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鳴
密匭就是今天的檢舉箱。對于生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人來說,檢舉箱可是個熟悉的東西,以前只要有運動,每個單位都立馬設置這么一個東西,鼓勵人們檢舉揭發(fā)。檢舉箱神秘莫測,沒見過有人往里投信檢舉,但里面多半會有東西。什么時候投進去的?夜半無人之際。明明是公開鼓勵人們做的事情,偏偏要偷偷摸摸地做,人性真是有點奇妙。
密匭這東西,據(jù)說是武則天開始設置的。作為一種制度,當初被很認真地看待。每個密匭,都有專人負責,定期取出里面的東西,交給專門負責的御史。但有意思的是,密匭本身,并沒有要人檢舉揭發(fā)壞人壞事的意思。當初的密匭是一個方形的盒子,四面顏色不同,各有名稱,東面叫延恩匭,“懷才抱器,希于聞達者投之”。意思是說,如果你覺得自己有才干,但現(xiàn)在被埋沒了,可以投匭自薦,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投上一份自我吹捧的簡歷,期待得到一份offer。南面叫招諫匭,“匡政補過,裨于政理著投之”。意思是人們對于時政和政策有所建言,有所匡救,投進去。西面叫伸冤匭,“懷冤受屈,無辜受刑者投之”。北面的叫通玄匭,“進獻賦頌,涉于玄象者投之”。意思是有想表達對女皇愛戴之情,進賦獻頌者,但又寫得比較玄妙,跟李唐家自稱的祖宗老子有點關系的,玩點三玄,老、莊、易者,就投到這里。當時武則天雖然稱帝,但還沒改李唐名號,傳統(tǒng)還是要顧及。
如果照密匭上的這些字樣解釋,這個神秘莫測的玩意,似乎跟告密檢舉沒有什么關系,完全是聯(lián)系群眾的一種措施,同時也接受一點廣大人民的正面歌頌??墒?,密匭設置之后,真正的用途,就是接受人們的告密檢舉,從來沒有什么人往里投簡歷,或者獻賦頌。倒是負屈含冤之輩,有可能往里投點什么,但也不多,因為大家都知道這玩意到底是干嘛的。當然不乏有真正為國分憂、為女皇分憂的積極分子,但也有渾水摸魚之徒,誰看誰不順眼,寫個黑狀子一投。
武則天做皇帝,天下不服氣的人多,并且蠢蠢欲動。從來只聽說過太后臨朝,沒聽說過女皇帝,盡管因為此前北朝鮮卑人統(tǒng)治多年,唐初女人比較囂張,但中國還是一個男權社會。做女皇,無論如何都是件冒天下之大不韙的事兒。在武則天看來,自家的位子能不能坐穩(wěn),關鍵看能否及時鎮(zhèn)住這些不服的人。自古以來,聰明的統(tǒng)治者都諳熟人性的陰暗,用不著獎勵,只要放手讓人告密,就會有人躍躍欲試,試的人多了,自然人人自危,大家互相懷疑,誰也不能信任,原來的社會密切關系就處于分崩離析的狀態(tài),再整治,也就容易了。跟密匭制度配套的,是酷吏的嚴刑逼供,三木之下,何求不得?古代問案,尤其是這種從密匭出來的政治性案件,談什么證據(jù)?只要有人告下了你,基本上就死定了。密匭橫行多年之后,真正的反叛,或者曾經參與反叛、同情反叛的人也能被檢舉揭發(fā)出來,但更多的則是被冤枉之人。冤獄遍地的結果,是人人鉗口,個個服氣,不止反叛的危險消除,連不服氣的念頭都沒人敢動了。也可以說,當年武則天設置密匭制度,要的就是營造這種人懷疑人,人人自危的恐怖氣氛。等到大局已定,再殺幾個當日過于專橫的酷吏,安撫一下人心,她就可以放心改朝換代了。
不過,古代的中國,畢竟是個熟人社會。人與人的信任,是這個社會賴以維系的基石,盡管是皇帝,如果刻意摧垮這樣的信任,也一樣會遭到強烈的抵制。武則天的密匭制度,基本上只實行于社會的上層,用于消弭上層的反抗,如果她把這一套強力推到下層,肯定會引起天下的紛擾。因為無論哪個皇帝,都沒有這個本事,可以把政權體系立體化,貫徹到社會每個角落,管到每個家庭,連當年統(tǒng)一六國的秦始皇都做不到。張良刺殺他,博浪一錐,然后大索天下也沒找到行刺者。即便如此,在武則天實行密匭制度的那些年,仍然讓官僚階層很不舒服,最后,在達到既定目標之后,就慢慢廢弛了。如果武則天一直這樣做下去,恐怕她的統(tǒng)治反而會不穩(wěn)了。告密固然可以整人,但卻難以避免請君入甕,被人如法炮制。人性固然有陰暗的一面,但人性更不喜歡緊張,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緊張。人與人持續(xù)而強固的緊張,是會把人逼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