安的紙馬圖樣和專供寺廟貼的門畫以及冥紙、簽詩等圖案。從現有的畫冊和資料看,漳州木版年畫的題材和品種要比泉州年畫豐富些。除了與泉州相同的門神、中堂畫、年畫、燈畫、連環(huán)畫、紙馬、門畫外,還有門頂畫、裝飾畫、裝飾花樣、刻紙、掛錢、缸畫等。另有一種專供寺廟貼的門畫,內容多是表現飛禽走獸、麒麟獻瑞、博古圖案等。閩南木版年畫的體裁形式則是根據適用的地方、場所、尺寸等條件而定,如:大門貼門神、門頂畫,大廳貼中堂畫,屋宇貼連環(huán)畫、裝飾畫、年畫,米缸、箱柜上貼 “斗方”, 灶臺貼灶君爺畫等,顯示了民間藝人在地方民俗文化中創(chuàng)造出的形式美。
與漳州、泉州年畫相比,臺灣的年畫種類并不多,大致可分為門神、年畫、功德紙、掛錢、刻紙馬等幾種。門神有神荼、秦瓊、敬德、加冠進祿等;門頂畫獅頭、八卦咒,年畫有鴻門宴、徐母罵曹、八仙慶壽、天官賜福等;功德紙有七娘夫人、云龍等;刻紙有狀元游街、乘馬而來等。紙馬則是適應閩臺民俗刻印的內容,如有媽祖、保生大帝、太極圖等,都是泉州和漳州商人販賣過去的。[3]還有一些表吉祥內容的鏤空雕刻小畫,專供裝神壇或糊燈之用。由于閩臺人們的語言和衣食住行驚人的相似,在祖先祭祀、民間信仰、婚喪禮儀、節(jié)日風俗上的完全相同,使得閩、臺木版年畫的實用功能、審美趣味或藝術特點有許多相似之處。既在神秘的民間繪畫與宗教色彩中,蘊含著中原文化的天人關系的哲理,又反映了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觀念和閩臺百姓崇拜觀音、媽祖、神像的信仰,在將年畫內容推向 “善”與 “美”合二而一之理想境界的同時,為我們展開了一幅幅優(yōu)美、生動的海峽兩岸黎民百姓的生活畫卷。值得我們關注的是,由于隨著歲月的流逝,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地域文化發(fā)生的變化,臺灣年畫雖然還保留著閩南年畫表現的題材內容和形式,但又有了新的發(fā)展, 據臺灣畫家介紹:年畫 “年年有余”就有新的圖案,有 “?!弊值哪戤嫞€有水仙、牡丹等花朵的襯托,變化多端。其年畫已顯示出與閩南年畫表現的題材有不同的形式和新意。
明清時期各地區(qū)相對封閉,技藝上缺少交流。因此形成了區(qū)域內年畫造型、色彩的程式化。各地民間木版年畫在題材,取舍上大體相同。但由于各地民俗文化的差異,人們的審美觀與性格氣質的不同,加之制作的程序有別,故使各地生產木版年畫的風格各異。南方與北方的畫面風格就有明顯的不同,而同是北方或同是南方的畫面風格又有各自的特色。如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zhèn)、陜西鳳翔等地年畫,雖然都是流傳在黃河流域,但在造型和用色上各有其特色,屬于豪放古樸的北方風格。蘇州桃花塢是以表現細微、優(yōu)美和精巧見長的江南風格。四川綿竹是以用色、造型強烈而華麗顯示出其天真、質樸的西南風格。山東濰坊是以造型夸張又不失穩(wěn)重與大方粗獷的風格;楊柳青則是以線條秀麗、色彩鮮艷且刻印精致取勝的秀美風格。漳州、泉州地處福建南部,背山面海,歷史上中原百姓因戰(zhàn)亂多次南遷,伴隨著移民和軍隊入閩,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及風俗習慣也隨之傳入。因此,由中原傳入的民間年畫在閩南地域迅速得到了繁衍、繁榮和向外輻射傳播。受其本土文化、歷史政治變遷,社會民俗信仰和民間審美習俗等影響,歷代閩南民間藝人們在學習、臨摹由中原傳入的民間年畫中,傳承民族民間繪畫技藝,以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審美眼光,逐步演變形成了有別于其它地域的既有北方年畫的粗獷雄沉,江南年畫的秀美雅麗,又兼閩南本土古樸神秘的東南沿海年畫風格。閩南年畫風格的演化既與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又與地方民俗、審美情趣休戚與共。
漳州、泉州年畫鮮明的民間繪畫風格與福建元明書籍版畫有繼承關系。在印刷過程中,多色套版的對位,均以藝人的印制經驗完成。泉州年畫制作基本上是采用水印及多版套色技法。漳州年畫則是采用水印、粉印相結合的多版套色技法。漳州、泉州年畫最突出的特點則是在紅色紙上套印的形式美。先在朱紅、大紅色紙上套印黃、綠二色,或加粉紅作臉,或加份藍染衣。而后印制黑線。所以,年畫的墨線特別清晰分明,且有底色、木味,給人一種舒適和富麗堂皇、韻味十足的感覺,且紅色象征吉祥又給節(jié)日增添喜氣。這種表現手法,是民間藝人的審美習慣和年畫樣圖的流傳以及地方民俗文化生活影響的結果。與泉州年畫相比,漳州年畫在有色底版上套印的形式更多,除了大紅、朱紅紙外,還有在淡紅、黑為底色的印制套色年畫。大紅紙用來印 “文神” 及一般 “門畫”、“門頂畫”;朱紅紙用來印 “武神”;以本色紙印 “幼神”;黑色紙多用來印制冥事活動所需的各種畫面。[4]這種水性和半粉質相結合的顏料印在有底色的閩西紙上,使畫面蒼厚中含清潤,淋漓間現遒勁,另外,福建閩南因產銀硃,故爾泉州、漳州年畫,常用銀硃做底色。[5]畫面更顯金碧燦爛,在同時期全國的木版年畫中,這種工藝制法可謂絕無僅有而顯全國年畫的最大特色。漳州、泉州年畫根植于中原傳統(tǒng),在閩南文化環(huán)境的演變過程中,以其獨特的傳統(tǒng)工藝,逐漸確立了其藝術特色和年畫風格:構圖飽滿,完整富麗,裝飾性極強。造型夸張,講究拙趣、古樸,追求平面的美感及裝飾效果。線條曲中求暢、圓轉多姿、互相貫氣,粗細變化較大,具有較強的韻律感和節(jié)奏感。色彩鮮艷厚重、絢麗豐富,畫面肌理蒼勁斑駁。體現了閩南鄉(xiāng)土氣息的民間風味和文化傳統(tǒng)風格,并一直延續(xù)于明清兩朝。
臺灣木版年畫與閩南年畫有著密切的淵源關系,在保留閩南年畫風格的同時,紅色紙上套印的年畫已不多見,表現出臺灣年畫自身的特點。據考,臺灣最初的年畫是由泉州人王墻帶來福建泉州的門神和年畫作為畫樣加以刻印的。[6]其年畫套色皆以水印多版套色為主。也揉進了漳州年畫的畫樣、風格和技法。從臺灣木板年畫中我們也看到,雖然有些畫樣是閩南木板年畫的重刻本,如鴻門宴、徐母罵曹、保生大帝、獅頭等,但在翻版刻制、套印的同時,年畫的造型、圖案和色彩有所變化,有所豐富。翻閱臺灣年畫的資料,便可清晰地看到這一點。僅從漳州年畫 “獅頭銜劍”和臺灣年畫 “獅頭”比較為例。就可得到證明?!蔼{頭銜劍”與 “獅頭”在構圖、造型結構上極為相似,獅子張嘴露牙銜著寶劍,兩眼睛炯炯有神,擬人化的造型,大有叱咤風云之勢。年畫 “獅頭”獅頭在眉心八卦圖上,標有臺灣年畫作坊 “隆發(fā)”字樣,在色彩和細節(jié)上有明顯差別。漳州“獅頭銜劍”的傳統(tǒng)祥云圖案裝飾、底色則為朱紅,粉印淺紅、淺黃,點輟藍,畫面呈現紅色暖調。臺灣 “獅頭”則以藍色為主調的畫面,以大紅、淡黃為點輟局部。表達了臺灣藝人受地域文化影響的審美思想,具有海洋文化張揚性較強和多元文化的特點。此外,盡管臺灣木版年畫作品的花樣不多,有些題材內容在其它年畫產地中卻很少見。[7]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閩南年畫特有的在紅底套印風格的畫面在臺灣年畫中也鮮有看到,轉而換之的是多種形式的畫面。如中黃底套印的“七娘夫人”、紙本色套印的 “保生大帝”等。由此可見,臺灣年畫的花樣、形式、套印技法已逐漸表現出其藝術特點,臺灣年畫的創(chuàng)作是以替代的方式完成的,風格演變形式極善 “拿來”和改造。而閩南年畫的風格演變則為擴展型,其樣式一旦創(chuàng)造出來,就作為一種固定的藍本世代相傳并不斷豐富其種類。
漳州、泉州、臺灣木版年畫比較:
閩臺木版年畫與全國各地年畫一樣,隨著時代的變遷、社會的進步,也經歷了發(fā)展、興盛與衰落的過程。閩南木版年畫在明清八百年的歷史長河中,年畫業(yè)沿襲了一套約定俗成的傳統(tǒng)經營模式,傳承傳統(tǒng)民族民間文化,形成了其獨特的制作技藝與年畫風格,臺灣木版年畫在其從閩南傳入到發(fā)展、興盛的二百多年間,傳承閩南年畫制作技藝,融入多元文化及地方審美情趣,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臺灣木版年畫。依靠師徒傳授、父子傳承的民間傳承模式,決定了閩臺木版年畫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不同時期的地方性民間審美心理對其木版年畫面貌的影響,從而產生年畫的風格流變,這也是以中原文化為依托的閩南民間木版年畫藝術的典型特征。民國初年,閩臺木版年畫在維持了一段短暫的繁榮后,由于清末民初彩色月份版年畫、民國時鄭曼陀擦筆水彩月份牌年畫的出現,以及西方各種制版技術普及和印刷機的傳入,閩南木版年畫開始走向衰落,其大多數木版年畫作坊先后在抗日戰(zhàn)爭期間破產。從調查的情況來看,由于時代的變革、以及經歷了 “文化大革命”的浩劫、現代經濟和多元文化對民俗活動的沖擊,傳統(tǒng)的閩南木版年畫至今已屬鳳毛麟角,面臨斷代失傳的危險。目前,漳州木版年畫在顏氏家族后人的悉心保護下,至今仍存有數百塊明清年代的年畫雕版和數千塊字版。泉州木版年畫的雕版則在內地已失傳和滅跡。值得慶幸的是,在隔海的臺灣,至今還幸存在著少數傳統(tǒng)年畫工藝的傳人,保存著許多在漳、泉已經失傳的珍貴的年畫與刻版文物,這為兩岸民間美術包括木版年畫的研究提供了極好的參照。
隨著國家經濟的騰飛及對傳統(tǒng)文化的高度重視,近年來,閩臺木版年畫珍貴的文化價值已進一步受到國內外專家學者、政府文化部門的關注,如何建立民間木版年畫的保護機制,對傳承、研究和開發(f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閩南木版年畫,則越發(fā)顯得重要。許多國內研究機構以及臺灣、香港、新加波等地藝術博物館、書畫出版商曾多次來漳要求購買民間木版年畫,漳州木版年畫作為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民間繪畫風格和所包含的文化內涵,其保護性的開發(fā)與產業(yè)的銷路前景是可慰的。我們應該利用現代影像、錄音和數字化手段將漳州木版年畫傳承人的工藝印制過程、泉州木版年畫資料,臺灣現有的木版年畫工藝和民俗活動等資源,編輯影視閩臺木版年畫史,或制作成音像制品、多媒體制品,或與其結合實物展示。既可供百姓欣賞珍貴的年畫作品、了解兩岸民間年畫淵源及藝術特色與風格,又可為專家學者研究民俗學、閩南風情、戲曲等提供形象資料。以新的傳承模式來對這傳統(tǒng)的民間美術進行保護和開發(fā),這是閩臺民間木版年畫再現活力的努力方向。
綜上所述,閩臺年畫藝術起源于中原,傳播到福建閩南,再由閩南傳播到臺灣。閩南年畫藝術的特點是不斷從民間藝術中吸取養(yǎng)分,傳承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和內涵,從而使其風格有較強的程式化特征。而作為閩南文化延伸的臺灣年畫,由內地化逐漸成為本土化的衍變過程中,市俗精神的進入與多元文化的特點是本土文化審美情趣的藝術特征,是 “改造”拿來藝術之根本,也是臺灣歷史文化環(huán)境因素所然。閩臺年畫藝術發(fā)展的特點是以漳州、泉州向臺灣外輸為主流,并以相互交流,融合的表現為基礎。閩臺年畫的發(fā)展,根植于傳統(tǒng)的藝術沃土,無處不烙上中華文化之印記,在閩臺年畫風格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演化進程中,年畫藝術與閩南的經濟文化、民風民俗相互影響、相互融合,逐漸的顯示出其區(qū)域性民俗文化與年畫風格,極大的豐富了我國傳統(tǒng)木版年畫的藝術寶庫。它所表現出的閩臺民俗風情、文化內涵與藝術風格,具有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民俗文化價值。我們相信,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并長期持續(xù)深入下去,傳承民族的記憶,使優(yōu)秀傳統(tǒng)藝術能夠世代相傳,對血脈相連的炎黃子孫來說,將永遠是一筆可貴的精神財富。
[1][4]林育培:《漳州民間木版年畫初探》,《漳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3年第二期,第44、45頁。
[2][6]薄松年:《中國年畫藝術史》,湖南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 208、209頁
[3][7]王樹村:《中國年畫發(fā)展史》,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年版,第 367、208 頁
[5]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編:《中國美術全集》,22卷·繪畫篇·民間年畫,人民美術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