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頤
對中國人具有啟蒙意義的《海國圖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有限,然而這本書傳到日本去后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被迫開放“五口通商”,但此時清政府尚有相當廣闊的改革空間??上逭畬λ媾R新挑戰(zhàn)的意義毫無所知,仍抱著自己是“天朝上國”的自大觀念,從一開始就沒抓住變革的最初機遇。
在滿清大員中,林則徐無疑是少有的開明之士,他對外部世界的認識可做當時“先進的中國人”的代表。從一些細枝末節(jié),可窺見當時人們對外部世界的認識程度。自從乾隆年間英國使臣晉見皇帝拒不行跪拜之禮后,對此便有流傳說,洋人的膝蓋與中國人不同,根本不能彎曲,所以才沒有下跪,非不為也,乃不能也。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時,多數(shù)人仍信以為真,所以提出“紅毛番”雖擅海戰(zhàn),但由于膝不能彎,不擅地面戰(zhàn)爭,中國軍隊只要多準備些長竹竿即可。兩軍相遇時用竹竿將英人捅倒,他們便很難爬起來,中國軍隊自可輕易取勝。這種說法,對林則徐亦有影響。當然,他并不相信英國人是天生的膝不能彎,而是他們綁腿太緊使然。林則徐的認識尚且如此。他人便可想而知。
當時的名將楊芳于1841年赴廣州防剿英軍,到廣州后,他看到英艦在水上浮行,命中率反遠高于在清軍在陸上固定的炮臺,認定其中定有邪術。他相信穢物最能“以邪破邪”,故想出妙計,搜集許多馬桶我在竹排上,出防炮臺。結果當然未能“破邪”,炮臺為英軍所破。當時有人賦詩曰:“糞桶尚言施妙計,穢聲傳遍粵城中”。其實,楊芳的“糞桶”戰(zhàn)法并非他的發(fā)明,而是明代火炮傳入中國后就發(fā)明的新戰(zhàn)法,已有幾百年傳統(tǒng)了。
經(jīng)過與“狄夷”作戰(zhàn),林則徐深感對“夷情”太不了解,聘人為他譯介有關情況,編譯成《四洲志》,對五大洲三十余國的地理、歷史、政情作了初步的介紹,這也是近代中國第一部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外部世界的著作。
1842至1843年間,林則徐的好友魏源受林囑托,在《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對“夷情”作了更詳細的介紹。雖然魏源在此書中仍堅持傳統(tǒng)觀點,強調(diào)中國在文明教化、典章制度上仍是世界的中心。但重要的是,他承認“狄夷”在形而下的“器物”層面尚有所長,中國可以師法,所以對其先進的制造輪船火炮之術,練兵養(yǎng)兵之法,更有專門介紹,并明確提出要“師夷長技以制夷”。
學習、掌握敵人的先進武器,最終打敗敵人的“師夷長技以制夷”,今日看來是最平常不過的思想,在當時卻被認為是“潰夷夏之防”“以荑變夏”,大逆不道,這部違禁背俗之作的驚世駭俗之論,受到時論的猛烈抨擊。所謂“潰夷夏之防”就是說“華夏”與“狄夷”間有一道文化防線,林則徐、魏源等使這條防線“潰敗”,最終會導致中國被“夷化”,罪莫大焉!因為圣教從來是只能“以夏變夷”,不能“以夷變夏”。在這種嚴責面前,“師夷制夷”之說“舉世諱言之”。
林則徐因主戰(zhàn)獲罪,朝野均有不少人對他深表同情、甚至敢于為其鳴不平,但是愿意或敢為他所背“潰夷夏之防”的罪責而辯解者,當時卻沒有,因為這頂帽子委實可怕。也更顯出林則徐這種不畏浮議、敢于直面現(xiàn)實的勇氣之難能可貴,因此他被后人譽為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結果,對中國人具有啟蒙意義的《海國圖志》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對中國的影響非常有限,然而這本書傳到日本去后卻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短短幾年就再版二十幾次,日本朝野正是通過這本書對世界大勢有了更多的了解,這部著作對日本明治維新的發(fā)生起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一部旨在啟發(fā)中國改革的著作,在自己的祖國備受冷落,卻在異邦大受歡迎,啟發(fā)了異邦的改革,并反過來不斷侵略中國,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諷刺,是中國的悲劇。
隨后的歲月中,“師夷長技以制夷”幾個字一直引起激烈爭論。然而不無遺憾的是,人們往往只將那些嚴守“華夷之辨”、反對“師夷長技”者視為民族主義或愛國主義。對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者,則抹去其“制夷”的目的扣以“變夷”“媚外”“崇洋”“賣國”“殖民”等大帽,使其居于道德、政治的絕對否定性境地和劣勢地位,最多只有招架之功。這樣,在近代思想概念的流變中,所謂“民族主義”便常常帶有相當程度封閉排外色彩,實際應稱為“狹隘民族主義”。
近代歷史表明,這種“民族主義”卻偏偏又對中國真正的繁榮富強起了巨大的阻礙作用,實際誤國匪淺,為害甚烈。想一想,真正能救國的是林則徐的“師夷長技”還是楊芳堅持中國傳統(tǒng)的“馬桶戰(zhàn)法”?對此,應有清醒的認識。近代中國的些微成就、終未亡國恰恰卻是許多不同時期、不同程度地主張“師夷”(“向西方尋求真理”)的有識之士不惜負重謗而努力奮斗的結果。
直到二十多年后,曾、左、李才將林則徐提出的“師夷長技”付諸實施,但清廷已耽誤了多年的寶貴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