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宏志
斑駁石刻重現(xiàn)稀世光彩
——宋洪昌臨摹兗州市興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圖側(cè)記
□鄒宏志
中國美協(xié)主席劉大為為興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畫卷圖題詞
從2010年2月到2012年2月,年過七旬的兗礦集團退休職工宋洪昌有個情結(jié)割舍不下,就是要把自己在山東省兗州市博物館發(fā)現(xiàn)的一個線條斑駁、幾近模糊的北宋石刻,通過圖片等臨摹、補繪出來,讓它煥發(fā)出應有的光彩。兩年過去了,毛筆用了一支又一支,佛教人物造型畫了一幅又一幅,宣紙用了一卷又一卷,資料翻了一大摞,終于,一個展示著“吳帶當風”美感的兗州市興隆寺塔石刻佛教故事人物畫卷圖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2012年3月23日,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為看到這幅8米長的臨摹繪本長卷,愛不釋手,對其藝術價值予以高度評價。
引人的驚鴻一瞥 愛好美術的宋洪昌退休后,專門到清華大學學習書畫,現(xiàn)為兗礦圣地書畫院常務副院長。2010年2月,他和家人一起到兗州市游玩,參觀了當?shù)氐牟┪镳^。博物館里有不少的金器、銀器,這些并沒有引起他的注意。他和家人一路看過去,在二樓的一間展室里看到了一個用玻璃罩罩著的石函,石頭是普通的石頭。突然,他發(fā)現(xiàn)上面有模模糊糊的刻畫痕跡。68歲的他視力不好,有視神經(jīng)萎縮癥。他摘下眼鏡,貼近玻璃,仔細觀看那些刻畫,有人物,線條流暢,裙帶飄逸,只是時間久遠了,有些畫面非常模糊,缺損的地方也不少。
此時,一個大膽的想法在他心中郁結(jié):宋代的石刻,為什么會有唐代“吳帶當風”的美感?在唐代,吳道子曾經(jīng)做過兗州縣尉,畫風是否歷經(jīng)數(shù)百年在此地依然留存?!栋耸呱裣删怼窊?jù)傳為其所作,大畫家徐悲鴻非常鐘愛,在畫上專門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石函上一個個形態(tài)各異的神仙人物造型,大有追趕名畫《八十七神仙卷》的妙處。宋洪昌非常激動,下定決心,自己要收集這方面的資料,把石函上的畫面臨摹出來,以饗世人。
注目在兀兀窮經(jīng)中 2010年3月的一天,一位朋友為宋洪昌送來了一本書,是人民畫報社出版的興隆寺塔地宮資料和圖片,這令他欣喜若狂,立刻捧讀起來。經(jīng)過仔細閱讀他才搞明白,原來這些石刻講了一個有趣的佛教故事。
據(jù)資料介紹,石函長102厘米,高98厘米,寬82厘米,前后左右四側(cè)表現(xiàn)的是一個故事:佛祖將欲涅槃,眾弟子、護法神等得知紛紛趕至,勸請佛繼續(xù)住世,接受最后供養(yǎng)這一場景,并有“梵王眾”“帝釋眾”“天王眾”“波旬眾”“比丘眾”等榜題銘文。人物線條精美流暢,形象栩栩如生,圖案紋樣飽滿,頗有唐風,在國內(nèi)現(xiàn)有的宋代文物中絕無僅有。
當著手臨摹時,宋洪昌遇到了巨大的困難。在畫集里看到的這些石刻的圖片,由于年代久遠,加上實物被水侵蝕時間過長,許多線條已模糊不清,有的人物面部或者肢體缺失。于是,他又開始了收集資料、尋訪、購買之路,先后收集了《敦煌藝術圖冊》《法海寺圖冊》、佛教資料、道教里的《永樂宮圖冊》《八十七神仙卷》等。他不僅看材料做筆記,還把一本本書籍、畫冊做好記號,以備多次查閱使用。
一絲一毫繪異彩 因為有眼疾,且行話說“夜不觀色”,宋洪昌就把所有的工作都放在白天干。每天早晨鍛煉完身體,他就在寬大的畫案上鋪開長長的宣紙,對比著圖片中的人物造型,按照事先放大的人物線條,一筆一筆地臨摹。圖片上的線條不清楚,或者看不清是人物的線條還是石頭的紋理,他就參看畫冊上多個不同角度的圖片。有時線條過于縝密,沒理解透,比如畫中的比丘眾,看到領口左側(cè)上下都是直的,認為畫錯了,經(jīng)過幾次辨認才發(fā)現(xiàn)不是領口,而是身披的袈裟。常釋天面部殘缺,怎么辦,他查閱了《法海寺畫冊》,但是該畫像是束發(fā)冠,本石刻是通天冠,于是只能借用其面部。類似的情況還有不少,正是因為他有著深厚的醫(yī)學功底,對人物造型有著醫(yī)學和藝術的雙重理解,才能把一個個人物畫像臨摹和補繪成功。
有一天,他從早上6點畫到了下午4點,起身時突然發(fā)覺眼睛看物體時竟然像毛玻璃一樣模糊。孩子、老伴心疼得不得了,他也勸自己放棄,可是兩個月后,心有不甘的他再次拾起畫筆,開始了工作。
2012年3月,歷經(jīng)兩年時間,一幅具有“吳帶當風”韻致的宋代石刻畫像8米長卷展現(xiàn)在人們的面前。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劉大為還為宋洪昌的長卷題詞:古塔蘊珍,盛世顯光。
(作者單位:兗礦集團新聞報社)